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句話,老人的臉色微微一沉,他心裡有些不悅。這兩個外鄉人,一看就是沒有經曆過社會的毒打,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有口吃的就已經很不錯了,竟然還如此挑剔,看不上他的土餅。
老人心裡暗自嘀咕著:“等他們餓過頭了,再想回來要土餅吃,可就彆想了。”不過,他並沒有把這些想法說出口,畢竟作為一個長輩,還是要保持一定的風度。
老人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平和一些,回答道:“以你們年輕人的腳力來說,也就三十多裡地吧,應該不算太遠。不過,我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這裡乾旱了三年,即使有水源和食物,也早就被消耗乾淨了。”
本以為下一個地方會有食物和水源,然而,當薑留西聽到老爺子的一番話後,他心中原本的期望瞬間破滅。原本以為能夠在那裡找到一些生存所需的資源,但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恐怕難以實現了。
不過,薑留西並沒有氣餒,既然如此,他決定從老爺子這裡多打聽一些信息,說不定能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與老爺子的交談中,薑留西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關鍵信息——這裡已經乾旱了整整三年!這個數字讓他深感震驚,如果大爺所言不假,那麼這裡的旱情確實非常嚴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時間內似乎也不可能有降雨的跡象。
然而,更令薑留西感到困惑的是,麵對如此嚴重的災情,這個村子裡的乾部領導們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他們是否有相應的拯救辦法呢?
帶著這些疑問,薑留西忍不住開口問道:“那個大爺,您說你們這裡已經有三年沒有下雨了,那麼這裡的乾部領導難道就不管嗎?”
老爺子的回答卻讓薑留西大失所望,隻見他滿臉不屑地說道:“管?他們怎麼管?早就溜之大吉啦!”從老爺子的表情和語氣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對這些乾部領導們毫無敬重之意。
薑留西對老爺子的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急切地想知道這位存在著的領導乾部到底做了什麼事情,竟然能讓老爺子在提起他們時,臉上依然流露出滿臉的不屑。
“那個……方便說說他們是怎麼個溜之大吉法嗎?還有,是什麼時候溜之大吉的呢?”薑留西追問道。
老爺子深深地吸了口氣,似乎在平複內心的情緒,然後緩緩地說道:“我們這裡的人,都是逐水而居的。你們來的時候,應該也看到了那乾涸的河道吧?其實,它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以前,河道裡的水可是很充沛的,我們就靠著這些水來灌溉農作物。雖然說,靠著這點水,我們並不能指望能致富發財,但至少每年都能實現自給自足。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卻在三年前悄然降臨。那是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子,但卻成為了村莊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我清晰地記得,一開始,河流的水位隻是緩緩下降,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畢竟,河流有汛期,自然也會有枯水期,這種情況在過去也並非罕見。因此,大家都將其視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並未過多擔憂。
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情況卻愈發不對勁。整整三個月,天空竟然沒有落下一滴雨水,河道裡的水也在逐漸乾涸。這時,村民們才開始驚慌失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旱災,大家紛紛開始思考應對之策。也是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才想起要各自打井,以獲取地下水資源。為了能夠成功打出井水,村民們不辭辛勞,將井打得越來越深。
這些井,成為了我們村莊在艱難時刻的唯一希望和生命之源。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就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些貪婪的蛀蟲卻趁機鑽了空子。他們不僅沒有在災情麵前發揮任何帶頭作用,反而借著打井的名義,大肆斂財。這些人向每一個村民收取了一筆不菲的費用,卻對村莊的困境視而不見。
更可惡的是,這些人在斂財之後,竟然毫不顧忌地舉家搬遷,完全不顧及村子裡的其他人。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對村民們的背叛和傷害,讓原本就艱難的村莊雪上加霜。”
薑留西聽完老爺子講的話之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那些村乾部的厭惡之情。他心想,無論在哪個地方,都難免會有這樣的“蛀蟲”存在,他們貪婪、自私,不顧百姓的死活,隻想著自己的利益。
然而,相比於這些“蛀蟲”的生死,薑留西更關心的是這些村民們之後的生活狀況。他不禁好奇地問道:“那個,老爺子,之後呢?這些村乾部‘蛀蟲’走了之後,你們靠什麼生活呢?”
老爺子聽到薑留西的問題,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仿佛那口氣裡包含著無儘的辛酸和無奈。他緩緩地閉上雙眼,似乎不願意去回憶那段艱難的日子。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重新睜開眼睛,用低沉的聲音說道:“自從這群‘蛀蟲’村乾部離開之後,村民們終於看清了他們那醜惡的嘴臉。可是,這並沒有讓大家團結起來,反而讓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爺子頓了頓,接著說:“最先行動的,是那些家裡還有些存款的富裕家庭。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紛紛收拾好自己的財物,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舉家搬遷的道路。
然後,令人痛心的事情發生了——村裡的年輕勞動力如潮水般大量外流。那些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年輕小夥子們,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毅然決然地離開村子,去外麵的世界闖蕩。而那些嫁過來的女子們,也麵臨著艱難的選擇。她們要麼選擇回到娘家,尋求家人的庇護;要麼也勇敢地邁出家門,去外麵的世界打拚一番。
然而,無論她們做出怎樣的決定,結果都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願意留在這個村子裡。因為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出去闖蕩雖然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但也許會有一線生機;而留在村子裡,無疑是一條死路。
就這樣,原本還算不錯的村子,在年輕人們的離去後,逐漸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村子裡的房屋開始變得破敗不堪,街道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熱鬨,隻剩下我們這些老弱病殘,孤獨地留在這裡,苟延殘喘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