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一:產後腰痛添血虛,骨脂配歸補氣血
黃河的汛期剛過,麥仁村的空氣裡還帶著泥土的濕潤,村西的秀英卻愁眉不展——她剛生下孩子半月,本應坐完月子,卻被腰痛纏得下不了床。夜裡喂孩子時,稍一彎腰就疼得齜牙,連抱著孩子喂奶都得靠婆婆托著腰;更糟的是,她總覺得渾身發冷,手腳涼得像冰,惡露也沒完全乾淨,顏色淡得像血水。婆婆急得團團轉,聽說王大爺的腰痛是張景然治好的,趕緊扶著秀英來找他。
張景然走進秀英的屋子,見她靠在土炕上,臉色蒼白得像沒染墨的宣紙,露在外麵的手腕細瘦,輕輕按一下腰側,她就疼得皺眉。“產後惡露多嗎?有沒有頭暈乏力?”張景然輕聲問。秀英點頭:“惡露不多,就是總沒完,頭也暈,喂完奶就覺得渾身沒勁兒,腰像斷了似的。”
他伸手搭脈,脈象沉細而弱,比王大爺的脈更虛;再看她的舌苔,苔薄白,舌麵還有些乾紋。“這是‘產後腎陽虛兼血虛腰痛’,”張景然沉聲道,“產後氣血大虧,腎陽也跟著虛了——腎主骨,腎陽不足則腰失溫養,血虛則不能濡養經絡,所以又疼又虛。隻像王大爺那樣用懷骨脂配杜仲不夠,得再加些補血的藥,氣血雙補才行。”
他正想下筆開方,李阿婆提著一籃雞蛋來了,聽說秀英的情況,笑著說:“後生,產後的媳婦身子虛,懷骨脂不能用三錢,得減成二錢,不然溫燥傷陰;再加當歸二錢、枸杞二錢,當歸補血,枸杞滋陰,既不礙溫腎,又能補她虧的血。”張景然恍然大悟——產後多虛多瘀,用藥需“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李阿婆的調整正合中醫“顧護產後陰血”的要義。
最終的方子定了:懷骨脂二錢、杜仲三錢、當歸二錢、枸杞二錢、生薑兩片。張景然特意叮囑煎藥方法:“用砂鍋煮,先把懷骨脂、杜仲、當歸、枸杞泡半個時辰,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到一碗,出鍋前放生薑,煮五分鐘就行——生薑彆煮太久,免得耗氣。”秀英按法子服藥,第一日喝了,就覺得腰裡暖了些,沒那麼冷了;第三日,惡露少了,能自己坐起來喂孩子;第七日,頭暈乏力的毛病沒了,腰也不那麼疼了,能扶著牆在院子裡走。
張景然複診時,見秀英的脈象從沉細弱變得平緩,舌苔也有了些血色,便把當歸減為一錢,加了一錢白術——白術能健脾,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健脾能讓氣血補得更穩。連服半個月,秀英的腰痛完全好了,能下地做飯,抱著孩子走也不覺得累。她婆婆特意給張景然送了雙自己做的布鞋:“這鞋是用黃河邊的麻線納的,結實,您上山采藥能穿。”張景然接過布鞋,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秀英,26歲,產後腎陽虛兼血虛腰痛,伴畏寒、惡露不儘、頭暈乏力,脈沉細弱,苔薄白。予懷骨脂二錢減量)、杜仲三錢、當歸二錢、枸杞二錢、生薑兩片,水煎服。七日症減,半月痊愈。中期減當歸加白術健脾,防溫燥傷陰。”他還在旁邊畫了當歸和枸杞的形態,標注“當歸選岷縣產,油潤者補血佳;枸杞選寧夏產,粒大味甜者滋陰優”——這些細節,是李阿婆從多年接生、治病的經驗裡總結的,如今落在紙上,讓產後腰痛的治法更完整。
下卷二:老嫗尿頻兼腰痛,骨脂配智固腎精
入秋後的麥仁村,黃河邊的風漸漸涼了,村頭的老嬤嬤王氏卻犯了難——她年過七旬,不僅腰天天疼,夜裡還得起五六次夜,有時候剛躺下就得起來,折騰得整宿睡不著。白天坐在門口曬太陽,也總覺得腰裡發空,得靠著牆才舒服,連織毛衣的針都握不住。她的孫子見她難受,背著她來找張景然:“先生,我奶奶總起夜,腰還疼,您快救救她吧!”
張景然跟著去看王氏,見她坐在竹椅上,腰杆挺不直,雙手緊緊按著腰側,說起夜的事,眼裡滿是疲憊。“夜裡起夜時,尿多嗎?尿色清不清?”張景然問。王氏點頭:“尿多,還清得像水,腰一疼就想上茅房,上完了還疼,跟沒尿乾淨似的。”
他搭王氏的脈,脈象沉遲無力,像快要凍住的黃河水;看她的舌苔,苔白滑,舌根處還帶著水濕。“這是‘腎陽虛衰,固攝失司’,”張景然解釋,“腎主二便,您腎陽太虛,不能固攝尿液,所以尿頻;腎又主骨,腰為腎之府,腎陽不足則腰失溫養,所以又疼又空。得用懷骨脂溫腎,再加些能縮尿的藥,又治腰又治尿頻。”
李阿婆聽說後,從家裡的藥罐裡取出些益智仁和山藥,遞給張景然:“益智仁能暖脾固腎、縮尿,山藥能健脾補腎,和懷骨脂一起用,懷骨脂溫腎強腰,益智仁縮尿,山藥補脾胃——您想啊,脾能生血,血能養腎,三樣一起,裡外都補,尿頻和腰痛都能好。”她還教張景然調整劑量:“老嬤嬤年紀大,懷骨脂用二錢,益智仁二錢,山藥三錢,彆用太多,免得她消化不了。”
方子定了:懷骨脂二錢、益智仁二錢、山藥三錢、杜仲三錢。張景然還特意把藥磨成細粉,讓王氏用溫水送服,每日兩次,每次一錢——粉末比湯藥更溫和,適合老人虛弱的脾胃。王氏按法子服藥,第一日夜裡就隻起了三次夜,能睡上兩個時辰;第三日,腰不那麼空了,不用總靠牆;第七日,尿頻減到一日兩次夜尿,腰也能挺直些,能織會兒毛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景然每周都來複診,見王氏的情況在好轉,便在藥粉裡加了少許菟絲子——菟絲子能補腎益精,讓固腎的效果更持久。連服一個月,王氏夜裡隻起一次夜,腰痛的毛病也全沒了,每天能坐在門口和老姐妹們聊天,手裡還織著給孫子的毛衣。她特意給張景然送了罐自己醃的鹹菜:“這鹹菜是用黃河邊的鹽醃的,配粥吃香,您嘗嘗。”張景然接過鹹菜,在筆記本上補充:“王氏,72歲,腎陽虛衰致尿頻夜尿56次)兼腰痛,脈沉遲無力,苔白滑。予懷骨脂二錢、益智仁二錢、山藥三錢、杜仲三錢研粉溫服),一月後症愈。中期加菟絲子一錢補腎益精。注:老人用藥宜磨粉,減量,防傷脾胃;益智仁選廣東產,粒大飽滿者效佳。”
下卷三:秋收儲脂藏巧思,田野調查證實效
立冬過後,黃河邊的風更冷了,麥仁村的懷骨脂也到了采收的時節。李阿婆帶著村裡的藥農,拿著鐮刀走進藥田——懷骨脂的植株已經枯黃,頂端掛著飽滿的籽實,風一吹,籽殼沙沙作響。“采收得選晴天,”李阿婆一邊割植株一邊說,“連著曬三天,籽實才容易脫粒,還不容易發黴。”
張景然跟著幫忙,隻見藥農們把割下的懷骨脂植株捆成小捆,豎在田埂上晾曬,陽光灑在枯黃的枝葉上,泛著淡淡的金光。“曬的時候得豎著放,”李阿婆解釋,“這樣通風好,裡外都能曬乾,要是堆著曬,裡麵容易捂出潮氣,籽實就會發黑。”三天後,植株曬得乾脆,藥農們把它們放進石臼裡輕輕捶打,褐色的籽實就從殼裡掉出來,落在鋪好的麻布上,顆顆飽滿,泛著灰褐的光澤。
脫粒後的懷骨脂還得“揚淨”——藥農們拿著木鍁,把籽實揚到空中,風把碎葉、空殼吹走,留下乾淨的籽實。“揚的時候得順著風,”李阿婆演示著,木鍁一揚,籽實像褐色的雨一樣落下,碎殼被風吹到遠處,“不揚淨,碎葉混在裡麵,儲存時會生蟲。”張景然看得仔細,在筆記本上畫了揚淨的動作,標注“立冬後晴天采收,割株豎曬3日,石臼捶打脫粒,順風揚淨,除碎葉空殼”。
儲存的方法更有講究——李阿婆把揚淨的懷骨脂籽實倒進陶甕裡,在甕底鋪一層曬乾的麥秸,甕口蓋著麻布,再用陶蓋封嚴,放在陰涼乾燥的屋簷下。“陶甕透氣,麥秸能吸潮氣,”李阿婆拍了拍陶甕,“彆用木箱裝,木箱不透氣,容易受潮;也彆用鐵桶,鐵桶會生鏽,沾了鏽味,藥效就差了。”張景然好奇,便做了個對比:他用陶甕、木箱、鐵桶各裝了一斤懷骨脂,放在同一處,三個月後打開看——陶甕裡的懷骨脂依舊飽滿,聞著有焦香;木箱裡的有些發潮,香味淡了;鐵桶裡的竟沾了些鏽跡,聞著有異味。
他還發現,李阿婆儲存的懷骨脂,第二年用的時候,藥效和新收的差不多。有次村東的劉大叔腰痛複發,用了儲存一年的懷骨脂,配杜仲煮藥,七天就好了,和用新懷骨脂的效果一樣。張景然在筆記本上寫下:“懷骨脂儲存:陶甕為優,甕底鋪麥秸防潮,陰涼乾燥處存放,保質期可達兩年,藥效基本不變;木箱、鐵桶儲存效差,易受潮或變質。”這些未被文獻記錄的儲存細節,是黃土地藥農代代相傳的巧思,如今被張景然一一記錄,成了“實踐先於理論”的鮮活例證。
下卷四:典籍凝智傳後世,懷脂名載豫醫章
張景然在麥仁村住了兩年,收集了近百個懷骨脂的病案,從農人的風寒腰痛,到產婦的血虛腰痛,再到老人的尿頻腰痛,還有懷骨脂的種植、采收、儲存方法,滿滿記了五本筆記本。雍正十年春,他帶著這些資料回到開封,開始編撰《中州藥材考》——他想把懷骨脂的智慧,從黃土地的口傳,變成能流傳後世的文獻。
可編撰過程並不順利——開封府的老儒們覺得,民間藥農的經驗“登不得大雅之堂”,懷骨脂不過是“田間野草”,不該寫進正式的藥材典籍。“張兄,典籍當記曆代名醫驗證之藥,這些村野農人的法子,恐有疏漏,誤了後人怎麼辦?”編撰組的劉先生皺著眉說。
張景然沒有爭辯,隻是把筆記本裡的病案、種植記錄、儲存對比都攤在桌上:“劉兄請看,王大爺用懷骨脂配杜仲,十五天痊愈;秀英產後腰痛,用懷骨脂配當歸,半月好轉;王氏老人尿頻腰痛,用懷骨脂配益智仁,一月痊愈——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患者,不是空談。還有懷骨脂的種植,清明播種、立冬采收,陶甕儲存,都是藥農用幾百年實踐試出來的,比紙上談兵更可靠!”他還特意帶劉先生去商丘麥仁村,親眼見李阿婆種懷骨脂,見村民用懷骨脂治病,劉先生終於鬆了口:“是我偏頗了,這些民間智慧,確實該記進典籍,讓更多人受益。”
在《中州藥材考》的“懷骨脂”條目裡,張景然鄭重寫下:“懷骨脂,產河南商丘、新鄉諸地,黃河沿岸黑黃土為佳。清明至穀雨播種,立冬後晴天采收,割株豎曬三日,捶打脫粒揚淨,陶甕儲之,麥秸襯底防潮。其形粒壯,色灰褐,氣香,性溫,味辛、苦,歸腎、脾經。主腎陽虛衰所致腰痛,配杜仲效著;產後血虛腰痛,減量配當歸、枸杞;老人尿頻兼腰痛,配益智仁、山藥。《本草備要》載‘懷故子配杜仲,治風寒腰痛如神’,實源於此鄉實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條目後,他還附上了王大爺、秀英、王氏三個典型病案,詳細記錄症狀、用藥、病程變化,甚至標注了“懷骨脂用量隨年齡、體質調整”“產後宜減量並配伍補血藥”等細節。乾隆初年,《中州藥材考》刊行,很快傳到京城,太醫院的醫官們看了,紛紛認可懷骨脂的藥效,後來修訂《本草備要》時,特意收錄了懷骨脂的記載,還補充了“懷產者良”的評價——這份來自黃土地的草木智慧,終於從口傳的農諺,變成了典籍裡的正統記載。
結語
黃土地上的懷骨脂傳奇,是黃河水滋養的,是麥仁村藥農代代耕織的,是張景然用腳步丈量、用紙筆記錄的,更是無數患者用痊愈印證的。從“清明播種、立冬采收”的農諺,到“懷骨脂配杜仲”的良方;從王大爺的風寒腰痛,到秀英的產後血虛,再到王氏的尿頻腰痛,每一個細節都藏著“實踐先於文獻”的真理,每一次配伍都體現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中醫智慧。
張景然的筆記本裡,沒有晦澀的理論,隻有“懷骨脂二錢”“陶甕儲存”“產後減量”的細致記錄——這些都是黃土地農人用歲月沉澱的經驗,是中醫“辨證施治”“因時因地製宜”的生動體現。懷骨脂本是田間尋常草木,因藥農的善用而顯其效,因張景然的記錄而傳其名,最終成為護佑中原百姓的“腰之良友”,也成為中醫地道藥材裡的一抹豫地亮色。
如今,黃河依舊奔流,商丘的懷骨脂藥田依舊在清明播種、立冬采收,藥農們依舊用陶甕儲存懷骨脂,老人們依舊會說:“懷骨脂配杜仲,治腰痛最靈。”這段跨越數百年的故事,早已融入黃土地的血脈,成為中醫傳承裡的一份厚重記憶,告訴我們:醫道的根,永遠在生活的土壤裡;醫道的魂,永遠在代代相傳的實踐裡。
讚詩
黃河沃土育懷脂,粒壯香純療腰奇。
清明播種承農諺,立冬采收蘊真機。
配杜能驅風寒痹,加歸可補產後虛。
典籍留名傳後世,中州藥韻永相依。
尾章
歲月流轉,麥仁村的老槐樹依舊枝繁葉茂,黃河邊的懷骨脂藥田依舊年年青綠。每年清明,藥農們還是會背著竹簍,在田裡播種懷骨脂;立冬後,還是會割株、曬籽、揚淨,把飽滿的籽實裝進陶甕,放在屋簷下儲存。村裡的老人腰痛了,還是會抓一把懷骨脂,配著杜仲煮水喝,喝上幾日,腰就不疼了。
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圖書館裡,《中州藥材考》的複刻本被妥善收藏,翻開“懷骨脂”條目,張景然記錄的種植方法、病案細節依舊清晰,成為學生們學習地道藥材的經典案例。偶爾有教授帶著學生去商丘考察,站在懷骨脂藥田裡,會指著幼苗說:“這就是懷骨脂,清明種,立冬收,治腰痛的好藥——當年張景然先生,就是在這裡記下了它的智慧。”
張景然早已遠去,但他留下的,不隻是一本典籍,更是一種“向民間求知”的醫者精神——不輕視農人的“土經驗”,不固守典籍的“死規矩”,隻以療效為標尺,隻以百姓健康為初心。這種精神,就像黃土地裡的懷骨脂,曆經風雨卻生生不息,在中醫傳承的土壤裡,年年發芽,歲歲結果,續寫著屬於草木、屬於百姓、屬於中原大地的永恒傳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