目前國內澤瀉的種植呈現“核心產區規模化、新興產區特色化”的格局,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其中四川彭山、樂山,江西廣昌,福建建甌等地區形成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種植基地。以下是具體分布及典型案例:
一、核心產區與標誌性基地
1.四川產區:全國最大種植中心
四川澤瀉川澤瀉)以產量高、品質穩著稱,占據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核心基地集中在成都平原周邊:
眉山市彭山區
作為“川澤瀉”核心產區,種植麵積達1.8萬畝,乾品年產量約4000噸,產值超1.2億元,占全國需求的30。當地采用“水稻+澤瀉”輪作模式,利用冬閒田實現土地全年利用。四川靈萃中藥材有限公司在此建立200畝科研基地、3000畝gap共建基地及2萬畝可溯源基地,年加工能力達600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0,產品通過集采訂單供應同仁堂、雲南白藥等頭部藥企。彭山澤瀉於2025年7月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為行業標杆。
樂山市五通橋區蔡金鎮
以“稻藥輪作”模式聞名,全鎮澤瀉種植麵積近5000畝,是四川省最大的gacp澤瀉溯源基地。明明澤瀉專業合作社通過“六個統一”管理模式,帶動300餘戶農戶年增收超1萬元,產品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國,2025年出口量達420噸,創彙1000萬元。農騰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則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模式,自建1200畝標準化基地,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
2.江西產區:建澤瀉的新興主陣地
江西廣昌澤瀉原為福建建澤瀉分支,現種植規模已數倍於福建,成為建澤瀉的實際核心產區:
撫州市廣昌縣
驛前鎮種植曆史近200年,2025年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種植麵積穩定在1.4萬餘畝,采用“白蓮澤瀉輪作”和“四季種植”模式。廣昌澤瀉塊莖粉足質密,澤瀉梗藥食兼用,通過深加工開發出茶飲、麵點等產品,惠及3000餘戶藥農,年產值超8000萬元。當地還依托“澤瀉水稻”輪作提升土地利用率,每畝綜合收益達1.2萬元。
3.福建產區:傳統道地性的堅守與轉型
福建建澤瀉曾為曆史上的頂級產區,現因種植成本上升轉向特色化發展:
南平市建甌市
作為“建澤瀉”發源地,種植麵積約5000畝,采用“澤瀉水稻”輪作模式,每畝產值超8000元。當地保留傳統加工工藝,通過“鮮貨分級、炭火烘乾”確保藥材外觀圓潤、有效成分含量高,產品主要供應高端飲片市場。但因勞動力成本較高,種植規模較曆史峰??縮減60,部分農戶轉向嫩苗蔬菜種植。
三明市尤溪縣
依托丘陵濕地發展生態種植,麵積約2000畝,注重野生種質資源保護,建立500畝澤瀉種質資源圃,為全國提供抗逆性強的種苗。
二、特色產區與創新模式
1.湖北產區:輪作推廣的先行者
湖北將澤瀉作為“穩糧增收”的重要作物,在江漢平原及鄂西山區推廣“水稻+澤瀉”輪作:
恩施州利川市
利用高山冷涼氣候種植澤瀉,麵積約3000畝,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鮮貨主要供應本地飲片廠,乾品通過電商平台銷往長三角地區,每畝增收4000元。
荊州市監利縣
探索“蝦稻澤瀉”立體種養,在稻田中套養小龍蝦並種植澤瀉,實現“一田三收”,每畝綜合收益超萬元,成為長江流域生態農業典型。
2.浙江產區:生態保護與人工種植並行
浙江以野生資源保護為重點,人工種植規模較小但技術領先:
麗水市遂昌縣
建立2000畝野生澤瀉保護區,同時推廣仿野生種植,采用“林下濕地”模式,在闊葉林低窪地模擬自然生境,畝產乾品150公斤,產品溢價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