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街道上飄揚的五星紅旗與隨處可見的“歡度國慶”標語,將節日的氛圍渲染得愈發濃烈。
對於李星文而言,這個假期沒有尋常的出遊計劃,卻比任何一次旅行都更顯厚重。
除了10月7日那天與宿舍兄弟們湊在一起,用啤酒和燒烤暢聊電影的事情。其餘的日子,他拜訪了爺爺、外公和孤兒院吳媽媽。
10月1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李星文便跟著爺爺出了門。作為退休多年的老乾部,李耀先每年國慶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受邀前往專屬觀禮區觀看閱兵儀式。
汽車平穩地行駛在通往長安街的路上,李星文看著窗外逐漸密集的人群,耳邊偶爾傳來孩童興奮的呼喊,心中的期待也一點點升溫。
抵達觀禮區時,陽光正好越過城樓的飛簷,灑在紅色的地毯上,不遠處的士兵身姿挺拔如鬆,每一個細節都透著莊嚴與肅穆。
“先到位置上坐下,一會兒可有的看了。”李耀先拍了拍孫子的肩膀,語氣裡帶著幾分自豪。
李星文點點頭,剛坐穩,便聽見遠處傳來整齊的腳步聲——閱兵儀式正式開始了。當徒步方隊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過觀禮區時,那統一的節奏、挺拔的身姿,仿佛一道移動的長城,讓李星文的心跳不自覺地加快。
他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目光追隨著方隊的方向,連呼吸都變得輕緩起來。緊接著,裝備方隊緩緩駛來,坦克的履帶碾過地麵,發出沉穩的轟鳴,導彈車、裝甲車依次亮相,金屬的光澤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李星文忍不住湊近爺爺,壓低聲音說:“爺爺,這些裝備也太酷了吧!”
李耀先沒有立刻回答,隻是眼睛緊緊盯著那些裝備,眼眶微微泛紅。直到空中梯隊呼嘯而過,戰機留下的彩色煙霧在藍天中勾勒出美麗的弧線,他才緩緩開口,聲音裡帶著一絲顫抖。
“星文,你知道嗎?爺爺年輕的時候,咱們國家哪有這麼好的裝備啊。那時候搞建設,連一輛像樣的卡車都得從國外進口,更彆說這些先進武器了。”
他的手指輕輕敲打著欄杆,思緒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我剛到地方工作,去偏遠縣城調研,坐的是敞篷卡車,一路顛簸下來,骨頭都快散架了。那時候老百姓的日子也苦,頓頓都是粗糧,能吃上白麵饅頭就算是過年了。”
李星文靜靜地聽著,沒有插話。他從小就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但從未像此刻這樣,在閱兵儀式的背景下,對“艱辛”二字有如此深刻的體會。
他看著爺爺眼中閃爍的光芒,那光芒裡有對過往的追憶,更有對如今祖國強大的自豪。
“後來啊,咱們一步步趕上來了。”李耀先的聲音漸漸洪亮起來,“修公路、建工廠、搞科技,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乾,才有了今天的樣子。你看現在,高樓大廈遍地起,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誰還敢小瞧咱們中國?”
上午的閱兵儀式結束時,太陽已經升到了半空。李星文跟著爺爺,輾轉來到一處老式家屬院。這裡住著幾位爺爺的老同事,都是當年一起在地方搞建設的“老戰友”。
推開院門,一陣熟悉的茶香撲麵而來,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圍坐在院子裡的石桌旁聊天。“老李,你可算來了!”一位戴著老花鏡的老人笑著起身,握住李耀先的手,“這位就是你的孫子吧?找到就好。”
李星文連忙問好,坐在爺爺身邊,聽老人們回憶往昔。
“還記得咱們當年修水庫嗎?”一位老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那時候沒有大型機械,全靠人工挖,天不亮就上工,天黑了才收工,好多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也沒人喊累。”
另一位老人接過話茬:“可不是嘛!為了趕工期,咱們在工地上搭了帳篷,冬天冷得睡不著,就幾個人擠在一起取暖。但一想到水庫建成後,能灌溉上萬畝農田,讓老百姓有飯吃,就覺得渾身是勁。”
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話語裡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滿是對祖國的赤誠。
李星文聽著,忽然明白,爺爺常說的“貢獻”,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詞語,而是一代代人用雙手、用汗水,在平凡崗位上書寫的擔當。
傍晚時分,李星文跟著爺爺回到了爺爺居住的機關大院。院子裡的老槐樹已經有幾十年的樹齡,枝葉繁茂,樹下擺著幾張石凳。
走進家門,奶奶趙春蘭已經把晚飯準備好了,紅燒肉的香氣從廚房飄出來,勾得人食欲大開。
飯桌上,李耀先的話匣子又打開了,說起自己當年在縣裡當領導時,如何帶領群眾搞特色農業,如何克服資金短缺的困難建加工廠。
“那時候國家窮啊,還欠著蘇聯的外債,我們想乾點事,難著呢!”他放下筷子,語氣裡帶著幾分感慨,“有人嘲笑咱們,說中國人連茶葉蛋都吃不起,我就不服氣,跟同誌們說,咱們得爭口氣,讓他們看看中國人能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這老頭子,都過去多少年了,還跟孩子說這些。”趙春蘭端著最後一盤炒青菜走過來,笑著嗔怪道,“星文好不容易回來一趟,讓他吃點好的,彆總提以前的苦日子。”
“奶奶,我願意聽。”李星文放下碗,認真地說,“爺爺講的這些,比課本上的知識更有意思。以前我總覺得‘先輩’離我很遠,現在才知道,爺爺你們就是最了不起的先輩啊。”
李耀先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很快又皺起了眉頭,語氣變得沉重起來:“不過啊,這些年咱們一門心思搞經濟,卻忽略了文化發展。你看現在,國外的電影、音樂、動漫,在年輕人裡多受歡迎,咱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卻越來越少有人關注了。在文化傳播這方麵,咱們跟一些發達國家比,還處於弱勢啊。”
李星文讚同地點點頭。作為一名音樂專業的學生,他對這一點感觸頗深:“爺爺,您說得對。現在學校裡學傳統樂器的同學越來越少了,大家都覺得學鋼琴、小提琴更‘洋氣’。像二胡、古箏這些樂器,明明那麼好聽,卻沒多少年輕人願意傳承,真的很可惜。”
“這就是文化入侵啊。”李耀先的聲音裡帶著一絲憂慮,“和平年代沒有硝煙,但文化領域的戰爭從來沒停過。如果咱們自己的文化都丟了,就算經濟再強大,也站不穩腳跟。所以,把華夏文化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好,這是咱們這代人沒完成的事,得靠你們年輕人接著乾。”
就在這時,趙春蘭忽然想起了什麼,看著李星文說:“對了星文,前幾天看網上說,你創作的英文歌曲在國外火了?還上了國的音樂排行榜?”
喜歡悠閒生活,從作曲開始請大家收藏:()悠閒生活,從作曲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