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春還記:鄭相國補骨賦
下卷一老儒咳喘顯奇效辨證加減藏民智
唐鹹通八年仲秋,瓊崖的風雨多了幾分涼意,崖州城的老秀才陳鬆年拄著拐杖,佝僂著背,在衙署外徘徊。他年近花甲,常年苦讀,近來染上了咳喘的毛病,尤其到了夜裡,咳得連枕頭都要墊高三層,痰白清稀,還總覺得胸口發悶,連最愛的《詩經》都沒力氣翻。
“陳先生,您可是來尋大人的?”老周見他麵色青紫,咳得直不起腰,趕緊扶他進院。鄭愚剛寫完一封家書,見陳鬆年這模樣,連忙讓他坐下,遞上一杯溫茶:“鬆年兄,你這咳喘怕是不一般,可有找郎中醫治?”
陳鬆年歎了口氣,接過茶潤了潤喉:“找了好幾個郎中,開的都是‘止咳散’,吃了也不管用。夜裡咳得沒法睡,連記性都差了,前兒剛背的詩,轉頭就忘了。”鄭愚摸了摸他的脈,脈象沉細,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白滑如霜——這是“腎不納氣”的典型症狀,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虛了,氣吸進來留不住,才會咳喘不止。
“鬆年兄,我倒有個法子,”鄭愚想起黎婆說的“辨證加減”,“之前治腰痛用補骨脂配胡桃,你這咳喘,得在裡麵加些杏仁。補骨脂溫腎納氣,像把漏風的窗戶補好;杏仁潤肺止咳,像把窗戶上的灰塵擦乾淨,倆搭著,咳喘才能好。”
陳鬆年半信半疑:“補骨脂不是治腰痛的嗎?還能治咳喘?”鄭愚笑著把王漁翁、李娘子的病案拿給他看:“這藥在民間用處廣著呢,醫書裡沒寫,卻是百姓在日子裡摸出來的。你按方子用,補骨脂用黃酒炒,杏仁去皮尖,一起磨成粉,和胡桃泥混著,加蜂蜜熬成膏,早晚各服一勺,保管半月見效。”
陳鬆年按方服了七天,再來衙署時,咳喘輕了大半,能坐著和鄭愚聊半個時辰:“子晦兄鄭愚字子晦),我現在夜裡不咳了,能睡整覺,昨天還背完了《國風》的半卷!”又過了十天,他提著自己寫的字來謝鄭愚,墨字遒勁有力:“補骨溫腎納氣安,杏仁潤肺止咳歡。瓊崖自有民間智,不遜醫書千萬篇。”
鄭愚把這病案記在本子上,特意標注“腎不納氣咳喘:補骨脂酒炒)+胡桃仁+杏仁,十七日痊愈”,旁邊寫了句注腳:“《千金方》載杏仁治咳,未提與補骨脂配伍,民間實踐補此缺。”他望著窗外飄落的椰葉,忽然明白:民間的醫藥智慧,就像這瓊崖的榕樹,看似尋常,卻能紮根在石縫裡,長出遮天蔽日的綠蔭。
下卷二史誌留白民間補小兒遺尿驗新方
深秋的崖州城,陽光漸漸柔和,鄭愚想起黎婆說《瓊崖郡誌》裡有關於草藥的記載,便讓老周去州府藏書樓借來翻閱。在“物產門”裡,他終於找到了關於補骨脂的文字,隻有短短九個字:“補骨脂,生崖穀,治腰痛。”
鄭愚捧著郡誌,忍不住歎氣:“官修的史誌隻記了最基礎的功效,卻沒說它能治咳喘、夜尿、產後少乳,更沒提和胡桃、杏仁、山藥的配伍。這些都是民間在實踐裡摸出來的,比史誌詳細百倍啊!”他讓老周把自己收集的病案抄在郡誌的空白處,從王漁翁的夜尿多,到陳鬆年的咳喘,再到李娘子的產後腰痛,一筆一畫,寫得鄭重。
正抄著,衙署的雜役劉二抱著三歲的兒子跑進來,孩子的棉褲濕了大半,哭得撕心裂肺:“大人,您快救救我的娃!這娃每晚都尿床,換三床被褥都不夠,郎中說‘腎虛難治’,我實在沒辦法了!”
鄭愚讓劉二把孩子放在膝上,摸了摸孩子的小手——冰涼得像浸了溪水,又看了看孩子的眼瞼,有些浮腫。“劉二,你彆急,”鄭愚溫聲說,“這娃是‘脾腎陽虛’。腎主封藏,像關水的閘門;脾主運化,像輸水的溝渠。閘門鬆了、溝渠堵了,水才會漏出來。補骨脂能溫腎固閘,還得加些山藥通溝渠——山藥能健脾益氣,民間常用來治小兒虛症,安全得很。”
劉二愣了愣:“山藥?我家後院就種著,還能當藥?”鄭愚點點頭,想起黎婆說的“藥食同源”:“你把補骨脂用鹽水炒了磨成粉,每天清晨用山藥粥送服半勺,孩子怕苦,粥裡能加半勺蜂蜜。另外,彆讓孩子睡前喝太多水,腳彆沾冷水,脾暖了,腎也會跟著好。”
劉二抱著孩子回去後,每天嚴格按方來。第五天傍晚,他就興衝衝地來報喜:“大人!娃昨晚沒尿床!今早起來棉褲是乾的,還主動吃了小半碗粥呢!”又過了七天,劉二帶著孩子來,孩子手裡攥著個布偶,蹦蹦跳跳地說:“大人,我再也不用換濕褲子啦!”
鄭愚把這個病案也記在郡誌的空白處,畫了個小小的粥碗,標注“小兒脾腎陽虛遺尿:補骨脂鹽水炒)+山藥粥,十二日痊愈”。他摸著郡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覺得:這泛黃的紙頁,因為這些民間的實踐,變得鮮活起來——史誌是骨架,民間的智慧是血肉,隻有兩者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醫藥傳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下卷三質疑聲中證實效尺素傳方盼傳世
入冬後,崖州來了位新上任的通判,姓趙,是京城來的官員,聽說鄭愚用“民間偏方”治病,特意來衙署拜訪,言語間帶著幾分質疑:“子晦兄,補骨脂未入《唐本草》,不過是山野間的草藥,你身為前相國,用偏方治病,怕是不妥吧?”
鄭愚笑著把病案本遞給趙通判:“趙兄,你先看看這些案子。王漁翁用它治好了腰痛,陳鬆年用它治好了咳喘,劉二的兒子用它治好了遺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效果,比某些隻記在醫書裡、卻不管用的方子強多了。”
趙通判翻著病案本,從王漁翁的“十日能捕魚”,到陳鬆年的“十七日不咳喘”,再到劉二兒子的“十二日不尿床”,字跡工整,細節詳實,不由得皺起的眉頭漸漸舒展開:“沒想到這民間的草藥,竟有這麼多用法。隻是,為何醫書裡沒有記載?”
“因為實踐先於文獻啊!”鄭愚歎了口氣,“百姓在日子裡摸索出用法,先治好自己的病,再口口相傳,要過很多年,才會被醫書收錄。就像這補骨脂,在瓊崖民間用了幾十年,卻隻在《瓊崖郡誌》裡留了九個字。我現在收集這些案子,就是想把它整理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免得這好藥被埋沒。”
他領著趙通判去了巷口的“惠民堂”藥鋪,藥鋪掌櫃見了他們,笑著說:“大人,您這補骨脂的方子太受歡迎了!現在崖州城裡,不管是老人腰痛,還是婦人產後虛,都來買補骨脂,連周邊縣裡的人都來尋呢!”鋪子裡的貨架上,擺著炒好的補骨脂、磨好的粉、調好的膏,還有印著鄭愚詩句的紙條——“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須”。
趙通判看著藥鋪裡來來往往的百姓,聽著他們說“補骨脂治好了我的病”,終於服了:“子晦兄,是我見識淺了。民間的智慧,確實該好好傳揚。”鄭愚笑著說:“我打算寫封信給京城的友人,附上這方子和詩,讓他們也試試,若是有效,或許能被收錄進醫書,流傳後世。”
當晚,鄭愚坐在燈下,提筆寫信。窗外的海風卷著椰花飄進屋裡,落在信紙旁的補骨脂罐上。他寫道:“瓊崖有藥名補骨脂,溫腎、納氣、固澀,治腰痛、咳喘、遺尿、產後虛,配伍胡桃、杏仁、山藥,皆民間實踐所得。今賦一詩記之,願此藥能傳,濟後世之人……”信末,他附上了那首《寄補骨脂》,字跡遒勁,帶著對民間智慧的敬畏。
下卷四瓊崖彆去留薪火詩入本草傳千古
唐鹹通九年春,朝廷下旨,召鄭愚回京任職。離開崖州的前一天,鄭愚把自己整理的補骨脂病案本、炮製方法、配伍加減,都交給了“惠民堂”的掌櫃:“掌櫃的,這本子你收好,往後有人來尋補骨脂的方子,就按上麵的來,彆讓這些民間的智慧斷了。”
掌櫃的接過本子,紅著眼眶說:“大人放心,小的一定好好保管,還會把這些法子教給徒弟,讓它在瓊崖傳下去!”崖州的百姓聽說鄭愚要走,都來送行,王漁翁提著鮮魚,陳鬆年捧著詩集,劉二抱著孩子,黎婆挎著一籃補骨脂,擠滿了衙署的庭院。
“大人,您要是在京城犯了腰痛,就捎信來,小的給您寄補骨脂!”王漁翁喊道。鄭愚笑著點頭,眼眶也濕了——在這貶謫的七年裡,是這瓊崖的百姓,這民間的草藥,給了他新生。他登上船,望著岸邊揮手的人群,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讓補骨脂的方子,傳遍天下。
回到京城後,鄭愚把補骨脂的方子和詩,交給了太醫院的院判。起初,太醫院的太醫們還有些質疑,可按方子試治了幾個腎陽虛的患者,都效果顯著——有個老將軍腰痛得不能騎馬,服了補骨脂胡桃膏半月,就能馳騁疆場;有個嬪妃產後少乳,加了紅棗生薑,十日就乳汁充盈。
漸漸地,補骨脂的方子在京城傳開了,連唐懿宗都聽說了,讓鄭愚把詩和方子抄錄進宮廷醫案。鄭愚趁機上奏,請求將補骨脂收錄進修訂的《唐本草》,雖因時局動蕩未能如願,卻為後世醫書的收錄埋下了伏筆。
時光流轉,到了明代,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時,在“草部”裡找到了關於補骨脂的記載,不僅詳細寫了它的功效、炮製方法、配伍加減,還全文收錄了鄭愚的《寄補骨脂》詩,在注裡寫道:“唐鄭相國愚貶瓊崖,得此藥愈疾,賦詩雲……此藥民間用久,實踐為先,今錄之,補本草之缺。”
如今,在瓊崖的中醫藥博物館裡,還陳列著鄭愚當年的病案本複刻本,旁邊擺著補骨脂、胡桃、杏仁、山藥等藥材,牆上掛著他的《寄補骨脂》詩。遊客們看著這些展品,聽著鄭愚在瓊崖的故事,總能明白: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從來不在高高的廟堂,而在百姓的實踐裡,在代代相傳的口傳中,在像鄭愚這樣珍視民間智慧的文人筆下——這便是“實踐先於文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真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結語
鄭愚與補骨脂的故事,是中國傳統醫學傳承的縮影:從瓊崖民間黎婆的口傳秘方,到王漁翁、陳鬆年、劉二之子的臨床實踐,再到鄭愚的整理記錄與詩歌傳唱,最後被《本草綱目》收錄傳世,完成了“民間實踐—口傳知識—文獻記載”的完整閉環。
補骨脂的諸多功效,先在瓊崖民間實踐了數十年,百姓用它治腰痛、咳喘、遺尿、產後虛,摸索出與胡桃、杏仁、山藥的配伍妙法,這些“口傳知識”是傳統醫學的活水源泉。而鄭愚的作用,在於將零散的民間實踐係統化、文字化,用詩歌賦予其文學生命力,為文獻收錄搭建了橋梁——這恰是“實踐先於文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生動體現。
正如鄭愚在詩中寫的“人言方知藥物殊”,“人言”便是民間的口傳智慧,“藥物殊”則是實踐驗證的神奇功效。沒有民間的“人言”,便沒有補骨脂的傳世;沒有文獻的記載,民間的智慧便難以跨越時空,滋養後世。這種“口傳”與“文獻”的互動,正是傳統醫學生生不息的密碼。
讚詩
瓊崖風雨七年孤,幸得仙芝補骨殊。
溫腎能驅腰下冷,納氣可止夜中呼。
詩吟春光傳千古,方載本草濟萬夫。
莫道民間無妙術,一枝一葉總關殊。
尾章
後世翻閱《崖州誌》,在“人物傳”裡能看到鄭愚的記載:“愚貶崖州,得補骨脂愈疾,錄民間方,賦詩雲……民感其德,傳其方至今。”而在海南的黎村苗寨,老人們還會給晚輩講“鄭相國與補骨脂”的故事,教他們辨認補骨脂的模樣,說“這是能帶來春光的藥”。
補骨脂的配伍方法,至今仍在中醫臨床上使用:治腎陽虛腰痛,用補骨脂配胡桃;治腎不納氣咳喘,加杏仁;治小兒脾腎陽虛遺尿,加山藥;治產後虛損,加紅棗生薑——這些都是鄭愚當年從瓊崖民間收集的用法,曆經千年,依舊效驗如初。
這味從瓊崖石縫裡長出的草藥,因民間的實踐而顯其功,因鄭愚的詩歌而傳其名,因《本草綱目》的收錄而顯其尊。它告訴我們:傳統醫學的根,在民間的土壤裡;傳統醫學的魂,在代代相傳的實踐中。隻要我們珍視民間智慧,尊重實踐經驗,傳統醫學的“春光”,就會永遠照亮人類健康的道路。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