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貝之前其實也大概分析過這些美股的情況:
截至2025年6月,美股三大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均呈現顯著的頭部集中現象,這種高集中度對市場結構、風險收益特征和投資者策略產生深遠影響。
納斯達克100指數前十大成分股占比超50如英偉達、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標普500前十大公司權重約35,道指前十大公司市值占比約70。
若頭部公司業績或估值邏輯受挫如ai技術商業化不及預期、反壟斷政策收緊),可能引發指數級拋售。
美股創曆史新高了,但如果這些股指的核心公司,例如微軟和蘋果掛了,美股還能扛得住?所以為什麼美國不一定敢跟歐洲和中國在關稅上硬打,這些公司在歐洲的收入會受影響。
微軟在歐洲的業務占比2530,美國隻有51;
蘋果在美洲占比42,歐洲26,中國17;
特斯拉在美國占比49,歐洲30,中國21;
英偉達在歐洲20,中國製裁前25,製裁後5;
穀歌在歐洲35,中國1
蘋果和特斯拉對中國市場依賴較高,但蘋果在歐洲增長強勁;微軟和穀歌更依賴歐美市場。
有沒有發現,這些公司的核心業務華為都在做。
但我們在金融方麵,有哪些公司可以站出來?我們國家的境外資產是不是安全的?哪些部門在運作,運作的成績如何?這些資金為什麼不回來a股?這些不應該讓老百姓知道的麼?
馬特貝看著這些全球金融的變局,也是懵逼的,遠一些的,例如4月那場股災;最近的就是中東這場衝突對油價的大幅操控。
還有美股現在這種完全脫離基本麵的長期牛市。
真的是很難判斷的,所以,馬特貝在選股的時候,寧願選市值相對比較大的北汽藍穀,也沒有考慮聯創電子、航天彩虹、神州信息和信質集團,雖然這幾家的彈性會更大一些,但從確定性來說,北汽藍穀有華為鴻蒙智行的加持,再加上汽車智能駕駛技術上對過去機械技術的迭代,這屬於是曆史性的機會,出錯的概率小很多。
而且這些變化是肉眼可見的存在和變化中的,例如今年下半年3政策的落地,越來越多的智駕量產車出現之後,智駕帶來的體驗感就會逐漸進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最終當這種新技術從體驗感到形成使用習慣,那就回不去了,燃油車和落後的新能車都會被智駕體係下的車型逐步淘汰。
北汽藍穀的股價要形成上漲趨勢,按我自己技術指標體係的判斷,最少也要再過兩個交易日才能確認,如果下周二或周三確認了上漲趨勢,那4月初以來的這段下跌趨勢就結束了,新的上漲趨勢能走多久,要逐日判斷,猜不到的。
馬特貝把心中的疑慮都驅散了,確實是如此的,股票投資,如果真的想拿到一倍以上的收益,卻連13年的時間也不願意付出,確實是不一定能做到的。
喜歡馬特貝的炒股人生請大家收藏:()馬特貝的炒股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