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不敢。”
話雖如此,馬良卻是繼續拱手道:“曹魏援軍已至,與城中守軍形成掎角之勢,攻守互助。而今酷暑難耐,相峙於我軍不利,龐德又在外叫陣,不知將軍何以破敵?”
“誒~季常不必憂慮,此區區數萬魏軍,看我一擊破之!”
關羽擺手一笑,端得是胸有成竹,自信滿懷。
這都是他裝的。
但卻很有效,因為馬良聽了這句話,臉上已再無焦慮之色,取而代之的是一頭霧水。
作為軍迷,關羽自是深知“兵在夜而不驚,將聞變而不亂”的道理,無論麵臨多大的困局,身為主將,都應展現出自信果決的一麵,以定軍心。
如華容道困局中之曹操,雖然三次大笑屢屢被打臉,但其當時在絕境中展露出的自大與開朗,還是能很好地安撫麾下那些已是驚弓之鳥般的將士們。
更何況,東吳此刻還沒有下場偷襲,局勢還不算惡劣,且自己所言也不虛。
“雨季將至啊~”
關羽意有所指看向馬良,期望後者能領會自己言外之意。
可惜後者並未領會。
足見謀略見識這塊,其並非頂尖。
“呃……是啊,雨季降至~”馬良麵上露出窘色,心下念頭急轉。
這關將軍今日言語頗為高深莫測,我身為隨軍第一謀士,竟然聽不太懂!
還有,關將軍說的“雨季將至”是何意?
難道是暗示我下雨之後,天氣就會涼快些,將士們就不用忍受酷暑高溫了?
呃,關將軍肯定不是這意思!
一定有我沒想到的玄機在裡麵。
會是什麼呢?
馬良一邊皺眉思索,一邊往帳外踱步而出。
出了營帳,行不數步,正碰上在此等候許久的伊籍和王甫。
二人皆是一臉探詢之色。
伊籍因熟悉荊州地形,參與製定襄樊之戰作戰計劃,是為隨軍第二謀士,
王甫曾提議修建烽火台預警東吳偷襲荊州,是為隨軍第三謀士。
“季常,如何?關將軍可曾改變主意?”性子急的伊籍搶先發問。
馬良環顧二人,搖搖頭,眉頭仍是緊鎖。
魏軍三萬援軍已至,三大謀士早已達成共識,此刻應當趁魏軍遠來疲憊,立足未穩而閃電出擊,先挫其軍心,為後續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這也是最基本的軍事常識。
隻要是戰場感知力合格的將領,都不會錯過這種良機。
同理,漢軍這邊能意識到此時是攻擊魏軍的良機,魏軍主將於禁同樣也能意識到此刻應該紮緊營寨,不露出可趁之機給關羽。
於禁是這樣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是以援軍一到樊城三十裡外,於禁便大手一揮,下令大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於禁深刻地明白,自己是奉命來解樊城之圍的,不是來擊敗關羽的,隻須穩住陣腳,讓關羽軍隊知難而退,即可穩穩收獲頭功。
戰場不隻是打打殺殺,還有運籌帷幄。
至於擊敗關羽?於禁壓根就不曾想過,自己區區一個小小的五子良將,怎麼可能正麵擊敗斬顏良誅文醜的關羽啊?
但龐德這個莽夫顯然並不這樣認為,或者說,新降曹操不久還未立寸功的他急於立功表現,所以在勸於禁全軍出擊無果後,便抬著棺材,率本部兵馬前來叫陣。
龐德本部兵馬不多,又是遠來之師,僅憑一腔熱血支撐戰意,確實是漢軍出戰良機。
“關將軍似已胸有成竹,破敵隻在旬日間。”
馬良隨口應付了一句,便要轉身離開。
“慢,季常可知計將安出?”這次開口的是王甫。
馬良此刻心思不在二人身上,滿心滿腦子想的是關將軍那句“雨季將至”,本想快些回帳,仔細推敲其中玄機,卻被二人攔下,頓生不滿。
不過也不好直接甩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