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下卷四古藝薪火照新程藥香永續傳真情
在亳州中藥炮製技藝非遺傳承基地的教室裡,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一排排複刻的銅質炒藥鍋上,泛著溫暖的光澤。二十多個年輕的學徒圍在鍋旁,聽周景明講解補骨脂的炮製工藝,手裡的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
“大家看這口銅鍋的弧度,”周景明指著鍋沿,“它的直徑是一尺二,深度是六寸,這樣的比例能讓文火均勻包裹每一顆補骨脂,避免局部受熱不均。明清藥工做鍋時,都是按這個尺寸打製的,不是隨便做的。”他拿起一顆炒好的補骨脂,遞給學徒們傳閱,“這就是‘琥珀黃、微焦香’的標準,你們記住,炒到這個程度,補骨脂素的溶出率最高,燥性最低。”
學徒小張舉起手:“周老師,為什麼不用鐵鍋炒呢?鐵鍋導熱更快,不是更省時間嗎?”周景明笑著說:“你可以試試用鐵鍋炒。”他讓小張用鐵鍋炒了一小撮補骨脂,沒過多久,補骨脂就變成了焦黑色,聞著有糊味。“這就是原因,”周景明指著焦黑的藥,“鐵鍋導熱太快,容易局部過熱,破壞補骨脂素;銅鍋導熱均勻,能慢慢把黃酒的溫性和補骨脂的藥性融合在一起,這是古人用無數次失敗換來的經驗。”
這時,張老義提著一袋補骨脂走進教室,手裡還拿著一本翻爛的《同德堂藥幫手記》:“孩子們,我來給你們演示下四神丸的配伍。”他把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按比例放在銅盤裡,“補骨脂是君藥,要占四成;肉豆蔻是臣藥,占兩成;五味子和吳茱萸是佐使藥,各占一成。你們看,君藥要碾得最細,這樣藥效才能先發揮;佐使藥可以碾得粗些,避免藥性太烈。”
“張師傅,為什麼吳茱萸要少放啊?”學徒小李問。張老義拿起一顆吳茱萸,放在嘴裡嚼了嚼:“吳茱萸性烈,放多了會刺激腸胃,讓人惡心。我父親年輕時,有個學徒多放了吳茱萸,患者吃了就吐,後來再也不敢多放了。這些都是教訓,得記在心裡。”
周景明接過話頭:“大家要記住,炮製不是機械的步驟,而是‘因人、因病、因藥’調整的藝術。比如治腰痛的補骨脂,要多配杜仲;治五更瀉的,要多配肉豆蔻;患者是老人,就要減吳茱萸的量。這就是傳統醫學的‘辨證施治’,不僅體現在開方上,還體現在炮製上。”
演示結束後,學徒們輪流上手炒藥,張老義在一旁指導:“小王,火候大了,煙都白了,趕緊調小;小李,木鏟翻得慢了,這邊的補骨脂要焦了……”教室裡充滿了銅鍋的溫熱、藥香的醇厚,還有學徒們的歡聲笑語。周景明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出土銅鍋的藥垢——那些褐色的痕跡,不也是一代代藥工這樣手把手教出來的嗎?
夕陽西下時,學徒們都炒出了合格的補骨脂,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成就感。周景明拿著學徒們炒的藥,對他們說:“這些補骨脂,明天會送到亳州的中醫院,給腰痛的患者用。你們炒的不是藥,是傳承,是希望——希望你們能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到今天還能用。”
走出教室,基地的院子裡飄著補骨脂的香氣,與遠處藥市的藥香融為一體。周景明看著夕陽下的銅鍋,忽然覺得:這口鍋、這門藝、這味藥,早已超越了“文物”“技藝”“藥材”的範疇,成為連接古今的紐帶——它讓我們看見明清藥工的匠心,讓我們讀懂傳統醫學的智慧,更讓我們相信,隻要有人傳承,這縷藥香,就會永遠飄蕩在歲月的長河裡,溫暖一代又一代的人。
結語
亳州明代藥市遺址出土的銅質炒藥鍋與青石碾槽,是中國傳統醫學“實踐先於文獻”的鮮活物證。銅鍋內壁的淡褐色藥垢,經現代檢測證實為補骨脂與黃酒的混合物,模擬實驗進一步驗證“文火微焦”可使補骨脂素溶出率提升至32.7,量化了明清炮製工藝的科學性;碾槽內的補骨脂、杜仲、胡桃殼殘屑,與《同德堂藥幫手記》的配伍記載相互印證,還原了“補骨脂配杜仲治腰痛”“配肉豆蔻治五更瀉”的民間實踐,填補了《亳州誌》等文獻的空白。
從明代同德堂藥工的“三看三聞”炒藥法,到清代方誌的簡略記載,再到現代考古、實驗與田野調查的綜合考證,補骨脂的炮製與配伍經曆了“實踐探索—口傳心授—文獻收錄—實物驗證—當代傳承”的完整循環。民間藥工通過無數次試錯,摸索出火候、配伍的細節;這些細節先以非文字形式傳承,部分被文獻選擇性收錄,最終借助考古實物得以完整還原——這正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傳統醫學智慧的最佳詮釋。
這些文物與實踐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指引:它們提醒我們,傳統醫學的傳承不能僅停留在文獻解讀,更需深入民間田野,從古老工藝中挖掘經得起現代科學驗證的核心智慧,讓“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讚詩
亳州銅釜載明清,文火微焦藥韻凝。
補骨溫腎傳千古,配伍君臣證古經。
史誌留白憑實踐,田野尋真靠傳承。
莫道古藝隨煙去,一鏟一碾總關情。
尾章
如今,在亳州中醫藥博物館的“明清藥藝廳”裡,那口明代銅質炒藥鍋與青石碾槽被置於展廳中央,旁邊陳列著複刻的梨木鏟、黃酒壇,還有按《同德堂藥幫手記》炮製的補骨脂丸、四神散。展櫃前的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周景明團隊的實驗視頻,講解“文火微焦”的科學原理,以及張老丈、李阿婆、王翁的康複故事——冰冷的文物,因這些鮮活的細節有了溫度。
在亳州中藥炮製技藝非遺課堂上,年輕的學徒們仍在用銅鍋炒補骨脂,背誦著“青煙生,黃酒揮;褐煙起,藥香飛”的口訣。他們中,有人已能獨立炮製合格的補骨脂,送到當地中醫院;有人考取了中醫藥大學,帶著銅鍋炒藥的實驗數據,在課堂上講解傳統工藝的科學性;還有人成了非遺傳承人,帶著複刻的銅鍋,去全國各地展演,告訴更多人“老藥工的智慧有多了不起”。
這口銅鍋、這個碾槽,早已不是靜止的文物,而是流動的傳承——它讓明清藥工的匠心穿越時空,與當代人的健康需求相遇;它讓“實踐先於文獻”的真理,在一次次炒藥、一次次治病中得到印證;它更讓我們明白,傳統醫學的生命力,從來不在書本的故紙堆裡,而在一代代人“守正創新”的雙手上,在“為民治病”的初心上。
亳州的藥香,還在飄;補骨脂的故事,還在傳——這縷跨越四百年的藥香,終將在傳承中,溫暖更多歲月,治愈更多生命。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