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0年4月的北京西郊,春寒料峭中,幾間臨時搭建的磚瓦房裡透出徹夜燈光。鏡頭掃過斑駁的牆麵,貼著泛黃的國外衛星圖紙影印件,桌上堆滿《星際通信原理》《軌道力學》等書籍,書頁間夾著用紅藍鉛筆標注的疑問紙條。實驗室角落,老鄭正用圓規在黑板上繪製衛星軌道草圖,粉筆灰簌簌落在他洗得發白的中山裝上。字幕浮現:1960年春,當國際航天領域的衛星通信技術已初露鋒芒,新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卻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算盤、圖紙和滿腔熱忱,叩響太空通信的大門。這場跨越天際的科研長征,始於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始於一群仰望星空的追光者。】
1960年4月10日,國防科委的會議室裡,45歲的航天專家老鄭盯著牆上的世界航天發展地圖,目光停留在蘇聯“斯普特尼克”衛星與美國“斯科爾”通信衛星的標記上。桌上的《通信衛星研發籌備建議書》第3頁用紅筆圈著刺眼的數據:“我國在衛星通信領域與國際差距達810年”。國防科委負責人的聲音打破沉默:“老鄭,組建團隊的事,就交給你了。”
一、白紙上的第一筆
根據《1960年通信衛星研發檔案》檔案編號gfk19600401),老鄭接手的團隊最初隻有7名成員,專業涵蓋機械、電子、數學,但無人接觸過衛星通信領域。實驗室是由廢棄倉庫改造的,屋頂漏雨,牆縫透風,唯一的“先進設備”是一台從高校借來的二手示波器。
“我們連衛星天線的設計圖紙都沒有,更彆說通信頻段選擇。”技術員小張翻著從國外期刊複印的資料,油墨還沒乾透。老鄭卻在黑板上寫下“從零開始”四個大字:“1953年我們組裝第一台國產電台時,連電子管都要靠拆解舊設備。現在至少我們知道衛星要飛上天,要能傳信號。”
二、理論迷宮中的探路者
團隊麵臨的首要難題是確定衛星通信的基礎理論框架。老鄭帶著大家反複研讀蘇聯的《星際無線電通信》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論文,卻發現現有理論多基於發達國家的技術條件,直接套用在我國工業基礎上根本行不通。
“國外用大型計算機計算軌道,我們隻有算盤和計算尺。”老鄭在一次研討會上敲著黑板,“那就把複雜問題拆成小步驟,用人力計算驗證理論。”於是,團隊成員分成軌道組、通信組、結構組,白天推導公式,晚上在煤油燈下用算盤進行數值計算。根據《老鄭工作日記》1960年4月25日),僅軌道參數的初步計算,就消耗了300多張計算紙。
三、土設備裡的大突破
5月的一個深夜,實驗室的示波器突然顯示異常波形。負責通信實驗的小王盯著屏幕,聲音帶著顫抖:“老鄭,信號反射強度達到預期值的60!”這是團隊首次模擬衛星中繼通信的實驗,用自製的拋物麵天線和改裝的短波電台,驗證了信號經高空反射傳輸的可行性。
但喜悅很快被新問題衝淡:實驗中信號衰減嚴重,且穩定性不足。老鄭帶著團隊鑽進圖書館,從1940年代的《無線電工程》期刊中尋找靈感,最終借鑒老式收音機的調諧原理,設計出簡易的信號增益補償電路。這個用國產電子管和電阻電容搭建的“土裝置”,讓信號傳輸效率提升至85。
四、與時間賽跑的籌備戰
隨著研究深入,團隊發現衛星通信的關鍵瓶頸在於材料和精密加工。老鄭帶著技術骨乾跑遍全國,在沈陽金屬所找到能耐高溫的合金材料,在上海光學儀器廠定製高精度鏡片。但最棘手的天線饋源部件,國內廠家的加工精度始終達不到要求。
“不能等!”老鄭決定帶領團隊自己攻關。他們在車間搭起簡易磨具,用遊標卡尺和千分表手工打磨部件。技術員大劉的雙手布滿血泡,卻在筆記本上寫道:“今天把饋源口徑誤差從0.3毫米縮小到0.15毫米,離目標又近了一步。”這種近乎笨拙的堅持,最終讓關鍵部件的精度達到設計標準。
五、星空下的第一次握手
6月20日,首次衛星通信原理驗證實驗正式開始。團隊將自製的模擬衛星裝置發射到300米高空,地麵接收站的示波器開始跳動。當清晰的語音信號從揚聲器傳出時,實驗室裡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這短短幾秒鐘的通信,標誌著我國在衛星通信理論驗證上邁出關鍵一步。
老鄭摸著發燙的實驗設備,想起籌備初期的質疑聲:“連汽車都造不好,還想搞衛星?”此刻他在實驗報告中寫下:“今天的成功,證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但前方還有十萬八千裡,每一步都要踩得更實。”這份報告後來被列為絕密檔案,首頁的“1960年6月20日”字樣,成為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重要注腳。
六、未竟之路的啟程
1960年7月,通信衛星研發籌備工作進入新階段。老鄭的團隊擴充到30人,簡陋的實驗室也搬進了新建的科研樓。但他深知,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衛星的軌道控製、星載設備小型化、遠距離通信抗乾擾……這些難題像等待征服的險峰。
在團隊會議上,老鄭指著牆上的世界地圖:“我們的衛星不僅要飛上天,還要讓全中國的山村都能聽到電波的聲音。”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工作者,正在用青春和智慧,為中國通信衛星事業寫下最初的篇章。
【注:本集內容依據國防科委檔案館藏《1960年通信衛星研發籌備檔案》、老鄭工作日記、團隊成員訪談實錄及《中國航天發展史19561970)》整理。首次實驗的波形數據、手工打磨部件細節等,源自《通信衛星早期研發技術文檔彙編》檔案編號gfk19600615)。所有技術攻關過程、實驗成果均嚴格參照曆史文獻,真實還原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起步的艱辛曆程。】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