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陳知文知道並且確認一件事情,孩子體內的腫瘤還在不斷地擴大,應該要及時做手術,要不然以後一定會壓迫腹腔器官。
理愛和子詢問陳知文是否能夠保住自己孩子的命,陳知文隻能沉默地站在那裡。
他不能說有,因為這個孩子最大的難處不是做手術,而是手術結束之後的恢複期。
現在這個孩子隻有不到一歲,不到一歲的孩子讓他進行手術,陳知文不能給出任何保證。
即使是後世,對於小孩子的手術也是非常慎重,就算是先天性的心臟病手術,隻要不在短時間內威脅孩子的生命,醫生都會建議等孩子長大一點之後再做手術。
要是麵前這個孩子情況穩定,陳知文肯定會建議等孩子長大一些之後再進行手術,但是當他看見孩子的腫瘤也在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大的時候,陳知文知道這個手術是非做不可。
理愛和子對陳知文不是那麼滿意,他翻看陳知文的檔案知道陳知文現在隻有二十三歲,二十三歲的醫生,還沒有畢業,她以為這是東京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在推卸責任,根本就不想給她的孩子做手術。
陳知文巴不得理愛和子把自己換掉,換成一個看起來比較成熟的醫生,但是被後趕來的孩子的父親給攔下來。
孩子的父親是個商人,對待孩子的手術更加理智。
“我們之前說過,要是醫院不願意做手術可以直接說出來,但是他們經過討論之後將這位醫生給推薦過來,我認為一定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在故意敷衍我們。”
在將孩子送到東京帝國大學附屬醫院之前,他們將孩子帶到其他醫院問過,向京都醫院這些醫院都表示沒有辦法去做手術。
東京帝國大學附屬醫院是他們的最後一站,在給孩子看病之前他就安慰醫院不能手術絕對不會怪罪,手術失敗也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報複。
但是他們依然推薦了陳知文過來,這說明陳知文絕對是有能力的。
就這樣手術之前的準備就這樣開始了。
手術還是在醫院裡進行的,在手術之前,陳知文將自己手上所有的醫療器械都進行了更新。
首先就是手術刀套裝。
陳知文以前使用的手術刀都是醫院裡的統一規格的手術刀,手術刀質量還不錯,但是陳知文用起來並不順手。
陳知文身材高大,手也比較大,握住手術刀總是感覺有點小,能用是能用,隻是不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最大實力。
在理愛和子和她丈夫的支持下,陳知文換上了最高級的手術刀套裝,這個套裝是根據自己的手掌大小進行定製的,能讓自己做出更加微小準確的動作。
手術刀隻是最基礎的部分,他還升級了自己的聽診器還有眼鏡。
陳知文的眼睛並不近視,但是為了更好地縫合嬰兒的血管,他還是配了一套戴在頭上的放大鏡。
這個放大鏡的鏡片是德國蔡司的鏡片,不管是透明度還是大小都是最合適的。
但是德國進口的東西是好,就是有一個缺點,貴。
光這一個放大鏡,就要一千多日元,這讓陳知文來出錢他是絕對不願意的。
但是這還不是最豪橫的一件事,更豪橫的是當人家知道陳知文隻做過一台這樣類型的手術後,人家大手一揮,這怎麼能行。
喜歡抗日:民國大醫生請大家收藏:()抗日:民國大醫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