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杖草」:因能強筋骨,使痿弱者丟棄拐杖,體現其祛風濕、壯腰膝的作用。
其他彆名:《日華子本草》稱“千兩金”“放杖草”,《本草綱目》整合為“雞筋”“三枝九葉草”等。
三、《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學術價值
1.功效定位的科學性:
現代研究證實,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具有雄激素樣作用,可促進性器官發育、改善勃起功能,與“主陰痿絕傷”直接相關。
其利尿作用可能與黃酮類成分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有關。
2.性味認知的演變:
《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辛寒”,而現代《中國藥典》定為“辛、甘,溫”。這一變化與炮製工藝如羊脂油炙)的普及密切相關——炮製後寒性減弱,溫補作用增強,且黃酮類成分溶出率提高。
古代醫家對藥性的爭議如《吳普》稱“神農、雷公辛,李氏小寒”),反映了不同曆史時期用藥習慣的差異。
3.分類與產地的早期記錄:
列為中品,表明其“養性以應人”的調理作用,介於上品滋補)與下品攻邪)之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名醫彆錄》補充產地為“上山郡陽山”今陝西綏德一帶),與現代主產於秦巴山區的分布一致。
四、後世對《神農本草經》記載的拓展
1.陶弘景的驗證與傳播:
陶弘景通過羊倌的觀察記錄,將“淫羊藿”之名係統化,並在《本草經集注》中強調其“補腎興陽”的核心功效,推動其從“利小便”的輔助藥升級為男科要藥。
2.《本草綱目》的集大成:
李時珍總結曆代經驗,稱其“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將應用範圍從男科擴展至抗衰老、骨質疏鬆等領域。
3.現代研究的印證:
淫羊藿苷可促進成骨細胞分化,緩解骨質疏鬆;
朝藿定c等成分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與“強誌”改善認知)的記載相符。
五、《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局限性
炮製工藝缺失:未提及炮製方法如羊脂炙),導致古代臨床可能因生品寒性而限製其溫補功效的發揮。
品種混淆風險:未區分淫羊藿屬不同物種如箭葉、柔毛、朝鮮淫羊藿),現代研究表明其成分差異顯著如巫山淫羊藿的朝藿定c含量更高)。
結語
《神農本草經》對淫羊藿的記載是中醫藥學對其藥用價值的首次係統總結,其“強筋骨、益精氣”的核心功效至今仍是臨床應用的基礎。從“剛前”到“仙靈脾”,名稱的演變折射出古人對自然觀察的細致與智慧;而性味認知的變遷,則體現了炮製技術與臨床實踐對藥性理論的修正與完善。現代研究在繼承經典的同時,進一步揭示了其多靶點、多係統的藥理機製,使這一古老藥物在男科、骨科、神經科等領域煥發新生。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