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對梁慧文的用藥速度很是不滿,直接就是一頓臭罵。
在開戰前進行培訓的時候,教官就對下麵的這些衛生員進行過培訓,告訴她們在戰場上會如何分配藥物。
按照規劃,消炎藥作為存量最少,最為珍貴的物資,當然不能讓下麵人去隨意使用。
陳知文當時規定,一次戰鬥發放一百個單位的消炎藥,也就是說一個連隊上場後不管死傷多少,就隻有一百個單位的藥。
而且藥物供應持續到下一次戰鬥。
如果處於非戰鬥狀態,就不補充藥物,如果是在轉移狀態下,會一個星期補充一次。
陳知文還考慮到一點,隨著戰鬥的繼續,連隊的人數會出現下降,到時候還會根據連隊的人數變化對藥物進行縮減,確保不會出現藥物過剩的情況。
一個連隊的編製是一百六十多人,現在梁慧文所處的連隊人數更多,因為還有一些非戰鬥人員,比如梁慧文帶領的擔架隊,就不在連隊編製中。
要說這些藥,平均兩個人才能分到一個單位的劑量,這東西是否夠用,當然是不夠用的,因為在戰場上隨便一個重傷員就要用好幾個單位。
況且因為戰地醫院的稀缺,所以除非是重傷瀕死的傷員,其餘能活動的傷員就隻能跟著部隊,等到撤離之後才能前往後方的傷兵營,所以梁慧文這樣的衛生員不光是要提供急救,還要保證後續幾天的康複。
在東南亞這樣的環境下,在傷口處理上的任何一點疏忽都會造成情況的加重。
傷員需要每天換藥,這樣一來無疑就增加了藥物的消耗。
這些都需要梁慧文去把控。
這些都是培訓中明確過的,現在梁慧文來要藥,說明她當時顯然沒有聽進去。
難怪領導現在是如此的生氣。
他告訴梁慧文,自己不會給她任何一點的藥,想要用藥,就等自己的下一次分配。
梁慧文當然是非常的憤怒,她知道團部這裡有藥,而且數量還不少,因為當時自己就是負責搬運的,她知道團部的庫存情況。
“咱們團部裡儲備了這麼多的藥,難道就這樣光擺著不用嗎?”
梁慧文很是生氣,大聲質問。
領導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她,告訴了她部分真相。
“你知道我們要在前線呆多長時間嗎?提前告訴你一個消息,英軍方麵要求我們至少在這裡駐守一個星期,給他們留出反應時間,而且之後我們還要在日軍的前麵進行撤離,你說我們團有多少藥能夠用的呢?”
作為一個團中醫療後勤方麵的負責人,他當然能掌握很多的信息,所以才會如此的惆悵。
按照前線的彙報,僅僅堅守這一天,前線就已損失兩成兵力,按照這樣的趨勢下去,或許是支撐不了幾天的。
梁慧文得到這個消息後,這才明白原來情況遠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
喜歡抗日:民國大醫生請大家收藏:()抗日:民國大醫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