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老學者的居所,我們滿心都是對易經智慧與人生關聯的思索。
聽聞清明上河園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完美複刻了北宋汴京的繁華盛景,而《清明上河圖》中或許也隱藏著易經的奧秘,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
踏入清明上河園,仿佛瞬間穿越回了北宋。古色古香的建築鱗次櫛比,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熙熙攘攘,各種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鬨非凡。
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香氣,各種特色美食的攤位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旁。
“這清明上河園如此熱鬨繁華,不知與易經有著怎樣的聯係?”我看著眼前的景象,滿心好奇,同時也被那美食香氣引得直咽口水。
師父目光敏銳,指著園區的布局說道:“你們看,這園區的整體布局講究對稱與平衡,恰似易經中陰陽平衡的理念。就如同陰陽兩極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裡的建築、街道分布也在追求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
宋悅點頭稱是,補充道:“而且易經裡強調變化與循環,眼前這來來往往的人群,絡繹不絕的生意買賣,不也正體現著事物的不斷變化與循環嗎?
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複一日地進行著各種活動,就像易經中卦象的更迭變化。”
我們沿著街道前行,被一陣濃鬱的香味吸引到了一個賣灌湯包的攤位前。蒸籠裡熱氣騰騰,一個個灌湯包白白胖胖,褶子均勻,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
“來一籠灌湯包!這可是開封的特色美食,據說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師父說道。
我好奇地看著攤主熟練地將灌湯包放入盤中,問道:“這灌湯包除了美味,難道也和易經有點關係?”
攤主笑著接過話茬:“您還彆說,這灌湯包的製作還真有點講究。
從食材搭配上,講究葷素搭配,就像易經裡的陰陽調和。豬肉為陽,鮮嫩多汁;蔬菜為陰,清爽解膩,兩者搭配在一起,口感豐富又營養均衡。
而且這包子的形狀圓圓的,象征著團圓、圓滿,和易經裡追求圓滿和諧的思想也有點像呢。”
品嘗完灌湯包,我們來到一座虹橋邊。這座橋造型獨特,橫跨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橋上車馬行人穿梭不斷。
我一邊回味著灌湯包的美味,一邊仔細觀察著虹橋,說道:“這虹橋的結構十分精巧,它的設計會不會也蘊含著易經的智慧?”
師父若有所思地說:“很有可能。易經注重順應自然,因地製宜。這座橋的建造或許參考了當地的地形、水流等因素,就像易經中根據不同的情境做出相應的決策。
而且橋連接著兩岸,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這與易經中倡導的相互溝通、和諧共處的思想也有相通之處。”
穿過虹橋,我們走進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鋪。店內擺放著各種手工藝品,其中有不少以易經八卦為元素。
店老板是個熱情健談的人,見我們對這些物件感興趣,便過來介紹。
“這些帶有易經八卦元素的手工藝品,不僅美觀,還蘊含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店老板拿起一個刻有八卦圖案的木雕,說道,“八卦代表著不同的方位、屬性和自然現象,能給人帶來好運和庇護。”
師父問道:“那在北宋時期,易經文化是不是在民間也十分盛行?”
店老板笑著回答:“那是自然。北宋時期,文化繁榮,易經作為經典,深受大家推崇。
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這般繁華市井,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融入了易經的理念。
比如建房造屋講究風水,遵循易經的方位和陰陽理論;做生意的人也會參考易經的變化之道,把握商機。
對了,說到吃的,你們嘗過炒涼粉嗎?這也是咱這兒的特色。”
順著店老板的指引,我們來到一個炒涼粉的攤位前。
攤主熟練地在平底鍋裡翻炒著涼粉,不一會兒,一份香氣四溢的炒涼粉就出鍋了。
宋悅吃了一口,讚不絕口:“這炒涼粉口感爽滑又有嚼勁,味道太棒了!”
攤主笑著說:“這炒涼粉看似簡單,其實也有講究。涼粉本身涼涼的,屬陰,經過熱炒,加入蔥薑蒜等熱性調料,就達到了陰陽平衡,吃起來口感和味道都恰到好處。這和易經裡陰陽平衡的道理是一樣的。”
離開店鋪後,我們來到一處表演場地,正在上演著北宋時期的民俗節目。演員們的服飾、動作以及舞台的布置,都透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
宋悅興奮地說:“你們看這場表演,從演員的站位到動作的編排,似乎都有著一定的規律,這會不會也和易經有關?”
我仔細觀察後說道:“有可能。易經中的數理和變化規律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表演中的這些安排或許是為了營造一種和諧、有序且富有變化的美感,就像易經中卦象的排列組合,看似複雜卻蘊含著內在的邏輯。
就像我們剛才吃的美食,通過巧妙的搭配達到和諧美味,這裡的表演也是通過精心編排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清明上河園遊玩了許久,我們收獲滿滿,準備返程。
途中,我突發奇想,說道:“師父,要不咱們測個字吧,就測‘豫’字,看看能和北宋興衰有什麼聯係。”
宋悅也來了興致:“那我也測,就測我的姓氏‘宋’字。”
師父微笑著點點頭,說道:“先來說說‘豫’字。‘豫’左邊為‘予’,有給予、賜予之意,右邊為‘象’。
北宋初期,太祖太宗皇帝勵精圖治,將和平與發展賜予百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恰似大象般穩步前行,國力逐漸強盛,迎來了一段輝煌時期。
然而,‘豫’也有安逸、享樂之意。北宋後期,朝廷上下貪圖安逸,疏於防範,麵對內憂外患未能及時變革,最終導致靖康之恥,國家陷入危亡,就如過度安逸後的衰敗。”
接著,師父看向宋悅,說道:“再看‘宋’字,上麵是‘宀’,代表房屋、安定,下麵是‘木’。
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給百姓帶來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就像為人們搭建了遮風擋雨的房屋。
‘木’象征著生機與發展,北宋在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麵蓬勃發展,如樹木般茁壯成長。
但‘木’在房屋之下,若根基不穩,房屋易傾塌。北宋後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就如同房屋下的‘木’被蟲蛀朽壞,失去了支撐,最終走向衰落。”
聽完師父的解釋,我們對北宋的興衰以及易經與文化曆史的緊密聯係有了更深的感悟。帶著這份收獲,我們期待著下一次對易經奧秘的探索。
喜歡易經智慧:開啟人生新境界請大家收藏:()易經智慧:開啟人生新境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