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影朗潤膏傳:宋賢補骨記(下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張三影朗潤膏傳:宋賢補骨記(下卷)

張三影朗潤膏傳:宋賢補骨記(下卷)(2 / 2)

張先笑著摸了摸孩子的頭,對李娘子說:“往後彆給娃喝冷水,多吃些溫性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脾養好了,腎也會跟著好。”他把這個病案記在《朗潤膏記》裡,標注“小兒脾腎陽虛遺尿,膏方加山藥蓮子,五日見效”,還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粥碗,提醒“用小米粥送服”。

張先又翻出之前阿福帶回的陳老醫舊本子,裡麵有個“治婦人帶下”的病案:“劉娘子,三十歲,產後帶下清稀,腰冷,服膏方加生薑紅棗十日愈。”他對比《湖州府誌》的記載,越發覺得:民間的實踐,就像大樹的根,紮在土裡,默默吸收養分,而文獻記載,是樹上的枝丫,要靠根的滋養才能生長。

這天晚上,張先在《朗潤膏記》的序言裡寫道:“補骨脂胡桃膏,非出宮廷醫書,實源於湖州民間實踐。百姓在日用中摸索,知其可治腰痛、咳喘、遺尿、帶下,辨證加減,皆有實效。餘采而錄之,非為彰顯己功,實為傳民間智慧,濟後世之人。”窗外的月光灑在紙上,照亮了“實踐先於文獻”六個字,張先摸著紙頁,心裡滿是鄭重。

下卷四文苑傳揚潤膏韻著書傳世濟蒼生

熙寧五年秋,張先的《朗潤膏記》終於完稿,全書共三卷,收錄了五十六個案子,詳細記載了補骨脂胡桃膏的炮製方法、辨證加減、內外用法,還畫了補骨脂的生長圖、炮製工具圖。秦觀和黃庭堅特意來汴京賀喜,三人坐在張府的庭院裡,共賞中秋月色。

“子野兄,我把《朗潤膏記》的抄本帶給了江南的文人,”秦觀笑著說,“我有個朋友,得了咳喘多年,用了膏方加杏仁的法子,半個月就好了,還特意寫信來謝我呢!”黃庭堅也說:“我在舒州時,見當地百姓冬天怕冷,就把膏方的法子教給他們,現在舒州的藥鋪都在賣補骨脂胡桃膏,百姓都叫它‘張三影膏’!”

張先聽了,心裡歡喜,舀了勺新熬的膏方,遞給兩人:“這膏方能傳出去,多虧了你們,也多虧了湖州的陳老醫,還有那些願意分享經驗的百姓。沒有他們的實踐,就沒有這本書。”

沒過多久,汴京最大的藥鋪“濟世堂”派人來拜訪張先,想把《朗潤膏記》裡的膏方製成成品售賣,還請張先題寫“朗潤膏”三個字做招牌。張先欣然應允,揮毫寫下“朗潤膏”,筆力遒勁,帶著幾分文人的風雅。

濟世堂賣的朗潤膏,用白瓷罐包裝,罐上印著張先的題字和補骨脂、胡桃的圖案,很快就賣斷了貨。有個老儒買了罐膏方,吃了半個月,耳鳴好了,還特意寫了首詩送給張先:“補骨凝脂胡桃香,溫腎還能益精強。多謝賢翁傳妙法,老來重見好風光。”

張先把詩貼在書房裡,看著窗外的胡桃樹,忽然想起初見柳仲遠時的情景——那時他腰疾纏身,連扇子都舉不動,如今卻能著書傳世,還能陪文友飲酒填詞。這一切,都源於民間那一碗小小的膏方,源於百姓在日子裡摸出來的智慧。

這年冬天,張先帶著《朗潤膏記》去湖州拜訪陳老醫。陳老醫翻著書,老淚縱橫:“張先生,我祖父要是還在,見這方子能傳這麼遠,肯定會高興的!”張先握著陳老醫的手,笑著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民間實踐的功勞。隻要還有人用這個方子,還有人記著這些智慧,它就會一直傳下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結語

北宋元豐元年,張先病逝於汴京,享年八十二歲。他留下的《朗潤膏記》,雖未被官修醫書收錄,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抄本遍布江南、中原,甚至傳到了嶺南。補骨脂胡桃膏的用法,從最初的治腰痛、夜尿,漸漸擴展到治咳喘、遺尿、帶下、痹痛,成了百姓口中的“養生妙方”。

這方子的流傳,恰是中國古代“實踐先於文獻”的生動注腳:湖州民間先在數十年的實踐中,摸索出補骨脂與胡桃的配伍,治愈了無數百姓;而後經陳老醫口傳心授,柳仲遠傳遞,張先整理著述,才從“口傳知識”變成“文獻記載”。文獻又反哺民間,讓更多人受益,形成了“實踐—口傳—文獻—實踐”的良性互動。

正如張先在《朗潤膏記》序言中所說:“民間之智,如田野之草,雖不顯眼,卻能滋養萬物。”補骨脂胡桃膏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源於百姓的生活實踐,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結晶——它藏在藥農的采摘裡,藏在老醫的炮製中,藏在百姓的病案裡,最終經文人的筆,變成能傳世的良方。

讚詩

張三影著潤膏章,補骨胡桃蘊妙方。

實踐先傳民間智,文獻再續濟世長。

療疾不問貧與貴,傳薪何懼路遠長。

莫道偏方無大用,一盞溫膏暖宋唐。

尾章

後世翻閱《苕溪漁隱叢話》,能看到“張先晚年常服補骨脂胡桃膏,自謂‘老去風情應未減’”的記載,寥寥數語,卻藏著一段文人與民間醫藥交融的佳話。而《朗潤膏記》的抄本,雖曆經千年,仍在一些中醫世家和藏書樓裡留存,裡麵的病案、炮製方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如今,補骨脂與胡桃配伍的方劑,仍是中醫臨床上治療腎陽虛諸症的常用方。醫生在使用時,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加減藥物——如陰虛者加麥冬,咳喘者加杏仁,小兒遺尿者加山藥,這正是對張先《朗潤膏記》中“辨證施治”思想的傳承。

這方子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地方史誌、農書、民間病案,都是挖掘傳統醫學智慧的寶庫。《湖州府誌》雖簡略記載補骨脂,卻為我們提供了溯源的線索;陳老醫的舊本子,記錄了最鮮活的民間實踐;張先的《朗潤膏記》,則架起了“口傳知識”與“文獻記載”的橋梁。

從北宋湖州的茅草屋,到汴京的文人書房,再到後世的中醫診所,補骨脂胡桃膏的香氣,飄了千年。它不僅是一劑治病的良方,更是中國傳統醫學“實踐為先、民智為源”的象征——隻要我們尊重民間實踐,珍視口傳知識,傳統醫學的智慧,就會像這膏方的香氣一樣,永遠溫暖人心。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婚後三年避而不見,司總跪求複合 碰瓷京圈太子爺,被當場求婚了 七零返城女知青,回村被全家團寵 野火撩不夠 我的男友是邪腦科學家 星樞葬經 有始 紫夜大人,今天也在努力隱藏身份 惡雌監獄長臉盲,全獄毛茸茸亂認 從巴黎棄子到三獅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