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亮起的時候,丁義珍正蹲在辦公室外的台階上啃燒餅。
淩晨五點四十七分,省台新媒體賬號轉發了那條他坐在板凳上說話的視頻。
評論區炸了鍋,有人問他是不是真敢為每包粉條負責,還有人截圖他背後貨箱上的生產日期,說要等三個月後看有沒有人兌現“假一賠十”。
他沒回一條。
燒餅咽下去半塊,他掏出手機打了個電話給柳樹鎮書記:“我十分鐘後到廠門口,不開會,不彙報,就想看看機器轉沒轉。”
對方在那頭咳嗽兩聲:“您等等,天還沒亮透……”
“那就趁天沒亮透的時候看個真的。”
掛了電話,他把剩下的燒餅塞進嘴裡,開車直奔鎮上。
六點零三分,車停在五金廠後門。
鐵門半開著,裡麵傳來衝床的“哐哐”聲,節奏不快,但穩。他和王大陸一前一後走進車間,老李正彎腰在模具邊擰螺絲,頭都沒抬:“今天來得早啊?”
“機器一直開著?”丁義珍問。
“天一亮就開了。”老李直起身,手裡捏著一顆剛壓出來的螺絲,“昨兒晚上試了三批料,今天這批能用。你看這螺紋,光溜,不毛邊。”
丁義珍接過螺絲,對著燈看了眼,又放進口袋。
王大陸順手抓起一筐成品掂了掂:“這批次重不少。”
“換了新鋼條。”老李說,“周叔從香江調的貨,含碳量準,拉力測試過了。”
丁義珍點點頭,沒說話。他知道那批鋼材是林耀東親自盯的船運過來的,報關單上寫的“機械配件”,實際是給全縣五金廠備的底。這種事沒人提,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兩人轉去大河鄉紅薯粉廠時,天已大亮。車間裡蒸汽騰騰,女工們戴著口罩在流水線上封袋。
廠長迎出來,手裡捏著一張發貨單:“龍川市場那邊回話了,三百包試訂單今天發,冷鏈車七點進廠。”
“光大的人到了?”
“剛下車,穿藍工裝,說話帶粵語口音。”
丁義珍走到裝貨區,看見一輛印著“金山物流”字樣的冷鏈車正打開後廂。
司機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往裡碼貨箱。他抬頭看見領導,也沒慌,隻是擦了把汗:“這批要控溫,十五度以下,不然粉條會軟。”
“你知道運哪兒?”
“省城華聯超市,b區冷鮮架,明天早上八點前必須上架。”他拍了拍車廂,“我還錄了他們倉庫的對接流程,回頭教其他司機。”
王大陸笑了:“你還挺上心。”
“我表哥在省城送外賣,說現在超市進貨都看溯源碼。”年輕人咧嘴,“咱這‘金山優品’包裝上有二維碼,掃出來是縣長講話視頻,挺唬人。”
丁義珍也笑了,沒接話。他知道那個二維碼是信息辦連夜做的,掃出來確實是那條板凳視頻,底下還掛著檢測報告和政府背書函。
他隻問了一句:“你覺得這貨,賣得出去嗎?”
“隻要不貴,能吃,就賣得出去。”年輕人說,“我舅媽昨天看了您那視頻,說‘這縣長不像演的’,讓我爸趕緊去鎮上報名當物流司機。”
中午前,他們到了批發市場工地。
周叔已經在了,手裡捏著一疊合同,腳邊堆著水電布線圖。他看見丁義珍,抬手示意:“七十三家簽了,比預想多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