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囊仙蹤:楊升庵辨證紅姑娘(下卷)_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 絳囊仙蹤:楊升庵辨證紅姑娘(下卷)

絳囊仙蹤:楊升庵辨證紅姑娘(下卷)(1 / 2)

絳囊仙蹤:楊升庵辨證紅姑娘

下卷

第一卷儒醫辯難病案實證破疑雲

永昌衛的冬日,寒雨連綿,楊慎居於客舍深處,將數月來尋訪紅姑娘的見聞、考據與病案一一整理成冊,案頭堆疊的紙頁上,滿是朱筆批注的草木圖譜與音韻訓詁劄記。他欲將“紅姑娘即酸漿,‘姑娘’乃‘瓜囊’訛誤”的論斷寫入《卮言》,卻未料消息傳出,竟引來了當地儒醫的質疑。

這日清晨,永昌衛最大藥鋪“仁心堂”的坐堂醫劉景明,帶著兩名弟子登門拜訪。劉景明自幼研習儒家經典與《本草綱目》,素來奉李時珍之說為圭臬,聽聞楊慎質疑《本草》謬誤,心中不服,特來辯難。

“升庵先生,”劉景明拱手落座,語氣帶著幾分詰問,“《本草綱目》乃李時珍先生畢生心血,集曆代本草之大成,言酸漿、燈籠草、苦耽‘形態有彆,功效各異’,豈能憑鄉野村夫之言便輕言謬誤?”他身後的弟子也附和道:“先生被貶西南,恐是少見中原草木,將滇地特有之‘紅姑娘’誤認作酸漿罷了。”

楊慎並未動怒,隻是淡然一笑,指了指案頭的紅姑娘標本:“劉先生請看,此乃滇西民間所稱‘紅姑娘’,外裹絳紅萼囊,內藏橙紅漿果,味酸甘,性寒。再看《本草綱目》所載酸漿:‘實如掛燈籠,熟則絳紅,味酸甘,治喉痹熱咳’,二者形態、性味、功效皆同,何來‘特有’之說?”

劉景明皺眉道:“可燈籠草葉細花黃,苦耽實小味苦,與紅姑娘確有不同,先生怎敢斷言三者同源?”

“非是三者同源,”楊慎起身取來紙筆,畫出三種草木的圖譜,“苦耽實小味苦,性涼,專攻濕熱痢疾,與酸漿確為異種;然燈籠草,實乃酸漿之幼株或生於貧瘠之地的變種——土壤貧瘠則葉細,花期遇寒則花偏黃,果實雖略小,味仍酸甜,功效與酸漿無二。民間百姓辨草木,重實效而非細枝末節,故統稱其為紅姑娘,反倒是典籍因拘泥形態,誤作兩物。”

劉景明仍不信服:“先生所言,多為口耳相傳之民間見聞,無典籍實證,恐難服眾。”

恰在此時,客舍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中年男子背著婦人匆匆闖入,跪地哭求:“求先生救命!內人咳血三日,諸醫束手,聽聞先生識百草,求您發發慈悲!”

楊慎與劉景明對視一眼,急忙起身查看。婦人麵色潮紅,氣息急促,咳聲嘶啞,手帕上沾著暗紅血塊,舌苔黃厚,脈象洪數。楊慎診罷道:“此乃肺熱熾盛,灼傷肺絡所致。肺為嬌臟,熱邪壅滯則咯血,需急清肺熱、涼血止血。”

劉景明亦診脈片刻,頷首道:“確是肺熱咯血,當用桑白皮、地骨皮、白茅根清肺涼血。”

“劉先生之方穩妥,”楊慎道,“然我有一法,可添紅姑娘入藥,見效更快。紅姑娘性寒,入肺經,既能清熱利咽,其萼囊又善收斂止血,與君藥相合,可增療效。”

劉景明聞言皺眉:“《本草》未載紅姑娘治咯血,先生貿然用之,若出差池怎辦?”

“民間多有此用,我曾親見藥農以紅姑娘果煎膏,治肺熱久咳咯血,”楊慎轉向男子,“你若信我,便依此方抓藥。”他提筆寫下藥方: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三錢,白茅根五錢,紅姑娘果實五枚搗爛),冰糖少許,水煎溫服。

男子彆無他法,隻得依言抓藥煎服。第一劑服下,婦人咳血稍減;三劑過後,咯血止息,呼吸漸平;七日之後,竟能下床行走,麵色也恢複了幾分血色。男子帶著婦人登門道謝,奉上自家種的米糧,對楊慎感激涕零。

劉景明目睹全過程,心中震動不已。他取來婦人服藥後剩下的紅姑娘殘渣,細細觀察,又查閱自家珍藏的南宋《本草衍義》,見書中記載:“酸漿,治肺熱咳血,取果實搗汁服,效佳。”對照之下,紅姑娘與酸漿的功效分毫不差。他對著楊慎深施一禮:“先生真知灼見,以實踐證謬誤,景明佩服。此前質疑,是我拘泥典籍,失了醫者‘重實效’之本心。”

楊慎扶起他,歎道:“非我高明,實是民間實踐藏著真智慧。醫者著書,當兼顧文獻與田野,若隻閉門造車,難免如《本草綱目》這般,將民間一物多名之草木誤作異種。”自此,劉景明成了楊慎的知音,不僅將自家珍藏的古本草抄本借予他參考,還時常陪同他走訪民間,收集更多紅姑娘的應用病案,為後續的考據增添了諸多實證。

第二卷瘴鄉覓跡異用驚現草醫智

嘉靖四年春,楊慎聽聞滇南孟定府一帶瘴癘橫行,當地草醫用紅姑娘配伍草藥,竟能治凶險的瘴瘧,心中好奇不已。瘴瘧乃西南邊陲惡疾,發病急驟,高熱寒戰,反複發作,重則傷及肝腎,曆來難治。他深知,若能探明紅姑娘治瘴瘧之法,不僅能印證其藥用價值,更能為民間疾苦尋得一劑良方。

遂與劉景明結伴,帶著隨從,踏上了前往孟定府的路途。沿途山高路險,林深霧濃,瘴氣彌漫,一行人需時時以蒼術、艾葉熏香避瘴,走了半月有餘,才抵達孟定府下轄的遮放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寨中一片蕭索,不少村民因瘴瘧臥病在床,寨老聽聞楊慎二人是來尋訪治病良方的醫者,急忙將他們迎進寨中。“兩位先生來得正好,”寨老歎道,“這瘴氣不知害了多少人,唯有寨東的岩老爹能治,隻是他性子古怪,從不輕易傳人醫術。”

楊慎隨寨老來到岩老爹家中,見院中種滿了紅姑娘與青蒿,一位須發斑白的老者正坐在竹椅上,為患者診脈。老者便是岩老爹,世代為寨中草醫,擅長用山野草木治瘴癘。

“老爹,這兩位先生是從永昌衛來的,想請教您用紅姑娘治瘴瘧的法子。”寨老說道。

岩老爹抬眼打量楊慎二人,見他們雖身著文士衣衫,卻無半分倨傲,便緩緩開口:“瘴瘧乃濕熱之邪入體,盤踞少陽,故寒熱往來。紅姑娘性寒,能清熱利濕,其根味苦,可疏肝利膽,配伍青蒿、常山,能驅邪外出。”

正說著,一名青年被家人攙扶著進來,麵色青黃,渾身顫抖,高熱不退,正是瘴瘧發作。岩老爹起身,從院中挖了些紅姑娘根,洗淨切片,又摘了幾片青蒿葉,與常山一同放入藥罐,加水煎煮。藥湯煮好後,呈深綠色,散發著濃鬱的苦味。青年服下後,約莫一個時辰,便開始出汗,寒戰漸止,熱度也降了下來。

楊慎在一旁細細記錄,問道:“老爹,為何隻用紅姑娘根,而非果實?”

岩老爹笑道:“果實偏於清熱利咽,根則專攻濕熱,瘴瘧是臟腑濕熱,自然要用根。這法子是祖上傳下來的,《本草》上沒有記載,卻是咱們寨中治瘴瘧的保命方。”

隨後幾日,楊慎與劉景明留在寨中,跟隨岩老爹行醫。他們見岩老爹用紅姑娘葉煎湯洗治濕疹,用萼囊泡水治小兒驚風,用法之多樣,遠超典籍記載。有一戶人家的孩童,突發驚風,抽搐不止,岩老爹取來曬乾的紅姑娘萼囊,煎湯後給孩童灌服,片刻後孩童便停止抽搐,沉沉睡去。

“這紅姑娘萼囊,味澀性寒,有收斂安神之效,”岩老爹解釋道,“小兒驚風多為熱極生風,用它清熱安神,最是對症。”

楊慎心中感慨:這些民間用法,皆是世代實踐的結晶,雖未載入典籍,卻精準對應病症,這正是“實踐先於文獻”的最好印證。離開遮放寨時,岩老爹贈給楊慎一包紅姑娘種子與一本手寫的《瘴鄉草木方》,書中詳細記載了紅姑娘的各種用法,為他的考據增添了珍貴的民間文獻佐證。

第三卷故紙補闕殘卷驚現炮製秘


最新小说: 我,末日戰神,覺醒SSS天賦 遊戲入侵:開局雙天賦她玩轉副本 規則怪談:我的天賦能看穿規則 天紋地相劫 冥燈照魂 詭語係統,逆命改寫者 鳳冠出世 都說沈總高冷,可他夜裡喊我乖乖 短篇鬼語集 罪案清道夫:秦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