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脂濟世:宋境藥脈神話錄(下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靈脂濟世:宋境藥脈神話錄(下卷)

靈脂濟世:宋境藥脈神話錄(下卷)(1 / 1)

靈脂濟世:宋境藥脈神話錄

下卷

第一回藥書撰錄遇瓶頸崩漏頑疾驗新方

蘇伯在藥廬西角辟了間小室,牆上掛著曬乾的補骨脂植株,案上攤著泛黃的麻紙,硯台裡磨的墨混了點藥汁——據說這樣寫的字能長久留存藥氣。自藥仙離去後,他便立誌把民間關於補骨脂的法子都寫進書裡,定名《莒州補骨脂實踐錄》。可寫了月餘,卻卡在“婦人病症”這一章:書裡隻提補骨脂治男丁腎虛,卻沒半句關於女子的記載,蘇伯翻遍《開寶本草》《本草圖經》,也隻尋得“通命門”四字,模糊得像蒙了層霧。

這日清晨,藥廬的門剛開,就傳來一陣踉蹌的腳步聲。一個穿藍布裙的婦人扶著門框,臉色白得像窗紙,手帕上沾著暗紅的血漬,說話都發顫:“蘇伯……我這月事來了二十天還沒停,量多得頭暈,喝了三副止血藥,反倒更重了,您救救我……”蘇伯趕緊扶她坐下,指尖搭在腕脈上——脈細弱得像快斷的絲線,再看她眼瞼,淡得沒半點血色,“你這是脾腎陽虛型崩漏,腎主封藏,脾主統血,腎陽不足,封藏不住,脾力不濟,統不住血,光止血沒用,得補肝腎、固衝任。”

可補骨脂能治婦人崩漏嗎?蘇伯心裡沒底。夜裡他對著《實踐錄》發呆,案上的“破故紙”藥罐忽然輕輕晃了晃,罐口飄出縷淡香,竟和去年阿柱發現的陶碾殘香一模一樣。他忽然想起村南的張婆婆——張婆婆守寡多年,前幾年也犯過崩漏,後來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好的。天剛亮,蘇伯就揣著包製好的補骨脂粉,往張婆婆家去。

張婆婆家的院角種著叢艾草,見蘇伯來,趕緊端出熱茶:“蘇大夫是為崩漏的事來吧?當年我那病,是用補骨脂配著艾葉、阿膠治好的。”她指著艾草說,“把補骨脂用酒浸了,和艾葉一起炒,炒到艾葉發脆,再和阿膠一起燉成膏,早晚各吃一勺,吃了半月就好了。”蘇伯眼睛一亮,趕緊問細節:“酒浸幾日?火要多大?”張婆婆笑著說:“酒得用陳釀,浸五日,火要小火,彆把艾葉炒糊,不然就沒溫經的勁兒了。”

回到藥廬,蘇伯立刻按張婆婆的法子製藥。他把補骨脂泡進陳酒,五日後果然藥香更濃,再和曬乾的艾葉一起倒進陶鍋,小火慢炒,屋裡很快飄起溫辛的香氣,像冬日裡的暖陽裹著草木氣。炒好後,他把藥末和敲碎的阿膠一起放進陶罐,加了點蜂蜜,隔水燉成膏狀,琥珀色的膏體裡還能看見補骨脂的碎粒。

婦人來取藥時,蘇伯叮囑:“每日早晚用溫黃酒送服一勺,彆碰生冷的東西。”婦人半信半疑地走了,三日後來複診,臉色竟有了血色,手帕也乾淨了:“蘇伯,血少多了,也不頭暈了!”又連服十日,崩漏全止,婦人特意送來一籃新蒸的棗糕,說:“您這藥比城裡大夫的還管用,要是早知道補骨脂能治女人病,我也不用遭這些罪了。”蘇伯把這段經曆寫進《實踐錄》,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陶罐,注上“張婆婆口傳方,驗之有效”——他忽然明白,文獻裡的空白,從來不是藥的錯,是沒把民間的實踐寫進去;而這些口傳的法子,就是填補空白的石子,一顆一顆,才能鋪成完整的藥路。

第二回青州訪藥尋古方五遲小兒獲生機

《實踐錄》裡的婦人方補全了,可蘇伯又想起件事:上卷裡治過小兒遺尿,可村裡還有孩子說話晚、走路遲,老人們叫“五遲症”,不知補骨脂能不能治。他想起祖父的日記裡提過,青州有位老藥農,擅長用草木治小兒病,便收拾了行囊,帶著那半截陶碾的拓片,往青州去。

青州的藥市比禹州更古舊,街旁的老藥鋪掛著“祖傳三代”的木牌,藥架上擺著些莒縣少見的藥材。蘇伯尋了三日,才在城南的山腳下找到老藥農的住處——一間茅草屋,屋前種著大片補骨脂,比莒縣的長得更壯實,籽實也更飽滿。老藥農姓趙,頭發白得像霜,卻能扛著鋤頭上山采藥,見蘇伯遞來的陶碾拓片,眼睛一亮:“這是前朝的製藥碾啊!我年輕時在遺址裡也見過,那時候還不知道是碾補骨脂的。”

蘇伯說明來意,趙老農歎了口氣:“五遲症是腎氣虛,腎主骨生髓,髓能養腦,腎氣不足,骨頭長不好,腦子也跟不上,孩子自然說話晚、走路遲。我年輕時用補骨脂配熟地、山藥治過,可效果慢,後來聽山裡的獵戶說,用酒蒸補骨脂,再和核桃肉、黑芝麻一起做成丸,孩子愛吃,藥效也快。”他領著蘇伯進了屋,從床底翻出本泛黃的《青州農書》,裡麵果然寫著“補骨脂酒蒸後,益腎氣、填精髓,宜治小兒五遲”,隻是字跡模糊,像是幾十年前的舊墨。

正說著,門外傳來孩童的哭聲,一個農婦抱著個三歲左右的孩子進來,孩子長得瘦小,隻會發出“啊啊”的聲音,扶著牆也站不穩。“趙伯,您再給瞧瞧,這孩子還是不會說話,走路也搖搖晃晃的,城裡的大夫說沒法治……”農婦抹著淚說。趙老農讓孩子坐在凳上,摸了摸他的頭骨,又看了看牙齒——牙齒隻長了四顆,稀疏得很。“是典型的五遲,彆擔心,用蘇大夫帶來的陶碾拓片上的法子,再加上酒蒸補骨脂丸,能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伯和趙老農一起製藥:先把補骨脂泡進青州產的米酒,隔水蒸三個時辰,直到藥香浸透酒氣,再把蒸好的補骨脂碾成粉,和核桃肉、黑芝麻、蜂蜜一起揉成丸,像彈珠那麼大。農婦每天給孩子吃一丸,用溫水送服。半個月後,孩子能扶著桌子走路了;一個月後,竟能清晰地喊“娘”;三個月後,孩子能跑能跳,說話也流利了,農婦帶著孩子來謝,孩子還拿著顆補骨脂籽遞給蘇伯,脆生生地說:“藥藥,好吃!”

蘇伯把這段經曆寫進《實踐錄》,還附上了《青州農書》的摘抄,在旁邊寫道:“文獻載其法,實踐驗其效,二者相合,方為真醫。”離開青州時,趙老農把那本《青州農書》送給了他,書的扉頁上寫著“源於山野,用於民間”——這八個字,像刻在了蘇伯心裡,讓他更明白,藥脈不是藏在書齋裡的,是藏在山野間、農舍裡,藏在每一個為了治病而不斷嘗試的普通人手裡。

第三回虛勞雜症牽多脈文獻實踐破迷局

回到莒縣,已是深秋,藥廬裡的補骨脂都收進了陶罐,陶碾放在窗邊,陽光灑在槽溝裡,還能看見些殘留的藥粉。蘇伯剛把青州的經曆補進《實踐錄》,就來了個特殊的病人——村東的李老丈,今年七十歲,近半年來總覺得渾身沒力氣,吃不下飯,還常常腰痛、咳嗽,夜裡躺下就喘,大便也稀溏,城裡的大夫說他是“虛勞雜症”,開了方子也不管用,家人都快沒信心了。

蘇伯給李老丈診脈,脈沉細得幾乎摸不到,舌苔白膩,呼吸也淺:“老丈這是腎、脾、肺三臟皆虛啊!腎氣虛則腰痛,脾氣虛則食少便溏,肺氣虛則咳嗽氣喘,三臟相互牽連,得一起補,單治一樣沒用。”可補骨脂主補腎,怎麼兼顧脾和肺呢?蘇伯翻遍了《實踐錄》,裡麵的方子要麼治腎,要麼治脾,要麼治肺,沒一個能同時兼顧三臟的。

夜裡,蘇伯坐在爐邊,對著李老丈的病案發呆,爐上煮著的補骨脂酒冒著熱氣,香氣飄得滿屋都是。忽然,他想起禹州藥農說的“鹽炒補骨脂治遺尿”,張婆婆說的“補骨脂配艾葉溫經”,趙老農說的“補骨脂配核桃填精髓”——要是把這些法子合在一起,再加點補脾補肺的藥,會不會管用?他趕緊起身,在紙上寫:“補骨脂酒浸三日,鹽炒香)五錢,胡桃仁三錢,黨參三錢,白術三錢,杏仁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可轉念一想,《本草圖經》裡寫著“補骨脂性烈,多服恐傷肺”,李老丈肺氣虛,會不會受不住?蘇伯心裡犯了嘀咕,決定先自己試試——他按方子抓了藥,煎好後喝了半碗,隻覺得渾身暖和,沒半點不適,反而覺得呼吸順暢了些。第二天一早,他把方子給了李老丈的兒子,叮囑:“先喝三副,要是覺得不舒服,就趕緊來告訴我。”

三日後,李老丈的兒子喜滋滋地來報:“蘇伯!我爹喝了藥,能吃下小半碗粥了,腰痛也輕了,夜裡咳嗽也少了!”蘇伯鬆了口氣,又調整了方子,把杏仁換成了黃芪,加了點陳皮理氣,讓李老丈接著喝。半個月後,李老丈竟能自己拄著拐杖來藥廬了,臉色也紅潤了些,說話也有了力氣:“蘇伯,我現在能吃下一碗飯了,夜裡也能睡安穩了,不喘了!”

可蘇伯心裡還有個疑問:《本草圖經》說補骨脂“傷肺”,可李老丈喝了不僅沒傷肺,反而咳嗽好了,這是為什麼?他又翻了《開寶本草》,裡麵寫著“補骨脂酒浸炒香,能通諸脈”——原來,酒浸炒香後,補骨脂的烈性減了,還能通脈,再配上補肺的黃芪、杏仁,自然不會傷肺。蘇伯把這段經曆寫進《實踐錄》,在旁邊畫了個“三脈相連”的圖,注上:“文獻之言,當活看;實踐之法,當活用。所謂‘高於生活’,便是從實踐中悟出新道,破文獻之迷局。”

這天,李老丈的家人送來一筐新收的小米,說:“蘇伯,我爹讓我們給您送點小米,他說您的藥是‘活藥’,比城裡大夫的‘死方子’管用多了。”蘇伯接過小米,心裡暖暖的——他知道,這“活藥”,不是他自己厲害,是民間的實踐厲害,是一代代人在治病中不斷調整、不斷嘗試,才讓補骨脂從“單治一症”變成了“兼治多症”,從“文獻記載”變成了“活人濟世”。

第四回藥書成卷傳薪火寒疝重症證藥魂

冬去春來,莒縣的田埂上又冒出了新綠,蘇伯的《莒州補骨脂實踐錄》終於寫完了,共三卷,記了二十三個方子,每個方子都附了病案、民間來源,還有他自己的注解。他把書抄了三份,一份存在藥廬的木櫃裡,一份送給了青州的趙老農,一份托人送到了州府的醫館,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民間的法子。

可沒想到,州府醫館的年輕大夫卻來信說:“補骨脂乃尋常藥材,民間之法多粗糙,恐難登大雅之堂,《實踐錄》恐難采用。”蘇伯看著信,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卻沒氣餒——他知道,隻有用事實證明,才能讓這些法子被認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沒過多久,村裡就來了個重症病人——鄰村的王二郎,三十歲,得了“寒疝”,每到夜裡,小腹就疼得像被刀絞,冷汗直流,睾丸也腫得厲害,吃了不少藥都沒用,家人抬著他來藥廬時,他已經疼得說不出話了。蘇伯診了脈,脈弦緊,舌苔白滑:“這是寒邪凝滯肝經,肝經繞陰器,寒邪進去,氣血不通,才會疼得這麼厲害。得用溫肝散寒、行氣止痛的藥,補骨脂能溫腎,腎能溫肝,再配點荔枝核、小茴香,就能行氣止痛。”

他讓徒弟取來補骨脂,用酒浸了半日,再和荔枝核、小茴香一起炒,炒到藥香四溢,然後用那半截老陶碾碾成粉,再用溫黃酒調成糊狀,讓王二郎服下,又用剩下的藥粉加了點豬油,敷在王二郎的小腹上。半個時辰後,王二郎的疼就輕了些,能說話了;一個時辰後,腫脹也消了不少;連服三日,寒疝竟全好了。

王二郎康複後,特意去了州府的醫館,把自己的經曆告訴了那些年輕大夫,還帶了蘇伯的《實踐錄》。醫館的老大夫看了書,又聽了王二郎的故事,親自來莒縣找蘇伯,捧著《實踐錄》說:“蘇大夫,您這書裡的法子,都是活的,比我們館裡的方子管用多了!以前我們總覺得民間的法子不正規,現在才知道,正規的法子,都是從民間來的啊!”

這天夜裡,蘇伯坐在藥廬裡,看著窗外的月光,忽然又看見那個穿白衣的藥仙。藥仙笑著說:“蘇大夫,你做到了,把‘口傳知識’和‘文獻記載’連在了一起,讓藥脈傳下去了。”蘇伯問:“藥仙,這補骨脂的故事,還會繼續嗎?”藥仙指著案上的《實踐錄》:“會的,隻要還有人願意聽民間的故事,願意用實踐去驗證,這藥脈就不會斷。”說完,藥仙就消失了,隻留下一縷藥香,繞著陶碾和“破故紙”藥罐,久久不散。

結語

大宋元佑年間,蘇伯的《莒州補骨脂實踐錄》被收錄進州府的醫書庫,後來又流傳到京城,成為太醫局參考的民間醫書之一。莒縣西大莊的那半截陶碾,被村民們供奉在村頭的土地廟裡,每年春天,人們都會采些新收的補骨脂,放在陶碾的槽溝裡,祈求藥脈綿延。禹州官窯遺址裡的“破故紙”藥罐殘片,也被州府的博物館收藏,旁邊寫著“宋代民間用藥之證,實踐先於文獻之見證”。

補骨脂的故事,從神農嘗草的傳說,到宋代的陶碾、藥罐,再到蘇伯的《實踐錄》,從來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是一代代民間醫者、藥農、病人共同的故事——他們用口傳心授,把“怎麼用藥”記在心裡;用實踐嘗試,把“怎麼用好藥”試出來;用文獻記載,把“怎麼傳下去”寫下來。這便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智慧:源於生活,所以真實;高於生活,所以長久;實踐與文獻互動,所以能綿延千年,濟世救人。

讚詩

莒地靈脂藏古意,宋窯瓷片記真章。

陶碾碾出千般法,口傳傳儘萬家方。

實踐先開醫道路,文獻後補藥魂長。

千年脈續民生裡,一寸草心濟世忙。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遙知而曉 末世重生:嬌軟美人霸寵各路大佬 退役後找不到工作,被迫當雇傭兵 傻子神醫 不對勁的廢材 六零嬌氣小作精,虐完大佬反被寵 我,李雲龍政委,祁同偉他爺 穿成反派,開局迎娶主角未婚妻 重生,大小姐歸來! 華娛:從96年加入正規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