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陳閣老一錘定音_科舉:我的過目不忘太招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56章 陳閣老一錘定音(1 / 1)

廷議的僵局如同京城上空揮之不去的陰霾,一日沉似一日。反對派憑借著“祖宗成法”的大旗和鋪天蓋地的流言攻勢,牢牢占據著道德高地和輿論上風。支持改革的太子一係官員,雖然據理力爭,但在對方引經據典、扣帽子、打棍子的輪番轟炸下,頗有些疲於應付,難以打開局麵。李承宗更是成了眾矢之的,每次發言,必然招致勳貴和清流們群起而攻之,將他描繪成意圖顛覆祖製、謀奪相權的野心家。

皇帝高踞禦座,如同入定的老僧,任憑下方吵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他始終不發一言,深邃的目光如同古井,不起波瀾。這種沉默,反而讓殿內的氣氛更加壓抑,也讓反對派的氣焰更加囂張。他們似乎覺得,皇帝的沉默就是默許,就是對他們“維護祖製”行為的認可。

就在這僵持不下、空氣都仿佛凝固的時刻,一個蒼老而略顯沙啞,卻異常沉穩清晰的聲音,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喧囂。

“陛下,老臣…陳文瑞,有本奏。”

聲音不高,卻仿佛帶著一種奇異的魔力,瞬間讓嘈雜的大殿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轉向了文官隊列的最前端。隻見那位須發皆白、身形清臒、在朝堂上向來以持重寡言著稱的陳文瑞閣老,緩緩地、一步一頓地走出了班列。

陳閣老!這位曆經三朝、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天下的元老重臣!他雖非首輔,但其資曆、聲望、以及在士林清議中的地位,遠非尋常閣臣可比。他一向不輕易表態,此刻竟然主動出列!

反對派心頭一凜,一股不祥的預感悄然升起。太子和李承宗等人則是精神一振,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

皇帝的目光也終於有了聚焦,落在了陳閣老身上,微微頷首:“陳愛卿,講。”

陳文瑞閣老對著禦座深深一揖,然後緩緩直起身。他沒有立刻看向那些反對者,而是將目光投向大殿高聳的穹頂,仿佛在追憶著什麼,聲音帶著一種閱儘滄桑的沉靜:

“老臣年逾古稀,侍奉三朝,親曆國事凡五十餘載。今日朝堂之上,反對內閣新製者,口口聲聲‘祖宗成法不可變’,言必稱太祖、成祖聖訓,仿佛我大明立國之基,自洪武、永樂之後,便一成不變,固若金湯。”

他頓了頓,目光緩緩掃過下方那些剛剛還慷慨激昂的勳貴和清流,眼神平靜無波,卻帶著一種洞悉一切的穿透力。

“然,果真如此嗎?”陳閣老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絲質詢的力量,“老臣請問諸位同僚:太祖定製,中書省總攬機要,丞相權柄赫赫。然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太祖廢中書,罷丞相,權分六部,此非變乎?”

“成祖皇帝,遷都北京,設行在六部,又置東廠,以廠衛製衡外朝,此非變乎?”

“仁宣之治,三楊輔政,雖無內閣之名,已有輔政之實,此非權宜之變乎?”

“至於我朝,巡撫、總督之設,本無定製,乃因時、因事、因地而設,漸成常例,此非變乎?”

一連串的反問,如同重錘,敲在每一個高舉“祖製”大旗的人心頭!陳閣老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清晰地指出:大明朝的體製,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變遷、現實需要,一直在進行著或大或小的調整!所謂的“祖宗成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變,乃是天地之常理,治國之大道!拘泥於古,不知權變,非但不能守成,反足以誤國!”陳閣老的聲音鏗鏘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今日所議之內閣製,非為顛覆祖製,實乃順應時勢,補益祖製之不足!其核心,在於‘佐君理政’四字!何來架空六部之說?”

他目光如炬,看向那些憂心忡忡的六部堂官:“章程明載,內閣主‘議’決策建議、協調),六部主‘行’執行具體政務)。票擬之權,僅為建議,最終批紅之權,在陛下!內閣非但不能直接乾預六部部務,更需倚仗六部之力推行政令!二者乃相輔相成,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何來掣肘?何來架空?爾等身為部堂重臣,若連自身權責界限、與中樞如何協作都分不清,一味畏懼變革,抱殘守缺,才是真正失職!”

這番話,直指核心,厘清了內閣與六部的關係,更點出了反對者恐懼變革、固步自封的心態本質!幾位六部堂官被說得麵紅耳赤,一時語塞。

最後,陳閣老的聲音帶上了深沉的感慨和切膚之痛,他看向皇帝,也看向滿朝文武:“陛下,諸公!老臣垂垂老矣,每日於文淵閣當值,眼見通政司呈遞之奏章堆積如山!各地急報、災情、民變、邊患…動輒遷延旬月,方能上達天聽!陛下夙興夜寐,批閱奏章常至深夜,猶有不及!六部官員,案牘勞形,精力儘耗於文書往複、相互推諉之中!此等效率,如何應對日益繁雜之國事?如何解民倒懸?如何禦敵於國門之外?!”

他蒼老的聲音帶著一種悲憫和急迫:“長此以往,非但新政難行,便是祖宗留下的基業,恐也將因這拖遝低效之痼疾,而日漸消磨!設立內閣,精簡流程,集思廣益,提高中樞運轉之效,乃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此非為權柄之爭,實乃為國為民,求一線生機!老臣…懇請陛下,並諸公,莫再空談祖製,當以社稷蒼生為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言罷,陳文瑞閣老對著禦座,深深一揖到底,花白的頭顱久久未曾抬起。殿內一片死寂!

這位三朝元老,用無可辯駁的曆史事實,厘清了“變”與“祖製”的關係;用清晰的邏輯,闡述了內閣的定位與權責;更用自身親曆的切膚之痛,揭示了當前體製下效率低下的巨大危害!他的發言,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沒有扣帽子打棍子的攻擊,隻有沉甸甸的事實、清晰的道理和為國為民的赤誠!

這份沉甸甸的分量,遠非那些空喊“祖製”的勳貴和引經據典的清流所能比擬!

殿內鴉雀無聲。許多原本被“祖製”牌和流言影響、持中立或觀望態度的官員,臉上露出了深思和動搖的神色。陳閣老德高望重,從不妄言,他的話,份量太重了!他描繪的那種因效率低下而導致的國事延誤、民怨積累的景象,讓他們感到了真切的恐懼。

反對派陣營中,武定侯徐光祖張了張嘴,想反駁,卻發現一時間竟找不到有力的說辭。禮部尚書的老臉更是漲成了豬肝色,陳閣老搬出的太祖廢丞相、成祖設廠衛等鐵一般的事實,徹底擊碎了他“祖製不可變”的立論根基!

整個朝堂的氣氛,被陳文瑞閣老這一番沉痛而有力的陳詞,徹底扭轉!

一直沉默如淵的皇帝,此刻終於緩緩開口。他的目光掃過下方神色各異的群臣,最終落在依舊保持著躬身姿勢的陳閣老身上,眼神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許和感慨。

“陳愛卿…所言甚是。”皇帝的聲音打破了沉寂,帶著一種一錘定音的決斷,“祖宗之法,貴在因時製宜,而非泥古不化!中樞運轉遲滯,效率低下,確為朕之心病,亦為國之大患!內閣之設,旨在佐朕理政,提高效率,非為奪權,更非變亂祖製!”

他拿起禦案上那份《內閣規製章程》草案,聲音沉穩而有力:“此章程草案,立意甚佳。然,陳愛卿及諸位愛卿所言,亦有其理。治國之道,需集思廣益,精益求精。”

“著:將此草案,交付通政司、六科給事中及翰林院,會同詳議!就陳愛卿及諸卿所提關切,如內閣與六部權責界限、票擬流程細化、首輔人選資格等,務必斟酌妥當,務求周密!限期一月,呈報於朕!”

“臣等遵旨!”滿殿官員,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此刻都隻能躬身領命。

皇帝金口玉言,一錘定音!表麵上,是將草案交付有司“詳議”,看似是妥協和拖延。但在場的老狐狸們都心知肚明——皇帝這是借著陳閣老的東風,給內閣製的推行鋪下了最關鍵的一塊基石!“詳議”隻是走個過場,核心框架已被皇帝認可!反對派掀起的滔天巨浪,被陳閣老一番定海神針般的言論,硬生生地壓了下去,至少暫時失去了顛覆性的力量。

廷議散去。李明隨著人流走出大殿,心中激蕩難平。陳閣老那蒼老而堅定的身影,那振聾發聵的發言,深深烙印在他腦海。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定鼎之言,什麼是曆經滄桑的政治智慧!

然而,就在他走出殿門,陽光重新灑在身上的那一刻,他無意間回頭,瞥見在幾位內侍攙扶下、緩緩走下丹墀的陳閣老。陽光勾勒出老人清瘦而略顯佝僂的輪廓,他似乎在極力壓抑著什麼,用手帕捂著嘴,發出幾聲壓抑而沉悶的咳嗽,蒼老的麵容上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疲憊。

一絲不祥的預感,如同冰冷的蛇,悄然爬上李明的心頭。這位一錘定音、力挽狂瀾的三朝元老…他的身體,還能支撐多久?在這內閣製即將破冰的關鍵時刻,這位定海神針的安危,又將牽動多少敏感的神經?驚雷雖暫時壓下,但陰雲,並未完全散去。

喜歡科舉:我的過目不忘太招禍!請大家收藏:()科舉:我的過目不忘太招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廈鬨鬼,你還讓我去做臥底保安 繼承荒山,直接打造成頂級旅遊區 穿越大明:手持AK教崇禎做皇帝 冷豔總裁的近身保鏢 星際嬌軟雌性,被六S大佬強綁定 青君 剛飛升就重生? 四合院:從列車員開始進部 我當行長後,前妻全家跪求原諒 僵屍戀愛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