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地下電波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53章 地下電波

第53章 地下電波(1 / 1)

卷首語

【畫麵: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櫃內,一台用美軍炮彈箱改製的信號測試儀靜靜陳列,箱蓋內側用紅漆寫著“虛擬天線測試專用”。旁邊的玻璃展櫃中,《1952年上甘嶺通信技術試驗報告》第17頁清晰記錄:“10月18日14時,首次完成地下3米虛擬天線測試,信號衰減率35,創戰場通信新紀錄。”字幕:當傳統天線在炮火中不堪一擊,誌願軍將通信的希望寄於大地。一場顛覆認知的虛擬天線測試,即將在焦土下展開,讓無形的電波穿越硝煙,在泥土中編織出永不折斷的通信網絡。】

1952年10月18日午後上甘嶺3號坑道【曆史影像:黑白膠片記錄誌願軍通信兵在坑道內調試設備,鏡頭特寫王強抱著改裝後的步談機,機身纏繞著從美軍吉普拆下的銅線,旁邊擺放著老周用鐵皮盒製作的土壤導電模型。畫外音:第15軍《通信技術攻堅日誌》1952年10月18日):“在前期土壤導電實驗基礎上,決定開展‘虛擬天線’首次實戰測試,目標:地下3米深度實現穩定信號傳輸。”】

老周的手指在自製的信號測試儀上敲擊,鐵皮外殼發出悶響。他盯著刻度盤,突然罵道:“見鬼!地表天線信號衰減87,地下2米反而提升到62。”王強蹲在旁邊,手裡攥著記錄土壤濕度的紙條:“早上測的含水量23,比昨天高5。”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希望——之前的理論推斷正在被數據驗證。

“準備下探3米。”老周揮了揮手,戰士們立即用繳獲的美軍鐵鍬挖掘。當銅質接地電極埋入凍土層,王強將步談機頻率調至最低頻段。耳機裡先是一片寂靜,接著傳來微弱的電流聲,像春蠶啃食桑葉般細碎。“有了!”王強突然喊道,“聽到指揮部的載波信號了!”

【曆史考據:現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的《1952年虛擬天線測試原始數據》編號1952101811)顯示,首次測試采用“銅電極+石墨土壤”組合,地下3米處信號強度達0.7v,較地表天線提升400。軍事科學院保存的同期美軍電子偵察記錄,首次出現“異常低頻地下信號”標注。】

泥土深處的信號博弈

【場景重現:演員演示誌願軍戰士在坑道岩壁上安裝振動傳感器,鏡頭捕捉老周用美軍望遠鏡改裝的信號放大器,以及王強趴在測向儀前記錄數據的專注神情。曆史錄音:通信兵李建國2013年回憶:“老周說我們是在給大地裝耳朵,那時候不懂什麼電磁理論,隻知道挖得越深,信號越穩。”】

老周的放大鏡掃過土壤樣本,突然發現導電率最高的區域集中在含有鐵礦砂的土層。他抓起一把混有鐵砂的泥土,對王強說:“把接地電極換成角鋼,增加金屬接觸麵積。”當新電極打入地下,信號強度瞬間提升20。但好景不長,美軍的乾擾機突然啟動,耳機裡的電流聲被刺耳的嘯叫淹沒。

“切換備用頻率!”王強迅速轉動旋鈕,卻發現地下天線的頻率調節範圍比地表天線窄得多。老周盯著示波器,突然想起在東北時見過的礦石收音機:“用礦石晶體做濾波器!”他從口袋裡摸出塊紫水晶,那是從美軍隨軍牧師的十字架上拆下的。當紫水晶接入電路,雜音奇跡般地減弱,信號重新清晰起來。

【技術細節:虛擬天線的“三要素”在首次測試中成型:1深度控製35米避開地表乾擾層);2介質優化摻入石墨、鐵砂提升導電率);3天然濾波利用礦石晶體過濾高頻乾擾)。這些技術要點被老周用刺刀刻在坑道岩壁上,成為後續施工的“黃金法則”。】

心理暗戰的地下較量

【曆史實物: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藏“1952年虛擬天線測試記錄本”,內頁用藍筆記錄著每次信號中斷時的心理活動:“第3次中斷時,手在發抖,怕辜負了前線戰友的信任。”畫麵特寫某頁邊緣的牙印,推測為測試緊張時留下。】

當信號穩定傳輸10分鐘後,王強的後背已被冷汗浸透。他想起三天前犧牲的通信員小張,當時小張正是因為地表天線被炸毀,沒能及時傳遞敵軍炮火坐標。“這次一定要成。”他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步談機上的彈痕——那是前天美軍炮擊時留下的紀念。

老周的壓力更甚,作為技術負責人,他清楚這次測試的成敗關乎整個地下通信網的未來。當電流表指針突然向下跳動,他的心臟跟著漏跳一拍,直到發現是土壤結冰導致含水量下降,才鬆了口氣。“戰場上沒有完美的環境,”他在筆記本上寫道,“我們要讓設備適應泥土,而不是讓泥土適應設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物心理考據:王強在測試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聽著耳機裡的電流聲,突然覺得大地比天空更可靠。敵人的炮彈能炸碎天空中的天線,卻炸不碎埋在地下的電波。”這種從依賴地表到信任地下的心理轉變,成為誌願軍通信兵的集體信念。】

實戰化測試的生死考驗

【場景重現:模擬炮擊場景下,戰士們在坑道內觀察信號變化,鏡頭捕捉老周用身體護住測試設備,王強在劇烈震動中堅持記錄數據。曆史實驗:軍事科學院寒區通信模擬係統顯示,虛擬天線在炮火震動下的信號穩定度比地表天線高67。】

下午3時,美軍發起例行炮擊。坑道頂部的碎石簌簌掉落,王強用身體擋住測試儀,任由泥土灌進領口。老周盯著信號波形,發現震動導致土壤結構變化,信號強度波動達15。“加彈簧減震!”他急中生智,拆下美軍降落傘的鋼圈,製作成電極減震裝置。再次測試時,信號波動幅度降至5。

最危險的時刻出現在傍晚,一架美軍偵察機低空掠過,試圖用紅外探測儀尋找熱源。老周立即命令切斷所有地表電源,隻用坑道內的煤油燈照明。“我們的天線在地下,他們的眼睛在天上。”他對戰士們說,“隻要藏好接地電極,就能讓敵人變成瞎子。”

【曆史閉環:第15軍《上甘嶺戰役通信戰報》記載,首次虛擬天線測試成功後,15軍在3天內構建起覆蓋597.9高地的地下通信網,保障了上甘嶺戰役關鍵階段的情報暢通。戰後解密的美軍《朝鮮戰場電子戰評估報告》承認:“共軍的地下通信技術完全超出我們的情報預判,其信號隱蔽性達到了當時的技術極限。”】

片尾:焦土下的電波傳奇

【畫麵:2023年,科研人員在上甘嶺遺址進行電磁探測,儀器顯示地下3米處存在規則的導電網絡遺跡。鏡頭切換至博物館內,老周當年刻在岩壁上的“虛擬天線三要素”與現代地下通信技術示意圖交相輝映。字幕:七十多年前,誌願軍在泥土中播下通信的種子,讓無形的電波在地下生根發芽。那些埋在焦土下的虛擬天線,不僅是戰爭中的應急方案,更是人類通信史上的勇敢嘗試,永遠訴說著:當智慧與大地相連,再殘酷的戰場也能綻放出科技的光芒。】

【注:本集所有情節均參考《誌願軍第15軍上甘嶺戰役通信技術攻堅記錄》《抗美援朝寒區通信技術檔案彙編》,涉及的測試數據、技術改良等經國防大學軍事曆史研究中心考證。現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的《1952年10月虛擬天線首次測試原始記錄》編號1952101812),完整保留了該技術從理論到實戰的關鍵突破。】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剛飛升就重生? 四合院:從列車員開始進部 我當行長後,前妻全家跪求原諒 僵屍戀愛守則 從被嬌妻逼迫傳宗接代開始漁獵滿山 七零鹹魚繼母的養娃日常 生存遊戲:我的san值爆表了! 九幽攜鳳遙登天 假麵騎士:我,景和,打穿極狐 重活一次我要選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