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師徒三人懷揣著對濮陽曆史文化的濃厚好奇與熱切期待,悠然漫步在這座古老而又充滿韻味的城市之中。
街道兩旁,古舊的建築靜靜地佇立著,它們那斑駁的牆壁和曆經歲月打磨的磚石,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而街道上現代的喧囂與繁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則展現著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與時代的活力。
這往昔與今朝的交織,恰似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宋悅像一隻歡快的小鹿,東張西望,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問道:“師父,濮陽有著這麼多精彩紛呈的名人故事,那肯定也留存著不少曆史遺跡吧?它們和易經會不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呀?”
師父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點頭說道:“當然有啦。咱們不妨先去戚城遺址看看。
戚城,在曆史的長河中,曾是衛國舉足輕重的城邑,見證了無數重大的曆史事件,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地凝視著歲月的變遷。”
不多時,我們便來到了戚城遺址。
站在那古老而又雄偉的城垣之下,仰頭望去,那曆經漫長歲月侵蝕的夯土城牆,猶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雖曆經風雨滄桑,卻依然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厚重的氣息。
閉上雙眼,仿佛能聽見往昔的金戈鐵馬之聲在耳畔回響,能感受到當年的戰火紛飛與歲月崢嶸。
師父輕輕撫摸著城牆,神情專注地說道:“這戚城的布局可是大有講究。
若能從高處俯瞰,便會發現它整體呈規整的方形。
在易經的理念裡,方形與坤卦緊密相連,坤為地,象征著承載與穩定。
這或許正是古人建造這座城邑時的美好寓意,期望它能像廣袤無垠的大地一般,承載著百姓的生活與希望,讓他們在此安居樂業,如同大地無私地滋養萬物。
而且,這座城邑的選址絕非偶然,它遵循著一套嚴謹的風水原理,與易經中的方位、陰陽學說息息相關。
它背靠著連綿的山脈,山脈就像一座堅實的屏障,為城市提供依靠與穩定;前方則有潺潺的水係流過,水流不僅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更是陰陽調和的關鍵要素。
這種背山麵水的布局,完美地詮釋了易經中陰陽平衡、和諧共生的理念。”
“說起戚城,還有一段著名的曆史典故。當年,衛獻公曾在此避難。衛獻公昏庸無道,被大臣孫林父驅逐,無奈之下逃到戚城。在這裡,他深刻反思自己的過錯,重新審視治國之道。
從易經角度看,這就如同人生陷入困境,如同處於‘困’卦之時。
然而,衛獻公在戚城的這段經曆,又恰似‘困’卦之後的轉變,困境反而成為他重新崛起的契機。
他在戚城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最終成功複位。
這正體現了易經中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困境之中往往蘊含著轉機,隻要堅守信念,把握時機,就能迎來新的局麵。”
我們沿著城牆緩緩漫步,不多時,一座古老的廟宇映入眼簾。
廟門上方的匾額雖已斑駁陸離,字跡有些模糊不清,但仔細辨認,仍能看出“文昌廟”三個大字。
師父走上前,輕輕拂去匾額上的灰塵,介紹道:“文昌廟是為了紀念文昌帝君而建,人們在這裡虔誠祈求文運昌盛。
文昌帝君在傳統文化中,主管著人間的學問、科舉,是智慧與學識的象征。
在易經中,巽卦象征著風,同時也代表著文化、傳播以及深入滲透之意。
這座文昌廟的存在,就如同巽卦在現實中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寄托著人們期望借助巽卦所蘊含的力量,讓文化得以廣泛傳播,讓此地的學子能夠開啟智慧之門,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就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