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孫權終於坐不住了。
親率三萬大軍前往夏口,支援正麵戰場。
至於丟失的荊州三郡,隻能暫時放任不管,隻命人謹守與三郡接壤的豫章郡。
………
關羽率軍與東吳開戰,並奪下荊州東三郡,與朱然相持於陸口的消息傳到鄴城,已是建安二十五年的(220年)七月。
此時漢帝劉協已經被華歆連威脅帶辱罵加恐嚇,逼迫著連下兩道“禪位於魏王”的詔書。
戰事傳來,曹丕顧不上二次辭讓,連忙召集華歆與四大輔政大臣,商討計策。
待華歆與賈詡,司馬懿,陳群,曹洪五人奉命趕到魏王宮,曹丕已經背著手來回踱步了半個時辰。
“關羽起兵五萬伐吳,眾卿以為如何?”
華歆及四大輔政大臣剛到,曹丕就迫不及待問計。
孫劉開戰,曹丕很想橫插一腳,搞出來點功績,為接下來的代漢稱帝之舉做鋪墊。
不然就三辭三讓,總覺得有點乾巴。
稱王和稱帝,都是需要功績也作注腳的。
四大輔臣接過從前線傳來的情報,一一看罷,都是一臉沉思之狀。
華歆則是低眉垂目,擺出一副“勾心鬥角才是我拿手好戲,參謀軍機非我所長”的神態,在一旁當起了忠實聽眾。
曹丕自是知道華歆斤兩,壓根不會問計於後者。
也不會問計於武將曹洪。
所以目光隻在賈詡,司馬懿,陳群三人身上來回巡視。
司馬懿率先趨前一步道:“魏王可是欲發兵?”
曹丕“嗯”了一聲:“本王確有此意。”
“臣以為,此時發兵攻吳或是攻蜀,皆不妥當。”
“前者,我軍連番遭遇漢中之失,襄樊兩敗,頗傷元氣;後者,關羽奪走襄陽後,洛陽許昌以南民心浮動,各處盜匪趁機作亂,眼下還未徹底平息。”
“孫劉交兵正是我大魏所望,我料雙方一時難分勝負。關羽水軍少且劣,卻處於攻勢;孫權水軍多且優,卻處於守勢,此不合兵家常理。”
“若我此時出兵,反而會促使兩家罷兵,重修聯盟之好。”
“還望魏王三思啊。”
司馬懿一番分析思路清晰,有理有據,將曹孫劉三方優缺點一一點明。
曹丕聽得眼放異彩,連忙看向一旁的心腹謀士賈詡。
賈詡微微點頭。
見狀,曹丕心下有數,繼續問道:“依仲達之見,我當如何?”
司馬懿微微一笑,一字一句道:“坐山觀虎鬥。”
“待孫劉兩方分出勝負,大王即發兵去攻其勝者,則敗者憤恨勝者而不會為援,正便於我逐個擊破。”
“好!仲達之見深合我意。”
曹丕讚許的看了司馬懿一眼,心道倒是沒看出來,除了賈詡,本王麾下還有司馬懿這般智謀之士,大魏果然人才濟濟。
賈詡亦是對司馬懿刮目相看,暗暗驚詫於其遠見大略。
賈詡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已經藏得夠深了,平時不與其他大臣來往,也不多話乾預朝政,隻在關鍵時刻且老少魏王問計時,才言簡意賅指出要害。
沒想到這司馬懿的老謀深算竟然一點兒都不亞於他,
要知道,司馬懿今年都42歲了。
在司馬懿今日獻策之前,整個大魏上下,沒人知道司馬懿還有參詳軍機,出謀劃策的能力。
都以為司馬懿隻不過是一個出身豪族的望臣之後,沒什麼特彆的本事。
然而今日這一番言論證明了,司馬懿顯然並非人們傳言的那樣。
此人不簡單啊……
要不要提醒魏王,以後小心此人,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賈詡思量了一下,操著手微微眯上眼,重新恢複一副老神在在之態。
曹丕目光掠過眾人,見其他三位都沒有意見,遂起身吩咐道:
“來人,速往陸口加派人手,密切關注孫劉兩軍一舉一動,一有情況,立即快馬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