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上,周皋數著祖大壽親筆欠條上"四十萬兩白銀"的數字,嘴角咧到耳根——10兩一石,35萬兩,5000兩一門紅夷大炮,順手推銷了十門紅夷大炮,又是5萬兩,這趟買賣夠他吹噓半輩子!怪不得少爺熱心軍火生意,現在這哥們終於“悟”了!
與此同時,一萬多名農夫和家眷已經順利登船,按少爺的意見,這些人會被扣在山東屯田。大淩河城頭,祖大壽望著運糧隊消失的方向,默默盤算:這些糧食,足夠支撐四五個月。有了這口氣,他就能等到李勇承諾的援軍。
八月十六日當周皋完成送糧任務時,在鬆山古戰場,兩千明軍援軍如飛蛾撲火般也正撲向大淩河。他們剛衝出鬆山堡的隘口,便撞上了後金軍早已織好的死亡羅網。騎兵們甚至來不及排出戰陣,就被八旗鐵騎的衝鋒碾成碎片。這場象征性的救援,像場拙劣的滑稽戲——遼西明軍集團第一次救援嘗試,就這樣以荒誕的失敗告終。
皇太極上午還鬱悶不已,下午就開始撫掌大笑:"天助我也!"他精心設計的圍城困局,正將明軍逼入絕境:要麼等死,要麼投降。野戰?那是後金鐵騎的屠宰場。
此刻,大淩河城頭的祖大壽正凝視著鬆山方向飄散的硝煙。這位遼東一說寧遠)出生的將領,身上流淌著傳說中"聞雞起舞"的晉朝名將祖逖的血脈雖無從考證,卻為他的傳奇增添了幾分英雄氣)。
萬曆末年,年少的祖大壽便以遊擊之職嶄露頭角,熊廷弼曾讚其"驍勇善戰,可堪大用"。天啟二年,廣寧失陷的混亂中,他率殘部死裡逃生退守覺華島,展現出驚人的生存智慧。
寧遠之戰,是他軍事生涯的轉折點。當八旗鐵騎在紅夷大炮前潰不成軍時,祖大壽親自指揮福建炮兵,精準的炮火將數百後金士兵送上西天。皇太極登基後再度來犯,他在袁崇煥帳下屢立戰功,最終被提拔為掛征遼前鋒將軍印的總兵官。
祖家世代簪纓,是遼東望族。史載其母妻皆為巾幗英傑,婆媳二人的言傳身教,塑造了祖大壽剛烈堅韌的性格。他與何可綱、趙率教並稱"遼東三傑",麾下騎兵更是關外最精銳的力量。
祖大壽最令人畏懼的,不僅是他的軍事才能,更是他收服人心的本事。史書上記載他認下眾多義子,這些生死弟兄在戰場上願為他赴湯蹈火。袁崇煥曾感歎:"明之精兵儘在此!"經過嚴格訓練的關寧鐵騎,成為皇太極心頭最忌憚的存在。
此刻,皇太極的勸降書正壓在祖大壽案頭。但經過金山鎮運糧隊突進和鬆山救援慘敗後,這位老將愈發清醒——朝廷不會放棄大淩河,而他的關寧鐵騎,也絕不會向異族低頭。
城外的皇太極望著大淩河城頭飄揚的明軍旗幟,和曆史上勝券在握不同,現在皇太極突然第一次對攻心戰產生了動搖。他隱約意識到,這座孤城真正的堡壘,不是那些城牆火炮,而是祖大壽和他麾下那群視死如歸的將士,外加一個不斷在克他的“陰人”李勇。
當後金軍的鐵騎如潮水般湧至大淩河城下時,祖大壽站在殘缺的城垛上,望著天際線上翻滾的煙塵,嘴角仍掛著若有若無的笑意。城內萬餘將士的士氣因他的鎮定而信心十足,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心中仍存著“希望”——孫承宗大人已收到急報,正從遼東或關內調集精銳前來救援。
"當年寧錦之戰,不就是靠裡應外合擊退了金賊嗎?"祖大壽望著城下忙碌的士兵,心中盤算著。四年前,正是明軍內外夾攻,讓皇太極嘗到了苦頭。如今城內尚有萬餘精兵,隻要堅守待援,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
然而,這位老將的樂觀如同沙上建塔,忽略了一個致命的現實。祖大壽沒有意識到——此時的明朝,已不是四年前的那個龐然大物。
兩年前的己巳之變,如同一記重錘,將大明的脊梁骨幾乎擊斷。趙率教與他那四千精銳騎兵,在遵化城外全軍覆沒;永定門之戰,滿桂統領的四萬馬步軍精銳,竟在京城腳下被後金軍屠戮殆儘;副將申甫的七千兵馬有去無回;就連從後金境內死裡逃生的劉興祚,率領八百騎兵救援時也落得個全軍覆沒;劉之綸組織萬餘明軍進京勤王,最終被後金鐵騎擊潰,本人更死於亂箭之下......
遵永大捷雖為明朝挽回些許顏麵,但與薩爾滸之戰相比,己巳之變的損失更為慘烈——大明的精銳部隊幾乎被一掃而空。短短兩年過去,這個傷痕累累的帝國根本無力再組織一支規模化的救援兵團。
孫承宗縱有通天之能,麵對國庫空虛、軍隊殘破的局麵,又能從何處調來救兵?遼東鎮自顧不暇,關內明軍疲於應付農民起義,朝廷內部黨爭不斷,哪還有餘力組織一場跨越千裡的大規模救援?
祖大壽站在城頭,望著遠方。他或許還在等待著那支永遠不會到來的援軍,卻不知——今天李勇送來的糧食,才是真正逆轉大淩河城命運的神來之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八月二十六日,晨霧如厚重的帷幕籠罩著遼西大地。總兵吳襄、宋偉率六千錦州精兵,踏著潮濕的草地悄然向大淩河城進發。他們希望借助大霧的掩護,突破後金軍的封鎖線。然而,命運卻在這一天與明軍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會大霧,對麵不相識。"《清史稿》中這句輕描淡寫的記載,背後卻是明軍的一場災難。濃霧中,忽然有一道青色霧氣衝天而起,仿佛一道神秘的門扉在敵營上空開啟——那是清軍記載中的吉兆。阿濟格率部乘霧突襲,如虎入羊群。明軍陣型在霧中混亂不堪,指揮失靈。
"擒遊擊一,儘獲其甲仗馬匹。"清軍輕鬆擊潰了這支救援部隊,阿濟格因此戰功獲得皇太極嘉獎。大淩河城頭的祖大壽望著霧氣中若隱若現的敗軍旗幟,心中第一次泛起了不祥的預感。
二十天後,希望再次燃起。金兵哨探報告,吳襄和宋偉又率大軍來援。皇太極親率大軍迎擊,沿著山麓悄然行進。明軍哨探發現了這支行進中的小股隊伍——皇太極僅率二百親兵在前探路。
"殺!"六千明軍如潮水般湧來,企圖一舉殲滅這股"孤軍"。麵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皇太極身邊的二百親兵沒有絲毫退縮。他們如利刃般插入明軍陣中,攪得六千大軍陣腳大亂。
這簡直是軍事史上的奇跡——二百對六千,竟將對手衝得潰不成軍!當後續大軍趕到時,明軍已如驚弓之鳥,爭先恐後地逃回錦州。
第三次救援失敗,成了壓在祖大壽胸口大石頭,讓他總是悶得發慌。
皇太極洞悉祖大壽渴盼援軍的急切心理,設下了一個精妙絕倫的陷阱。他命士兵穿上明軍衣甲,打著明軍旗幟,高喊著震天動地的殺聲,向大淩河城方向挺進。
喜歡水煮大明請大家收藏:()水煮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