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乜好餸,沒什麼好菜,沈同誌,香香,你們千萬彆客氣,一定要吃飽。”
張大姐不停地給沈茉和包香香夾菜,尤其是把那肥美的雞腿夾到了沈茉碗裡。
“夠啦夠啦,張大姐,太多啦,您自己也吃!”沈茉看著碗裡堆成小山的菜,心裡暖烘烘的,又有些過意不去。
她學著當地人的樣子,先舀了一碗湯,吹了吹喝下一口,頓時覺得渾身舒坦,鮮甜的滋味讓她忍不住讚歎:“張大姐,這湯真好喝。”
張大姐高興得合不攏嘴:“好飲就飲多碗。”
飯桌上,張大姐和老李用蹩腳的普通話夾雜著粵語,不停地說著感激的話,又詢問沈茉在學校學醫的情況,言語間充滿了對知識和文化人的敬佩。
他們的小兒子也眨著眼睛,崇拜地看著沈茉。
“沈阿姨,你好厲害啊,我以後也要向你一樣成為一名醫生,治病救人。”
“好好學習才可以。”
“嗯,我聽阿姨的。”
沈茉又細細品嘗了一口碗中的蓮藕花生豬骨湯,那濃鬱的鮮香和醇厚的口感讓她驚豔。
這湯的味道層次豐富,既有人間煙火的溫暖踏實,又有食材本身經過時間熬煉後釋放出的極致鮮美,與北方燉湯的風味截然不同,是一種更為細膩和講究的鮮美。
她放下湯勺,眼睛亮晶晶地看向張大姐,語氣裡帶著真誠的讚歎和請教:
“張大姐,這湯真是太好喝了。火候足,味道鮮,我們北方很少能喝到這麼講究的湯,我能問問,這湯具體是怎麼煲的嗎?放了些啥?
不瞞您說,我跟青陽在北方也開了個小飯店,要是能學到您這手藝,回去也試著給店裡添個湯品,肯定受歡迎!”
張大姐一聽沈茉這麼誇她的湯,還要學去做生意,頓時覺得臉上有光,格外高興,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哎呦,沈同誌你喜歡就好!我們廣東人嘛,最緊要就係識飲識食,一碗靚湯落肚,咩辛苦都值回啦!這個湯很簡單的,沒什麼花哨。”
她興致勃勃地開始傳授心得:“首先呢,豬骨要焯過水,去掉血沫這樣湯色才會清亮不會濁,蓮藕呢,要挑粉藕,煲出來先會糯,花生嘛,提前浸一浸更容易煲爛。”
“最緊要係呢幾樣野。”張大姐壓低了些聲音,像是分享什麼秘訣一樣。
“放一顆蜜棗,這樣湯會有點自然的甜味,不用放糖都可以,還要放一小塊陳皮,不要多,一小塊就行,去腥增香,喝下去喉嚨很舒服的,當然啦,幾片薑是少不了的。”
“用慢火,耐心地煲它兩個小時以上,讓精華全都出來,鹽一定要最後才放,不然肉就不爛了。”
張大姐說得詳細,沈茉聽得認真,在心裡默默記下要點:豬骨焯水、粉藕、花生泡發、蜜棗、陳皮、老薑、慢火慢燉、後放鹽。
“原來要放蜜棗和陳皮,怪不得味道這麼特彆,回甘又清香。”
沈茉恍然大悟,這些確實是她這個北方人之前想不到的搭配,“謝謝您張大姐,您這可真是把看家本領都教給我了、”
“什麼看家本領啊,街坊鄰居都是這麼煲的。”
張大姐爽朗地笑著:“你肯學,我不知道多開心,等你回到北方,煲給陸廠長喝,他肯定誇好,要是能給你們飯店添個菜,那就更好了,到時候記得同我講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