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老者指引的方向,我們師徒三人堅定不移地一路南下。
溫暖的陽光如同金色的紗幔,輕柔地傾灑而下,將我們的身影在蜿蜒的古道上緩緩拉長,恰似一幅流動的畫卷。
路旁的田野裡,金黃的麥浪伴隨著微風此起彼伏,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是大自然奏響的美妙樂章,為我們的旅程歡呼送行。
宋悅邁著輕快且富有節奏感的步伐,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興致勃勃地說道:“師父,咱們這次南下,說不定能發現更多和易經有關的奇妙趣事呢!感覺每一步都像是在靠近一個神秘的寶藏。”
師父臉上帶著溫和的微笑,點頭回應道:“是啊,易經的智慧猶如繁星遍布各地,每到一處新的地方,都宛如踏入一片未知的智慧領域,或許就能收獲全新的感悟與發現。
就像那位老者所言,南下恰似離火,充滿著光明與探索的無限機遇,我們且懷揣期待,拭目以待。”
行至晌午時分,熾熱的陽光高懸天空,我們來到了一個寧靜祥和的小鎮。
小鎮規模不大,卻彌漫著一股濃鬱的古樸氣息,仿佛時間在這裡放慢了腳步。
腳下的青石板路,曆經歲月的打磨與行人的踩踏,泛著柔和而溫潤的光澤,每一塊石板都像是一位無聲的見證者,承載著小鎮過往的記憶。
街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老屋,木門上的銅鎖鏽跡斑斑,卻依舊堅守著崗位,仿佛在靜靜訴說著往昔那些或喜或悲的故事。
我們在小鎮的集市上稍作停留,打算補充些乾糧,以備後續的行程。
集市上熱鬨非凡,人來人往,各種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畫卷。
就在這時,一陣悠揚婉轉的笛聲如潺潺流水般鑽進我們的耳朵,瞬間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
循聲望去,隻見一位年輕的書生模樣的人,正悠然自得地坐在街邊的茶館門口吹笛。
他身著一襲素色長衫,腰間束著一根青色絲帶,微風輕輕拂過,衣袂飄飄。
那笛聲時而高亢激昂,如高山流水傾瀉而下;時而婉轉低回,如泣如訴,仿佛在深情講述著一段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
師父眼中閃過一絲好奇,說道:“走,咱們過去看看。”
我們來到茶館前,那書生見到我們,緩緩停下吹奏,抬起頭來,臉上帶著儒雅的微笑,起身拱手行禮。
師父趕忙還禮,說道:“公子好笛藝,這曲子聽起來彆有一番韻味,仿佛能將人帶入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不知可有什麼典故?”
書生微笑著回應,再次拱手行禮道:“多謝誇讚。此曲名為《歸藏吟》,靈感源自易經中的《歸藏易》。”
我們一聽,眼中頓時亮起興奮的光芒。宋悅趕忙湊上前去,迫不及待地問道:“《歸藏易》?這和我們平常研習的易經有什麼不同呀?感覺好神秘。”
書生笑了笑,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然後不緊不慢地說道:“《歸藏易》相傳為黃帝所創,與我們熟知的以乾卦為首的通行本易經有所不同,它以坤卦為首卦。
這一開篇之變,便奠定了其獨特的思想基調,強調萬物‘歸藏’於地,注重萬物的孕育與收藏。
您看這大地,廣袤無垠,默默接納萬物,將生機潛藏於內,等待合適的時機再讓萬物生發。
《歸藏易》所凸顯的,正是這種陰柔包容的力量,如同母親孕育生命,看似柔弱,實則蘊含著無儘的能量。
就如同我吹奏的這笛聲,乍聽之下輕柔婉轉,似無縛雞之力,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與力量,宛如大地孕育萬物,在無聲無息中默默滋養。”
師父點頭稱讚,眼中滿是讚許之色:“公子對《歸藏易》見解獨到啊。
那不知公子從這《歸藏易》中,還領悟到了哪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呢?”
書生微微仰頭,目光望向遠方,思索片刻後說道:“《歸藏易》教會我在生活中要懂得低調內斂,如同大地收藏萬物,不事張揚,默默積累自身的力量。
比如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要像大地接納雨水一樣,敞開胸懷,廣泛吸收各種知識養分,不斷充實自己,最終達到厚積薄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