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講機裡的聲音還沒落定,丁義珍已經站起身來。他把茶杯往桌上一擱,茶葉沉在底,像塊壓艙石。
“城南的事交給派出所就行,傳單發了就收,人帶回去問兩句放了,彆搞成對立。”他邊說邊朝門口走,“現在老百姓最怕兩件事:一是沒人管,二是管過頭。咱們剛喘口氣,彆又把自己擺到風口上。”
鐘小艾快步跟上來,手裡抱著平板,“那會議還按原計劃?”
“開。”丁義珍腳步沒停,“不但要開,還得開得響亮。昨晚聯名信都遞到市政府門口了,群眾不是要清官,是要日子變好。我們不能再圍著案子打轉,得讓他們看見活路在哪兒。”
會議室門推開時,陳書婷正低頭翻文件,高啟強坐在她旁邊,手指敲著膝蓋,祁同偉則靠牆站著,警服筆挺,帽簷都沒摘。
“人都齊了?”丁義珍拉開主位椅子坐下,“好,咱們不繞彎子。東湖新區不能再拖,今天就把架子搭起來。”
陳書婷抬頭,“建工那邊我打過招呼了,地勘和設計組隨時能進場。”
“錢呢?”高啟強開口,“上次您說不靠財政,可這麼大攤子,總不能讓我們自己墊?”
“不是墊,是盤活。”丁義珍從文件夾裡抽出一張圖推過去,“這是市裡三處閒置資產清單,老紡織廠、廢棄糧倉、還有城西那個爛尾樓項目。你們聯合體拿下來,改造後五年內稅收分成三七開,政府三,你們七。”
高啟強眼睛一亮,“這條件可以談。”
“但有個前提。”丁義珍盯著他,“所有工程必須公開招標,紀檢全程盯,誰打招呼都作廢。你要是還想走老路子,現在就可以走了。”
高啟強笑了下,“丁市長,我現在可是守法企業家。”
“那你得帶頭守。”丁義珍轉向祁同偉,“施工期間治安歸你管。不能出群毆,不能有強拆,更不能讓包工頭帶著人堵政府大門。出了事,第一個找你。”
祁同偉點頭,“我已經安排便衣隊輪班巡查,工地周邊攝像頭三天內全部升級。”
“很好。”丁義珍又看向陳書婷,“政企對接這塊你牽頭,每周一次協調會,問題不過夜。咱們不搞‘特事特辦’那一套,但也不能讓企業跑五趟才蓋一個章。”
陳書婷應下,“我還建議設個服務專員製度,每個重點項目配專人跟進審批流程。”
“行。”丁義珍記了一筆,“明天就發通知。另外,宣傳口馬上啟動‘政策直通站’,街道設公示欄,熱線電話24小時有人接。群眾想知道啥時候動工、哪塊地歸誰、招不招人,打開手機就能查。”
鐘小艾插話:“技術平台今晚就能上線,數據接口也打通了住建、稅務和人社係統。”
“這就叫透明。”丁義珍敲了敲桌子,“以前有人覺得,隻要不出事就是穩定。可真正的穩定,是讓大家知道未來在哪。你現在捂著不說,明天就會有人編故事騙他們上街。”
高啟強忽然問:“那之前貼告示那人呢?真讓他當‘維權代表’?”
“他已經寫了檢討。”丁義珍淡淡道,“是個下崗工人,兒子讀職校欠費,以為鬨一鬨能拿到補助。派出所教育完就放了,還給他介紹了臨時工崗位。”
“要是下次再來個真的呢?”祁同偉皺眉。
“那就看我們乾得夠不夠快。”丁義珍翻開另一份文件,“民生這一塊,不能再等。我提三個方向:就業、社區、營商環境。先落地,再擴麵。”
他逐條念下去:
“第一,‘百企千崗’計劃。本地企業每招一名待業青年,連續參保滿半年,返還百分之十五的社保支出。上限一百家,先報先得。”
“第二,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優先解決照明不足、水管老化問題,三個月內完成首批十個小區。施工期間不影響居民用水用電,做不到就停工整改。”
“第三,營商環境改革。設立‘企業家接待日’,每月第一個周五,由我親自聽意見。凡是涉及審批卡殼的,當場督辦;非原則性失誤,一律備案容錯,不追責。”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