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坦克在上了戰場之後似乎確實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雖然這種穿甲彈的威力依舊是不如預期,但是依舊有概率能擊穿大熊的坦克。
雖然一輛豆丁坦克不算什麼,但是當幾十輛坦克出現之後,情況還是發生了一些改變。
關東軍的坦克在大量的傾瀉自己的炮彈,總是能有幾次湊巧擊穿大熊的裝甲。
大熊的裝甲也會有缺陷,如果四周都用一樣的裝甲,將會使坦克的重量激增,影響坦克的活動能力。
所以在設計坦克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點,隻是對坦克的正麵加強防護,側麵的裝甲防護能力則是大大降低了。
這樣的設計自然會有好處。
在設計理念中,坦克是作為坦克戰的工具,和對麵是硬碰硬,自然是正麵的裝甲受到危險的可能性會更大一點,側麵的裝甲被擊中的概率較小。
這樣一來可以節約更多的原材料,同時也提高了坦克的靈活度。
坦克不是越重越好,因為動力是有限的。
重量和速度成反比,重量越大,速度就越小,而且這裡麵還有一個關鍵是上坡度的能力。
重量越大,能上去的坡度就越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差。
隻不過這種妥協的產物現在確實是遇到了危機。
大熊這邊的坦克現在一共就四十多台,現在隻剩下二十多台了。
關東軍的坦克和士兵都發瘋一樣的衝過來,現在他們隻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消滅掉這些坦克。
而此時的大熊軍隊反應卻是有些遲鈍。
之前的勝利掩蓋了大熊軍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朱可斯基的指揮讓大熊基本上沒有遭受過什麼巨大的損失,他們就是在不斷的勝利,有些時候根本就不是大熊軍隊贏得了戰役,而是關東軍的一係列騷操作葬送了自己的部隊。
可是沒有人會去深究自己究竟是怎麼成功的,隻是希望不停的成功。
當大熊軍隊在不停的成功,內部的建設卻沒有跟上。
他們隻是利用坦克帶來的優勢,去不停的攻擊武器裝備不如自己的關東軍。
這樣的行動當然是有效的,隻是不知不覺中,戰線被拉長,指揮也開始不暢通。
坦克兵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於是不願意去配合步兵去行動,而是要求步兵跟上他們的進度。
步坦協同作戰從來都沒有誰是誰附庸,因為雙方都是需要配合的。
坦克確實厲害,但是沒有步兵去進行協作,隻會陷入敵人的汪洋大海中。
步兵也隻有依靠坦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這一次坦克出擊,後麵跟上來的步兵隻有一個團大幾百號人。
坦克是分散的,步兵同樣也是分散的。
結果就是在遇到敵人反攻的時候,大熊這邊隻能是被動的吃虧。
剩下的這二十多輛坦克是尤為的糟糕。
因為大熊這邊的資金有限,不能給所有的坦克裡加裝通話設備,所以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不能及時的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