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近代碰撞·理法新詮話融合
一、西醫診所的“骨脂之辯”
清末民初,西方醫學在華設立的診所與醫院日益增多,中西醫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也愈發頻繁。1915年,上海“仁濟醫院”的英國醫生約翰·史密斯,與上海中醫公會的名醫丁甘仁,就補骨脂的療效與作用機理,展開了一場著名的“醫理辯論”。
當時,仁濟醫院接收了一位患“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約翰·史密斯用阿司匹林、止痛藥治療,效果甚微;丁甘仁則提出用補骨脂配伍杜仲、桑寄生治療。約翰·史密斯質疑道:“你們的草藥成分不明,作用機理不清,如何保證療效與安全?”丁甘仁反駁道:“補骨脂在中醫中應用千年,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實踐’便是最好的證明。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補骨脂能補腎強骨,正好應對患者‘腎陽虛衰’的病機。”
兩人約定“同台治病”:約翰·史密斯繼續用西醫方法,丁甘仁用中醫方劑。半月後,患者的疼痛仍無緩解;丁甘仁為患者服用補骨脂方劑一周後,患者疼痛減輕;一月後,能自主翻身;三月後,竟能下床行走。約翰·史密斯不得不承認補骨脂的療效,他說:“雖然我仍不理解‘腎陽虛’的含義,但這株草藥的效果,讓我對中國醫學刮目相看。”
這次辯論後,約翰·史密斯開始研究補骨脂,他將補骨脂樣本送往英國皇家學會,請求進行化學成分分析。1918年,英國化學家首次從補骨脂中提取出一種無色晶體,命名為“補骨脂素”,初步揭示了其藥效的物質基礎。丁甘仁得知後,感慨道:“西醫研究成分,中醫講究辨證,若能相互結合,定能讓補骨脂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國貨運動中的“骨脂新藥”
民國時期,“國貨運動”興起,中醫藥界紛紛創辦藥廠,將傳統方劑改良為現代劑型,補骨脂成為重要的原料之一。1925年,上海“中華製藥廠”將傳統的“青娥丸”改良為“青娥補骨脂片”,采用壓片工藝,方便服用與攜帶,很快在市場上暢銷。
當時,北平有位大學教授,因長期伏案寫作,患上“腰椎間盤突出”,服用“青娥補骨脂片”三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他在《大公報》發表文章,稱讚道:“國貨新藥‘青娥補骨脂片’,既保留了傳統方劑的精髓,又采用了現代劑型,真是中西醫結合的典範。”
除“青娥補骨脂片”外,各大藥廠還推出了“補骨脂酊”“補骨脂軟膏”等新藥。天津“達仁堂”的“補骨脂酊”,采用酒精提取工藝,增強了藥物的滲透性,用於治療白癜風、斑禿,療效顯著。上海“雷允上”的“補骨脂軟膏”,加入了凡士林作為基質,讓藥膏更易塗抹,深受患者喜愛。
這些“骨脂新藥”的出現,不僅推動了中醫藥的現代化,也讓補骨脂被更多人所熟知。1930年,國民政府衛生部將“補骨脂製劑”納入《國藥規範》,明確其質量標準與用法用量,補骨脂由此成為首個被納入國家藥品規範的“絲路草藥”。
三、抗戰時期的“戰地骨脂方”
抗日戰爭時期,藥品匱乏,補骨脂因其來源廣泛、用法簡單,成為戰地醫院的“救命藥”。1938年,八路軍120師的戰地醫生李炳仁,在晉西北根據地,用補骨脂為傷員治療“骨折”“風濕骨痛”,挽救了無數傷員的生命。
當時,一位戰士在戰鬥中腿部骨折,因無法及時送後方醫院,李炳仁便用補骨脂配伍續斷、骨碎補,製成藥膏外敷,同時讓戰士服用炒補骨脂籽配小米粥。為了讓藥膏更快發揮作用,李炳仁還教戰士們用柴火加熱藥膏,熱敷患處。一周後,戰士的疼痛減輕;一月後,骨折處開始愈合;三個月後,竟能重新歸隊。李炳仁在《戰地醫療筆記》中寫道:“補骨脂雖不是名貴藥材,卻在戰地發揮了大作用,它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戰地良藥’。”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民間醫者也紛紛貢獻補骨脂的用法。晉察冀邊區的藥農,自發種植補骨脂,供應給戰地醫院;太行山區的民間藥婆,教護士們製作“補骨脂暖骨膏”,為傷員緩解疼痛。1942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還專門印發《補骨脂戰地應用手冊》,詳細介紹補骨脂的采集、炮製、配伍與用法,手冊中收錄了20餘例戰地病案,成為當時重要的醫療資料。
補骨脂在抗戰時期的應用,不僅緩解了藥品匱乏的困境,也讓中西醫工作者更加認識到傳統草藥的價值。抗戰勝利後,許多戰地醫生繼續研究補骨脂,為其現代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實驗室裡的“古今對話”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藥研究進入新階段,補骨脂的現代藥理研究全麵展開。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首次從補骨脂中分離出“補骨脂素”與“異補骨脂素”,並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其“促進骨形成、抑製骨吸收”的作用,為中醫“補腎強骨”的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965年,科研人員又發現,補骨脂素在紫外線照射下,能促進皮膚黑色素生成,這與中醫“補骨脂外用治白癜,需曬日光”的傳統用法完全吻合。基於這一發現,科研人員研發出“補骨脂素光化學療法”puva療法),用於治療白癜風、銀屑病,療效顯著。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用puva療法治療白癜風患者,有效率達85以上,這一成果發表在《中華皮膚科雜誌》上,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關注。
1970年代,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補骨脂還具有“調節免疫”“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用補骨脂提取物治療小鼠肉瘤,發現其能顯著抑製腫瘤生長。這些研究成果,讓補骨脂的應用範圍從“骨病”“皮膚病”擴展到“免疫疾病”“腫瘤輔助治療”等領域。
正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補骨脂研究進展》中寫道:“補骨脂的現代研究,是一場‘古今對話’——傳統中醫的實踐經驗,為現代研究指明了方向;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段,又為傳統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古今結合’,正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
五、國際舞台的“骨脂身影”
1980年代,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的推進,補骨脂及其製劑開始走向世界。1985年,中國“同仁堂”的“青娥丸”通過美國fda的膳食補充劑認證,進入美國市場,成為首個登陸美國的傳統中藥製劑。美國消費者對“青娥丸”的“補腎強骨”功效十分認可,很快成為暢銷產品。
1990年,在日本召開的“國際傳統醫學大會”上,中國學者介紹了補骨脂的現代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者的廣泛興趣。日本學者隨後開展了補骨脂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研究,發現其能顯著提高老年患者的骨密度。1995年,日本“津村藥業”將補骨脂素製成“骨密度改善劑”,在日本市場上市,深受老年患者喜愛。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ho)將補骨脂納入《世界傳統醫學藥典》,認可其“溫腎助陽、強骨止痛”的功效,並推薦其用於骨質疏鬆症、風濕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ho傳統醫學處處長在發布會上說:“補骨脂的應用曆史,跨越了東西方文明,它的療效得到了不同國家、不同醫學體係的認可,是傳統醫學國際化的典範。”
補骨脂在國際舞台上的“亮相”,不僅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化,也讓更多人了解了絲路文明交流的曆史。正如一位國際學者所言:“補骨脂不僅是一株草藥,更是一段文明交流的活化石,它見證了東西方醫學的碰撞與融合。”
第八卷當代薪傳·全球共澤譜新章
一、道地種植的“科技賦能”
進入21世紀,補骨脂的道地種植與規範化生產成為重點。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寧夏、甘肅、河南等地建立了補骨脂gap良好農業規範)種植基地,采用“科技+農戶”的模式,實現了補骨脂種植的標準化、規模化。
在寧夏固原的補骨脂gap基地,科研人員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為補骨脂的生長提供最佳條件。基地還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肥力狀況,精準施用有機肥,既提高了補骨脂的產量,又保證了其質量。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科技賦能,我們的補骨脂籽實飽滿,有效成分含量比傳統種植提高了20以上。”
為了保護補骨脂的種質資源,201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建立了“補骨脂種質資源庫”,收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個補骨脂品種,進行優良品種選育。科研人員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寧骨脂1號”“甘骨脂2號”等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還具有抗病蟲害、耐旱等優點,深受種植戶喜愛。
規範化的種植與生產,讓補骨脂的質量得到了保障。2015年,補骨脂被納入《中國藥典》2015年版),明確了其含量測定標準——補骨脂素與異補骨脂素的總量不得少於0.70。這一標準的製定,為補骨脂的臨床應用與市場監管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