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葉救荒記(上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藿葉救荒記(上卷)(1 / 1)

藿葉救荒記

楔子

明代永樂年間,河南陳州的春荒來得格外凶。去年秋蝗啃光了麥田,冬雪又壓垮了草垛,開春時,村裡的存糧早已見了底。田野裡的薺菜、馬齒莧被挖得乾乾淨淨,連樹皮都被剝去了大半,孩子們餓得麵黃肌瘦,趴在門檻上有氣無力地哼著。

村東頭的林阿嫂,是村裡唯一懂草藥的婦人,她的灶台旁總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婆婆傳下的手抄《救荒本草》,紙頁泛黃,邊角卷得發毛;另一本是自己畫的草藥圖譜,其中“三枝九葉草”的圖樣旁,用紅筆寫著婆婆臨終前的話:“春荒時,此葉可食,救饑還能養人。”

這日清晨,林阿嫂聽見鄰居家的狗蛋哭得撕心裂肺,跑過去一看,狗蛋娘正抱著孩子抹眼淚,孩子嘴唇乾裂,肚子餓得咕咕叫,連哭的力氣都快沒了。“阿嫂,家裡真的一粒米都沒了,再這樣下去,孩子要撐不住了……”狗蛋娘的聲音發顫。

林阿嫂摸了摸狗蛋的額頭,滾燙,再看孩子的舌苔,白而薄,脈象細弱——這是饑餓傷脾,陽氣不足。她忽然想起《救荒本草》裡的記載:“淫羊藿嫩葉可食,煮熟水淘,油鹽調食,味甘微辛。”又記起婆婆說過:“這草叫‘藿葉’,春采嫩葉,煮著吃暖肚子,還能治餓出來的軟身子。”

林阿嫂轉身往村後的坡地跑,早春的坡地還帶著寒氣,岩縫間卻已冒出幾株青翠的小草——三枝分展,每枝頂生三葉,葉片嫩得能掐出水,正是淫羊藿。她采了一大把,回到家,按照《救荒本草》的法子,把嫩葉放進鍋裡煮,水開後撈出來淘了兩遍,加了半勺鹽、幾滴菜籽油,拌成一小碗。

狗蛋吃第一口時,眼睛亮了亮:“娘,這葉子好吃,甜甜的!”一碗吃完,孩子的哭聲停了,臉上也有了點血色。狗蛋娘又驚又喜:“阿嫂,這草真能當飯吃?”林阿嫂指著《救荒本草》的書頁:“書上寫著呢,咱老輩人也這麼用,這是救荒的活寶貝啊!”

春風吹過空蕩蕩的麥田,林阿嫂捧著那碗藿葉,忽然覺得——這株不起眼的小草,不僅能填肚子,還藏著百姓活下去的希望,藏著“藥食同源”的智慧。一場關於藿葉救荒的故事,就此在春荒的田野間展開。

上卷·藿葉濟荒錄

第一卷春荒饑困脾失健藿葉菜粥暖脾胃

永樂十三年春分,陳州的春寒還沒散,村後的坡地上,淫羊藿的嫩葉剛冒尖,就被饑民們盯著——自從林阿嫂用藿葉救了狗蛋,村裡的人都知道這草能吃,隻是大多不敢多采,怕吃壞肚子。

這天清晨,林阿嫂剛采完藿葉回家,就見村西的王阿婆扶著牆,一步一挪地走來,臉色蠟黃,手裡的竹籃空蕩蕩的。“阿嫂,我這兩天吃了點樹皮,總覺得肚子脹,還惡心,渾身沒力氣,連藿葉都沒力氣采了。”王阿婆坐在灶台邊,喘著粗氣,一按肚子,就疼得皺眉。

林阿嫂診了王阿婆的脈,脈象濡緩,舌苔白膩——這是饑餓傷脾,濕滯腸胃。“阿婆,您這是吃了樹皮,不好消化,脾運化不了,所以又脹又惡心。”她指著剛采的藿葉,“這藿葉性辛甘溫,歸脾腎經,不僅能填肚子,還能溫脾祛濕;再加點粟米煮成粥,粟米能健脾養胃,正好治您這毛病。”

王阿婆急道:“可家裡隻剩小半袋粟米了,省著吃還能撐兩天……”林阿嫂笑道:“不用多,抓一把粟米,加一大把藿葉,煮成稀粥,既能填肚子,又能治病,比光吃樹皮強多了。”她幫王阿婆把粟米淘乾淨,放進鍋裡煮,等米開花了,再加入洗淨的藿葉,煮到葉片變軟,加了點鹽。

粥煮好後,米香混著藿葉的清香飄滿屋子,王阿婆喝了第一口,就覺得肚子裡暖暖的,不那麼脹了;喝完整碗,惡心的感覺也輕了。“阿嫂,這粥真舒服!”王阿婆的眼睛亮了。林阿嫂又教她:“明天您再采點藿葉,煮的時候加幾滴香油,健脾的效果更好。春生養脾,脾好了,身子才有力氣。”

王阿婆按此法吃了三天,腹脹惡心全好了,還能跟著林阿嫂去坡地采藿葉。她特意給林阿嫂送了雙自己做的布鞋:“阿嫂,要不是你,我這把老骨頭早撐不住了!我問了村裡的老人們,他們說年輕時鬨春荒,也有人吃藿葉,隻是沒煮成粥,沒想到這麼管用。”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淫羊藿”條目旁寫下:“春荒時,采嫩葉與粟米同煮為粥,油鹽調味,治饑困脾弱,腹脹惡心,合春生養脾之理。民間口傳食法,《救荒本草》載其可食,實踐先於文獻。”她望著坡地上采藿葉的人群,春風拂過,嫩葉搖曳,像給饑餓的田野添了抹生機。

第二卷夏暑濕滯瀉不止藿葉菜餅化濕濁

永樂十三年夏至,陳州的暑氣裹著濕氣,像個密不透風的蒸籠。前幾日下了場暴雨,坡地的藿葉長得格外繁茂,可村裡卻鬨起了腹瀉——不少人吃了變質的野菜,上吐下瀉,連走路都沒力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天午後,林阿嫂正在院子裡曬藿葉預備秋收後儲存),就見村東的李大叔捂著肚子,跑著衝進院子,臉色蒼白,額上滿是冷汗。“阿嫂,快救救我!拉了一天了,渾身都快虛脫了,吃了郎中開的藥,也不管用。”李大叔蹲在地上,疼得直抽氣。

林阿嫂扶他坐下,診了他的脈,脈象濡數,舌苔黃膩——這是暑濕困脾,濕濁下注。“大叔,您這是吃了壞野菜,暑濕邪氣滯在腸胃裡,所以又拉又吐。”她指著曬架上的鮮藿葉,“這藿葉性辛甘溫,能溫脾化濕;再加點麥麩,麥麩甘平,能健脾止瀉,兩者做成餅,既能填肚子,又能治病。”

李大叔急道:“可我現在吃啥都拉,這餅能行嗎?”林阿嫂笑道:“您放心,這餅是熟的,還加了點薑粉,薑能溫中止瀉,正好對付暑濕。”她取來鮮藿葉,洗淨切碎,加了把麥麩,打了個雞蛋家裡僅存的幾個),放了點薑粉、鹽,加水和成麵團,拍成小餅,在鍋裡烙得金黃。

餅剛烙好,香氣就飄了出來,李大叔吃了一個,覺得肚子裡暖暖的,不那麼疼了;吃了兩個,竟覺得有了點力氣。“阿嫂,這餅太管用了!”李大叔驚喜地說。林阿嫂又叮囑:“你回去後,再喝碗藿葉煮的水,彆吃生冷的東西,夏天暑濕重,得養著脾。”

李大叔按此法吃了兩天,腹瀉就停了,還能幫著家裡曬糧食。他特意給林阿嫂送了袋新收的麥麩:“阿嫂,這藿葉菜餅救了我的命!我問了村裡的老廚娘,她說以前鬨暑災,也有人用藿葉做餅,隻是沒加薑粉,沒想到加了之後這麼管用。”

林阿嫂在《救荒本草》的筆記裡補充:“夏暑濕滯,采鮮藿葉切碎,與麥麩、薑粉和為餅,烙熟食之,治腹瀉虛脫,合夏長化濕之理。民間‘藿葉餅’食法,加薑粉增效,印證《救荒本草》‘味甘微辛’之載,藥食同源,治暑濕效著。”窗外的蟬鳴聲聲,院子裡的藿葉餅香與暑氣交織,卻給村民們帶來了消暑止瀉的希望。

第三卷秋收燥結腸失潤乾藿葉糕潤腸燥

永樂十三年立秋,陳州的天氣變得乾燥,連續一個月沒下雨,坡地的藿葉開始泛黃,林阿嫂按婆婆的法子,把老點的藿葉采下來,曬乾後收進布袋,預備冬天用。可村裡卻有不少人鬨起了便秘——吃了一個夏天的粗糧野菜,秋天又乾燥,大便乾結,好幾天解不出來,疼得直哭。

這天傍晚,林阿嫂正在磨玉米麵,就見村南的張嬸捂著肚子,愁眉苦臉地進來:“阿嫂,我這三天沒解大便了,肚子脹得像個鼓,疼得夜裡睡不著,用了開塞露也不管用。”張嬸的臉漲得通紅,額上滿是汗珠。

林阿嫂診了張嬸的脈,脈象細數,舌苔少而乾——這是秋燥傷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燥則大腸失潤,所以便秘。“張嬸,您這是秋燥,大腸太乾了。”她指著布袋裡的乾藿葉,“這乾藿葉裡有膳食纖維,能潤腸通便;再加點紅薯和玉米麵,做成糕,紅薯甘平,能補脾胃、潤腸道,正好治您這便秘。”

張嬸急道:“可我現在肚子脹得啥也吃不下……”林阿嫂笑道:“這糕是軟的,好消化,還能產氣通便。”她取來乾藿葉,用溫水泡軟,切碎後和紅薯泥、玉米麵混合,加了點蜂蜜自家養的蜂釀的),揉成小塊,上籠蒸熟。

糕蒸好後,帶著紅薯的甜香和藿葉的微辛,張嬸吃了一塊,覺得肚子裡暖暖的,不那麼脹了;吃了兩塊,過了半個時辰,就覺得有了便意,解大便時也不那麼疼了。“阿嫂,這糕太神了!”張嬸驚喜地說。林阿嫂又叮囑:“你回去後,再用乾藿葉泡點水喝,秋天乾燥,得多補水,養著肺,肺好了,大腸也能潤。”

張嬸按此法吃了兩天,便秘就全好了,還能幫著家裡收玉米。她特意給林阿嫂送了個紅薯餅:“阿嫂,這乾藿葉糕救了我!我問了村裡的老人,他們說以前鬨秋燥,也有人用乾藿葉泡水喝,隻是沒做成糕,沒想到這麼管用。”

林阿嫂在《救荒本草》的筆記裡寫下:“秋收燥結,將乾藿葉泡軟切碎,與紅薯、玉米麵蒸糕,加蜂蜜調味,治便秘腹脹,合秋收養肺之理。民間乾藿葉食法,《救荒本草》未載,實踐補充其潤腸之效,藥食同源,潤秋燥效顯。”院子裡的玉米堆得像小山,乾藿葉糕的香氣飄在空氣中,給秋收的季節添了抹溫潤的甜。

第四卷冬藏畏寒腎不足藿葉粟糕溫腎陽

永樂十三年冬至,陳州的雪下得格外大,田野裡白茫茫一片,坡地的藿葉早已枯萎,隻剩下地下的根莖在雪下積蓄力量。村裡的人大多待在家裡,可不少人卻覺得格外冷——蓋著兩床被子還覺得渾身冰涼,手腳凍得發紫,連腰都酸得直不起來。

這天清晨,林阿嫂正在烤火,就見村北的趙大叔裹著厚厚的棉襖,哆哆嗦嗦地進來:“阿嫂,我這冬天總覺得冷,手腳凍得像冰,腰也酸得厲害,連劈柴的力氣都沒了,吃了羊肉也不管用。”趙大叔的嘴唇發紫,手凍得腫了起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阿嫂診了趙大叔的脈,脈象沉遲無力,舌苔白厚——這是冬藏不足,腎陽虛衰。“大叔,您這是腎陽不足,冬天‘冬藏’,本該養腎,您年輕時在田裡受了寒,腎陽耗得厲害,所以又冷又腰酸。”她指著布袋裡的乾藿葉,“這乾藿葉性辛甘溫,歸腎經,能溫補腎陽;再加點粟米和紅棗,做成糕,粟米健脾,紅棗補血,血能載氣,陽氣也能補起來。”

趙大叔急道:“可我現在吃啥都覺得不暖,這糕能行嗎?”林阿嫂笑道:“這糕裡加了點花椒粉,花椒辛熱,能溫腎散寒,正好幫著藿葉補陽氣。”她取來乾藿葉,用溫水泡軟,切碎後和粟米粉、紅棗碎、花椒粉混合,加了點紅糖,揉成糕,在鍋裡烙得金黃。

糕烙好後,香氣撲鼻,趙大叔吃了一塊,就覺得渾身暖暖的,手腳也不那麼冰了;吃了兩塊,腰也不那麼酸了。“阿嫂,這糕太暖了!”趙大叔驚喜地說。林阿嫂又叮囑:“你回去後,每天吃一塊,再用乾藿葉泡點酒喝家裡存的米酒),冬天養腎,腎陽足了,就不冷了。”

趙大叔按此法吃了半個月,畏寒腰酸全好了,還能幫著家裡劈柴、挑水。他特意給林阿嫂送了塊臘肉:“阿嫂,這藿葉粟糕救了我!我問了村裡的老壯醫,他們說以前冬天冷,也有人用乾藿葉泡酒喝,隻是沒做成糕,沒想到這麼管用。”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筆記的最後寫道:“冬藏畏寒,將乾藿葉泡軟切碎,與粟米、紅棗、花椒粉烙糕,治腎陽虛衰,畏寒腰酸,合冬藏養腎之理。民間‘藿葉酒’與‘藿葉糕’食法結合,《救荒本草》載其可食,實踐拓展其溫腎之效,藥食同源,暖冬寒效著。”窗外的雪還在下,屋裡的藿葉糕香與酒香交織,給寒冬的村莊添了抹溫暖的煙火氣。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複活在魔物娘圖鑒的勇者如何是好 暴君總想殺我,我靠讀檔躺贏 清穿:宮鬥從皇後開始 奧特雜兵?在外叫我宇宙警察! 上山為匪:開局撿漏六房壓寨夫人 美男全部封妃,陛下今天也在發癲 特殊現場清理師 致命的權力誘惑 天生媚骨 開荒躲亂世,我家過的太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