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為幫助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不過這種轟動更多的是在女性和亞裔的團體中。
因為這個行為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戶。
其實在美國的亞裔人數很多,可是他們麵臨著一層職業上的歧視或者說是一種天花板。
很多職業現在還沒有對他們進行開放。
就比如說醫學院,首先是入學,在入學上,亞裔將會麵臨更大的壓力,隻有最優秀的學生才能獲得頂級大學的入學資格,如果是醫學院這種在白人中都非常吃香的學校,錄取的概率將會更低。
在女性中能有醫學院名額,那同樣也是一種轟動。
當然了不管是對亞裔還是對女性來說,能考入醫學院,都將會是他們改變人生的機會,因為在這裡能接觸到最為前沿的醫學知識,還能進入最頂尖的醫院工作。
是的,陳知文也說明了自己的下一步想法,他將會對醫院進行拓展,建設更多的病房和手術室,幾年之後等到第一批的學生成熟了還將會建成更加專業的病區中心。
醫學院被命名為紐約醫學院,名字很是簡單,但是勢必會有一個不簡單的結果。
醫學院的成立速度可以說是神速,隻要有錢幫忙,一切的流程都可以簡化,包括所謂的醫學教育認證。
紐約醫學院很快就得到了全部的認證,可以開始招生。
正好時間也差不多了,於是申請書像雪花一樣飄來。
隻招收一百名學生,但是申請的人數已經超過一萬。
這一萬人可不是什麼隨隨便便的高中生,按照美國的醫學教育要求,醫學教育一般是“四年加四年”也就說相當於研究教育,所以能申請的都算是優秀的人才。
其中也不乏什麼哈佛、耶魯的學生,其中紐約大學申請的學生數量是最多的,因為他們距離最近,對這個新創建的大學也是有更多的了解。
他們知道這是一個有潛力的醫學院。
富蘭克林知道了這件事,對於陳知文能成立醫學院這件事當然是非常的支持,同時也以個人的名義向醫學院的基金會捐贈了一萬美元。
雖然並沒有在外麵進行大範圍的傳播,不過該知道的人其實都能打聽到,所以很短的時間內醫學院就更火了。
紐約醫學院的成立在華人圈子中也是引起了軒然大波,主要是因為創始人陳知文是個華人,對華人來說這樣的醫學院顯然會有更多的機會。
李新文是個在美國留學的大學生,能來美國留學的都是一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李新文當然也是如此,但是好景不長,家裡破產,還好自己現在已經畢業,還有點積蓄,可以勉強過日子。
但是顯然紐約居不易,他一個華裔除非是在華人街,否則還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李新文是杜克大學的畢業生,學習的是化學,之所以學習這個專業,更多的是因為他有著一個實業救國的情懷,化學工業作為現代工業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自己能進行實踐,將會造福更多的同胞。
不過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卻是相當的骨感,李新文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他回不去了。
回國需要經曆重重險阻,路上的各種危險隻能讓他停下腳步。
本來是想在美國找個工作,但是奈何工作不易,去找華人的老板,可是現在的華人企業家大多從事的還是低端的重勞力行業,鮮有需要這樣一位高材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