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貝今天越查越鬱悶,之前一門心思覺得北汽藍穀即使極狐做得差一些,有華為撐住的享界也值得投資,現在看享界的銷售端,搞了半天也是一個“假華為”,當然,目前的情況可控,華為這麼安排估計也是一種博弈,北汽集團還覺得華為是過來學雷鋒的,銷售端一毛不拔就能做起來。
現在倒逼一個享界銷售專網的產生,未來還有一個產能投入的問題。
問界現在因為重慶國資的提前投入,已經有三個生產基地,總設計產能:月產6.3萬6.8萬輛年化75萬82萬輛)。最新達產數據:5月實際產能約3.66萬輛利用率58),6月目標衝刺4.2萬輛第三工廠為核心增量)。若6月產能目標實現,問界將首次突破單月4萬輛交付,為全年55萬輛目標奠定基礎。
享界超級工廠北京密雲),設計產能:一期工程:年產能12萬輛整車,覆蓋享界s9及後續車型。擴展潛力:預留擴展至30萬輛年的條件,需根據市場需求追加投資。
越對比,越發現享界沒做起來的主要原因就是北汽集團沒有提前在銷售渠道投入,嘴上喊口號,實際行動遠落後於賽力斯背後的重慶國資。
現在看到享界的定單可能會出問題,例如網上評論“享界現在一天訂單30左右!放棄藍穀吧!北汽今年沒得救了!”
馬特貝查完了相關的消息,也隻能讓留言的條友繼續查一下,看看一天訂單30的情況會持續多久?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那也可以看到沒有足夠給力的銷售生態確實也很難打出爆款,享界s9網上的口碑不算差,傳播也越來越多,定單卻下降的這麼厲害,銷售端肯定是出了問題的。
小米上周新增定單28萬輛,這是創汽車行業的曆史記錄了。
鴻蒙智行上周新增訂單輛、零跑新增輛。
要按這個訂單量,享界如果每天隻有30輛,一周210輛,餘大嘴和張國富能坐得住?
先看吧,也彆信,也彆不信,股票投研,說是眼見為實,其實哪裡有那個條件?都是道聽途說,再憑經驗分析,最終總會有渠道去驗證,例如一些權威的數據,官方的公告等,北汽藍穀這種最大的優勢就是每周有銷量排名數據,每月還有產銷量的月度經營報告數據。
像去年享界s9純電出來,前兩個月都看不到產銷量有動靜,那基本就是不行了,這次享界增程版明顯是比去年的純電好很多,隻是北汽集團的不作為也看著讓人鬱悶。
有時候你都懷疑,這幫家夥是不是真心想做好?
也許他們在他們的崗位也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之前北汽藍穀和華為合作的華為hi模式的失敗讓他們對合作更加謹慎?
但現在有問界的例子在,還這麼縮手縮腳確實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喜歡馬特貝的炒股人生請大家收藏:()馬特貝的炒股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