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係統那條提示音剛落,丁義珍的手指已經滑開了下一條消息。
三家企業撤回提現申請,兩條確認,一條還在僵持。他沒鬆口氣,反而把手機往桌上一扣,抬頭看向指揮中心另一側的李文凱。
“準備發通報。”
李文凱剛坐下,聽見這話差點嗆住:“現在?不是說再等等,看輿情有沒有新動靜?”
“等就是讓彆人牽著鼻子走。”丁義珍站起身,徑直走向會議區,“謠言已經換了新馬甲,咱們再不亮真家夥,群眾就真以為我們心裡有鬼了。”
他一拍桌子,聲音不大,但整個指揮室的人都抬起了頭。
“宣傳、網信、公安、金融辦,現在進組。輿情澄清專項組,就地成立。”
人來得很快。五分鐘內,四個部門的負責人全圍到了大屏前。丁義珍沒廢話,直接點開三份文件。
“南湖項目的資金流向圖,應急周轉金的發放明細,還有東區舊改的投資進度表——這三樣,今天必須變成老百姓能看懂的東西。圖表要大,數字要清,誰看不懂算我們失職。”
金融辦主任翻了兩頁數據,皺眉:“這些涉及企業隱私,脫敏處理得花時間……”
“我不需要你把合同拍出來。”丁義珍打斷他,“我要的是讓外麵知道,錢沒跑,項目沒停,工人還在上班。一張工地全景圖,加上每日用工人數和材料進場量,夠不夠說明問題?”
“夠。”
“那就做。”
他轉頭看李文凱:“通報稿我來審。記住,不解釋,不反駁,隻擺事實。開頭就寫——‘近期網絡流傳關於我市重點項目及企業資金的不實信息,現將真實情況通報如下’。語氣要穩,像聊天,彆像吵架。”
李文凱點頭記下。
“另外,所有發布平台,同步推送。市政府官網、本地媒體、省台新聞客戶端,一個都不能少。十點整,準時發。”
牆上的鐘剛跳到九點四十分,技術組已經開始調試發布係統。丁義珍坐回主位,盯著大屏上不斷跳動的輿情曲線。那個“海外資產曝光”的帖子閱讀量已經衝到八十萬,轉發過五萬,但增速明顯放緩。
“安欣那邊有新動作嗎?”他問。
“技術組鎖定了六個關聯賬號,正在反向追蹤資金流。”一名網信辦工作人員答,“初步判斷,背後有統一的內容調度中心。”
丁義珍點點頭:“等通報發出去,再動手封號。讓老百姓先看到真相,我們再收拾造謠的,順序不能亂。”
十點整,通報準時上線。
不到十分鐘,本地論壇和社交平台上開始出現轉載。有評論說:“南湖工地照片是新的,吊車編號我都認得,確實是今天拍的。”也有人質疑:“數據是不是臨時湊的?”
丁義珍看見這些,沒說話,隻給高啟強撥了通電話。
“省台記者到了嗎?”
“剛到南湖,我親自接的。”高啟強聲音響亮,“我還把工頭老趙叫來了,讓他對著鏡頭說這個月發了幾回工資。”
“好。陳舒婷那邊呢?”
“產業園也安排好了,財務總監準備展示上季度納稅單,員工訪談名單列好了,都是乾了五六年以上的老職工。”
丁義珍掛了電話,轉頭對李文凱說:“明天上午,我要在《經濟日報》頭版看到專題報道。標題不用花哨,就叫《京海實地見聞》。”
李文凱苦笑:“您這是逼著媒體做正麵宣傳啊。”
“不是逼,是邀請。”丁義珍笑了笑,“我們開門迎檢,他們不來,是他們失職。”
接下來二十四小時,京海的節奏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