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方麵是有途徑獲取石油的,隻要和美國宣戰,位於東南亞的那些半島本就是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可以給日本提供石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石油想要去運輸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隻有通過海上運輸的方式,因為沒有大型的遊輪,運輸的效率不高,關鍵是損耗很多。
況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弊端,取得這塊地方將會徹底的得罪美國人。
美國人可不是那樣好惹的。
其實日本在東北地區是有發現石油的。
阜新油田,雖然石油的儲量不多,而且品質一般,可就是這樣的小油田都讓日本方麵是非常的興奮。
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生產,硬生生的將石油產量提高到五萬噸一年的級彆。
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不小,可是如果去和石油的使用量進行比較就會發現,縱然是全力開采石油,這儲備量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日本方麵一年的石油需求量在八百萬噸這樣,就憑借這個小油田是萬萬不可能的。
他們猜測既然能有一個這樣的小油田,那肯定會有更多的油田,於是加大了在勘探上的投入,希望能發現更多的油田。
就算是小油田也可以,隻要能有更多的石油就好了。
可是這一頓找,就是找不到,也曾經找到安達那裡,結果這探井打到接近一千米了都沒有找到石油,無奈之下也是隻能放棄。
當然了誰也不知道再往下兩百米的深度就能找到石油,或許這也算是命運吧。
不過這裡麵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技術的問題。
探井深度是有限的,技術也是有限的,目前的技術能探測到八百米左右,極限情況下才能到一千米,與其說是命運決定的,不如說是技術的限製。
不過終究是錯過了發展的時機。
如果日軍找到了油田,會是什麼場景?
首先就是持久作戰將會成為主流思想,一億玉碎不再是空話,甚至能成為現實。
關鍵是在不缺少石油之後,海軍方麵將會有更強的作戰能力。
不過這一切都因為沒有找到石油而無法實現。
陳知文在美國的生活也是越發的好起來。
他明白要去當一個學科的開創者遠比隻是一個頂尖技術的掌握者要好很多,所以積極的去發展腦科醫學。
同時意識到光是這樣似乎並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技術給推廣出去。
因為學生們都是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這樣的院校,和自己並沒有什麼聯係。
所以他也是萌生出一種想法,自己能不能去成立一家學校?這樣一來將會讓自己的思想更加容易的傳播出去。
有了想法,陳知文也是說乾就乾,首先是要得到官方層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