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陳知文對在前線發生的事情感到懷疑,為什麼戰地醫院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有些戰地醫院的死亡率會逼近百分之一百?
要知道就算是騙子,也能誤打誤撞救活幾個病人。
但是現在,在前線,卻出現了醫院如停屍房的情況。
陳知文這麼多年作為醫生已經培養出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告訴他,這裡邊的水很深。
陳知文決定要做前線士兵的大救星。
士兵們怎麼能隻是以一壇骨灰的姿態回去呢?
要是都是骨灰回去,自己的假肢要賣給誰?
這是陳知文不能容忍的。
戰爭實際上是一門生意。
交戰雙方追求的都是性價比。
出現傷員,而且是殘疾傷員對軍隊來說絕對是一門虧本的生意,但是對陳知文來說,每一個傷員,如果他殘疾了,那自己就能從他身上賺取至少一百日元的利潤。
在整個環節中,隻有陳知文是賺錢的。
傷員帶來的影響遠不隻是浪費前線的物資,同時還有一個深遠的影響,那就是傷員知道的實在是太多了。
在日本本土,所有的報紙媒體上都在報道日軍的勝利。
今天攻占了這裡,明天攻占了那裡。
好像不要多長時間就能完全占領中國。
但是勝利隻是在紙麵上,在這些勝利的背後,是前線日軍越來越大的壓力。
原本這種精神勝利的宣傳已經讓民眾相信,隻要自己再奉獻一點,再付出一點,未來就能過上好日子。
但是這些傷員的出現打破了很多人的幻想。
原來對麵的國軍也不是這麼不堪一擊。
因為原本承諾的保障遲遲沒有到賬,所以很多傷員的心裡是有怨言的。
我知道國家現在在打仗,所有的資源都要供應給前線,但是我們這些退役的殘疾軍人難道就不值得關注嗎?
回來之後,原本答應要照常發放的撫恤金是一拖再拖,之前承諾的工作也已經不見了蹤影。
很多傷員隻能每天躲在小酒館裡借酒消愁。
但是就連酒水都是限量供應的。
因為酒是用糧食釀造的,釀酒會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政府嚴格控製酒水的消耗和生產。
生活不如意,就連最後一點小心願都不能得到滿足,很多傷員開始抱怨政府。
“我們在前線拚命,你們卻在後麵享受,這對得起我們嗎?”
這段時間還發生了很多殘疾士兵鬨事的案件,雖然政府礙於情麵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懲罰,但是大家也明白一件事。
傷員是麻煩。
在這種思想下,原本經過陳知文改良手術,下去的死亡率現在又起來了。
而且日軍在前線還宣傳一種思想。
“死亡才是最光榮的,如果你受傷了,那就去拉幾個墊背的,因為受傷之後會給國家帶來負擔。”
當陳知文來到前線,在進行一番深入了解,知道這些小細節的時候,他隻感覺鬼子上麵那些人真的不是人。
在他們看來,下麵這些士兵完全就是用完就能丟棄的耗材,在壞掉之後就應該直接扔掉。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日本人是有限的。
如果是印度,上麵的老爺不會有這樣的擔心,因為下麵的人是用不完的。
但是日本隻是一個島國,人口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