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醫語:桃溪靈樞記 (上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華光醫語:桃溪靈樞記 (上卷)

華光醫語:桃溪靈樞記 (上卷)(1 / 2)

華光醫語:桃溪靈樞記

楔子

上古堯帝巡狩之年,青要山北麓的桃溪村正逢異候。夏末秋初本是稻浪翻金的時節,卻連月陰雨不絕,溪水上浮著層青黴,田埂裡的禾苗半數枯黑如焦。村民們先是晨起咳唾帶綠痰,漸至身熱不揚、四肢沉困,連村裡最壯實的獵戶阿石,也倒在榻上呼之半醒,隻喃喃喊著“渴”,卻咽不下半碗米粥。

村裡的醫者靈樞,年方二十五,是從祖父手裡接過的朱漆藥箱。祖父在世時總說“草木有靈,當順天時”,還曾摩挲著一卷泛黃布卷歎:“老輩傳下的話,西天佛子講經處,天華落,厄難除。”那時靈樞隻當是神話,此刻望著藥罐裡反複熬煮的青蒿、茯苓,聽著村民們壓抑的咳嗽聲,指尖捏著的脈枕都沁出了汗——尋常祛濕的方子連服三劑,竟連阿石的熱都沒退半分,難不成這病,真要等“天華”來解?

上卷一:桃溪濕溫起,白華初現蹤

靈樞已經三天沒合眼了。藥案上的紙箋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阿石,脈濡數,舌黃膩,身熱不揚,濕溫證;李大娘,脈緩,脘腹脹滿,便溏,濕困脾胃;小豆子,脈滑數,抽搐,濕溫閉竅……”她按祖父傳下的“三仁湯”加減,用青蒿清透少陽,茯苓健脾利濕,藿香芳香化濁,可服藥的村民們非但沒好轉,小豆子昨夜竟抽搐得牙關緊閉,連灌藥都灌不進去。

這天清晨,靈樞背著藥簍去青要山深處尋菖蒲——祖父說菖蒲能開竅醒神,或許能救小豆子。山路泥濘得能陷住草鞋,露水打濕了她的麻布衫,貼在背上涼得刺骨。走到半山腰的斷雲崖時,忽然有股清苦的香氣飄進鼻腔,不是菖蒲的辛香,也不是青蒿的淡苦,倒像鬆針混著薄荷,吸一口便覺頭目清明。

她循著香氣撥開半人高的蕨類植物,隻見崖邊的石縫裡,竟開著一片白色的花。花瓣舒展如白蝶振翅,花蕊帶著淡金,晨露墜在花瓣邊緣,陽光一照,竟泛著細碎的微光。靈樞蹲下身,指尖輕輕碰了碰花瓣,質地柔滑如綢,香氣更濃了些——這模樣,竟和祖父布卷上畫的“白華”分毫不差!布卷上隻畫了花形,旁邊寫著“白者醒神”四個字,沒說用法,也沒說生長之地。

靈樞不敢貿然給村民用,先摘了一朵放在嘴裡嚼了嚼。初時清苦,片刻後便有股清涼感從舌尖漫到頭頂,連日因焦慮犯的頭痛竟輕了大半。她又摘了三朵,回到村裡先熬了一小碗花水,自己喝了半碗。半個時辰過去,除了有些口乾,並無心慌、頭暈的不適——這花,竟真的無毒。

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用銀匙撬開小豆子緊閉的牙關,慢慢喂了半盞花水。小豆子原本抽搐的手腳漸漸停了,眼皮動了動,竟緩緩睜開了眼,聲音細弱卻清晰:“娘,我要水……”靈樞大喜,立刻在“三仁湯”裡加了少許白華花瓣,熬好後濾去藥渣,給阿石服下。

次日清晨,靈樞剛打開藥箱,就見阿石扶著門框走進來,臉色雖還有些黃,卻能直起腰了:“靈樞丫頭,我身上不沉了,想喝碗糙米粥!”村民們圍過來,看著靈樞藥圃裡移栽的白華,紛紛說“這就是老輩說的天華吧,真能祛厄!”靈樞蹲在藥圃邊,看著陽光下的白華,在布卷上補記:“白華,味辛、苦,性溫,開竅醒神,解濕溫閉竅之證,用量宜少,多則口乾。晨露未乾時采,陰乾備用。”——這是她第一次把口傳的“天華”,變成自己實踐後的醫案。

上卷二:稚子驚癇急,紅華傳古意

濕溫證剛穩住,村裡又出了新亂子。三個五六歲的稚子,夜裡忽然哭鬨不止,接著渾身發熱,眼睛發直,手腳抽搐得比小豆子還急,其中一個叫阿瑤的女童,抽搐時還伴著便血。靈樞給孩子們診脈,脈弦數如按琴弦,舌紅絳得像塗了朱砂——這是“熱入血分”的證型,比濕溫閉竅更凶險,若不及時涼血,恐會傷了臟腑。

她翻出祖父藏的水牛角那時無犀角,水牛角代用),銼成細粉,配著生地黃、赤芍、丹皮熬成“涼血湯”,想清透血裡的熱。可連服兩劑,孩子們的便血雖止了,抽搐卻沒停,阿瑤甚至陷入了昏迷,氣息微弱得像風中的燭火。靈樞握著阿瑤冰涼的手,心裡急得發慌:涼血的藥已經用到了足量,怎麼還是鎮不住抽搐?藥圃裡的白華性溫,適合濕溫閉竅,可這是熱證,用了怕是會助火。

這時,村裡的秦媼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進藥廬。她看著昏迷的阿瑤,歎了口氣:“丫頭,你祖父當年沒跟你說過紅華的事?我年輕時,村裡鬨過一次‘痘瘡’,人死了大半,後來是我娘挖了後山的紅華根,煮水給孩子們喝,又塗在痘瘡上,才救了不少人。那紅華,能祛瘀熱呢。”

靈樞猛地抬頭——祖父的布卷上,確實在白華旁邊畫了一朵紅如烈焰的花,卻沒寫用法,也沒說長在哪裡。她忙問秦媼紅華的生長之地,秦媼說:“後山的忘川澗邊,石坡上都是,秋天一到就開,現在該是時候了。”靈樞立刻背上藥簍,往後山趕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忘川澗的水流得湍急,澗邊的石坡上,果然開著一片紅色的花。花瓣如烈焰卷邊,花莖細長挺拔,香氣辛烈,和白華的清苦截然不同。她蹲下身,看到花根是白色的,像小蘿卜,輕輕挖了一根,斷麵竟滲著淡紅的汁液。秦媼說“根也能用”,她便小心地挖了幾根,又摘了些花瓣,匆匆趕回村裡。

靈樞先取了一點紅華根,嚼了嚼,味辛微苦,片刻後覺得肚子裡暖暖的,卻不燥,反而有股清涼感從喉嚨滑到心口——她連日熬夜,本就有些內熱,此刻竟覺得燥熱消了大半。她又取了少許根和花瓣,熬成水,先自己喝了小半碗,半個時辰後,除了嘴裡有點辛味,並無不適。

她把紅華水兌在“涼血湯”裡,用銀匙給阿瑤喂了下去。夜裡,靈樞守在阿瑤身邊,燭火搖曳中,忽然看到阿瑤的眼皮動了動,接著咳出一口黑痰,緩緩睜開了眼,聲音細弱:“姨,嘴裡不苦了……”靈樞大喜,忙摸了摸她的脈,弦數的脈象竟平緩了些。

第二天,她用同樣的方子給另外兩個孩子服藥,不出三天,三個孩子都能跑能跳了。秦媼看著藥圃裡的紅華,笑著說:“我娘當年說,這紅華是佛前的花,能燒儘惡業,其實就是能祛咱們身體裡的‘瘀熱’吧?”靈樞在布卷上補充:“紅華,味辛,性微寒,根清熱涼血,花祛瘀解毒,治熱入血分、驚癇瘀阻之證。忘川澗石坡生,秋中采根,花隨采隨用。”她忽然懂了,祖父沒寫用法,是因為這些知識藏在祖輩的口傳裡,隻有實踐過,才能真正明白——這就是“實踐先於文獻”的道理。

上卷三:老嫗痹痛纏,雙華配君煎

秋意漸濃,青要山的風也帶了涼意,村裡的老人們開始犯“痹痛”。最嚴重的是張嫗,她年輕時在溪裡洗衣,雙腿受了寒濕,每到天冷就疼得不能下床,今年尤其厲害——右腿腫得像蘿卜,皮膚發紫,摸上去冰涼,夜裡疼得直哭,連熱水袋敷著都沒用。

靈樞給張嫗診脈,脈沉遲如刀刮竹,舌淡苔白厚膩——這是“風寒濕痹”,而且疼了幾十年,氣血早已瘀阻在經絡裡,尋常溫經散寒的藥,怕是通不了這麼深的瘀。她按祖父傳的“烏頭湯”加減,用製川烏溫經止痛,配麻黃、桂枝散寒,又加了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熬好藥湯給張嫗服下。

可連服三劑,張嫗的腿腫隻消了少許,疼卻沒減多少。夜裡,靈樞還能聽到張嫗的哭聲從隔壁傳來,心裡像被針紮一樣。她翻著祖父的布卷,看著上麵的白華和紅華,忽然想起祖父說的“君臣佐使”——烏頭是君藥,溫經止痛,可臣藥的活血化瘀之力不夠,難道……白華和紅華能一起用?

這天夜裡,靈樞累得趴在藥案上睡著了。夢裡竟見一片金光,金光中站著個穿僧衣的人,正在講經,周圍飄著白華和紅華,僧人的聲音溫和:“白能開竅,紅能通絡,雙華相佐,可通痹阻。”靈樞猛地驚醒,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布卷上,白華和紅華的畫像仿佛活了過來——白華開竅,能讓藥力透進經絡;紅華通絡,能把瘀阻的氣血化開,兩者配著烏頭,不正好能治張嫗的寒瘀痹痛嗎?

第二天一早,靈樞就去藥圃摘了白華花瓣,又去後山挖了紅華根。她把白華花瓣切碎,紅華根銼成粉,加入“烏頭湯”裡一起熬煮。藥湯熬好後,她先取了一勺,放涼後嘗了嘗——辛溫裡帶著點清涼,沒有烏頭單獨熬煮的辛辣,反而多了些清冽的香氣。


最新小说: 諸天暢玩 分身頂前頭自己苟後麵,安全第一 吞天證魔道 天機閣行走,你讓我當捧場路人 穿越現代之大儒求生記 嘲我腿殘?我馭獸飛升,你追不上 開局負債一個億,係統是搞套路貸 每日模擬:我在任務殿修無為之道 長生修仙,從補全功法開始 財迷心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