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富蘭克林做手術,好處不要太多了。
以前陳知文隻是美國醫學會的一個會員,但是他現在已經被任命為委員,而且還是參與醫學會建設的委員。
在陳知文的建議下,美國醫學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立了腦科協會,這個腦科協會將會對未來的腦科醫生培養製定相關的流程和標準。
而這個標準大部分內容都是由陳知文去製定的。
陳知文終究還是因為給富蘭克林做手術,掌握了話語權。
要知道在此之前,陳知文隻是個醫生。
醫生和規則製定者這完全是兩種概念。
作為醫生,陳知文要是說是去做個手術,去教個學生。
這些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他沒有辦法去對以後的行業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
因為規則製定者永遠是醫學協會。
陳知文的標準隻是建議,人家協會製定的標準才會有官方的背書。
現在他終於突破了這個限製,他說的話就是官方的標準了。
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僅是醫學界,現在的科學界,那都是西方人的天下。
科技最為發達的日本,直到現在都沒有什麼成果獲得國際科學界的認同。
陳知文之前做手術確實很厲害,但是他也僅限於做手術這方麵,因為他是亞裔,是黃種人,所以他天然的就受到輕視。
如果陳知文是個正宗的美國人,估計諾獎都拿到手了,畢竟他的手術都是具有開創性的,絕對符合諾獎的獲獎標準。
但是就是因為他是個亞裔,所以西方的主流醫學界隻認同了他的醫術,而不會讓他一個黃種人掌控醫學界的話語權。
但是現在情況又有所不同了,因為他給富蘭克林做了手術,而且手術還沒有失敗,這就意味著他未來將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至少不會因為他是黃種人而得到輕視。
他這也算是給所有的亞裔打開了職業的天花板。
在這個種族歧視還是主流的時代,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腦科醫學的醫生培養,陳知文是非常謹慎的。
在製定標準之前,陳知文首先要去了解一下潛規則。
製定標準的第一條就是要永遠保持醫生地位的特殊性。
醫生這個職業是不能泛濫的。
其中有維持醫學嚴謹性的要求,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廣大醫生的利益。
按照醫學領域的慣例,陳知文設置了三個培養階段。
首先就是通識教育階段。
所有想從事腦科醫學的醫生,都要經過為期四年的基礎醫學教育。
他首先就是要考入在美國醫學會備案注冊的正統醫學院校。
這些醫學院校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異常的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