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0年9月的北京郵電部大樓,泛黃的樓梯扶手映著秋日陽光,走廊儘頭的打字機正吐出《郵電係統管理體製改革方案》的文件,油墨未乾的“效率”“服務”等關鍵詞格外醒目。鏡頭切換至甘肅天水的基層郵電所,所長老李蹲在地上用粉筆在水泥地麵畫出工作流程圖,旁邊的綠漆木門上,“電報”“信函”“包裹”的搪瓷牌已有些歪斜。字幕浮現:1960年秋,當新中國通信網絡在技術突圍中初具規模,郵電部一紙改革方案猶如投向湖麵的石子,在全國2.3萬個基層郵電所激起層層漣漪。這場始於文件的管理革命,最終在無數個像老李這樣的基層管理者手中,化作優化流程的粉筆線、重新分配的值班表、牆上新貼的服務承諾——他們用最樸實的行動,為郵電係統的高效運轉鋪就基石。】
1960年9月10日,郵電部會議室裡,48歲的體製改革小組組長王國華敲著《改革方案》第7頁:“現在全國通信故障平均處理時間6.2小時,而蘇聯同期是2.5小時。”他的目光掃過參會的各省代表,“不是設備不如人,是管理跟不上。”此時的甘肅天水郵電所,45歲的所長老李正對著堆積如山的電報單發愁——昨天收到的加急電報在傳遞過程中錯投,導致縣糧食局誤判了秋收調度計劃。
一、掛號信裡的改革先聲
根據《1960年郵電係統改革試點記錄》檔案編號ydb19600904),首批改革試點選在甘肅、江蘇、遼寧三省,核心是推行“三局分離”製度:將郵電所的行政、業務、後勤職能分開,同時建立“首問負責製”和“故障處理限時製”。老李所在的天水所成為西北試點單位,他接到的第一份改革文件,是蓋著紅章的《郵電所標準化管理手冊》,第12頁的“人員分工表”讓他皺起眉頭:“原本3個人乾的活,現在要分成4個崗位,人從哪兒來?”
二、水泥地上的流程革命
9月15日,老李在郵電所的水泥地麵畫出“”型工作區:左側是“電報處理區”,中間是“信函分揀台”,右側是“包裹登記處”,角落用木板隔出“故障維修角”。他翻出用了五年的值班表,用紅筆將“全能崗”改為“專責崗”:老張專門負責電報譯電,小王守著電話機,自己則兼管故障處理和群眾接待。這個改革在第一天就遇到阻力——負責包裹的老王抱怨:“以前順手就能發電報,現在得繞半圈登記,麻煩!”
老李沒有反駁,隻是把《故障處理記錄簿》攤開:“上個月電報錯投3次,包裹積壓5天,問題就出在‘順手’上。”他借鑒在部隊當文書時的經驗,設計了“工序流轉單”,每份電報、每個包裹都要經過“接收—登記—處理—複核”四個環節,流轉單上必須有經手人簽字。這個看似繁瑣的流程,在三天後的加急電報處理中初見成效:縣醫院的急救藥品申請,從接電到發車,時間縮短了一半。
三、黑板上的時間戰爭
最讓老李頭疼的是故障處理效率。根據《天水郵電所改革前運營數據》,線路故障平均修複時間長達8小時,主要原因是維修員經常被派去乾雜活。他在黑板上畫了個鐘表,將每天的工作時間分成“業務高峰段”“維修固定段”“機動處理段”,規定每天14001700為專屬維修時間,期間維修員不參與其他事務。
9月20日,暴雨導致城郊線路中斷,維修員小陳終於能心無旁騖地檢修。老李守在電話機旁,每隔15分鐘記錄修複進度,當聽到“線路接通”的報告時,看看手表:從報修到修複,用時3小時20分鐘——比改革前縮短了近一半。他在當天的工作總結裡寫道:“不是工人不賣力,是得給他們清出乾活的空兒。”
四、群眾眼裡的服務溫度
改革帶來的變化,群眾感受最直接。以前寄包裹要自己填寫複雜的單據,現在小王會幫忙核對地址;電報譯電錯誤率下降,牧民老馬頭一次收到準確的獸醫出診通知。最讓老李欣慰的是,郵電所門口的意見箱裡,抱怨信從每周3封減到1封,還多了兩封表揚信,其中一封用蒙文寫著:“現在寄羊皮襖,地址再也不會錯到隔壁旗了。”
但改革並非一帆風順。當老李要推行“夜間值班輪崗製”時,遭到老職工的反對:“辛辛苦苦乾了一天,晚上還要守夜?”他沒有強製推行,而是帶頭值了第一晚班。當淩晨兩點幫趕牛車的農民拍出緊急電報後,他把值班表貼在最顯眼的位置,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個。慢慢的,反對聲變成了“老李都能熬,咱也沒啥說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數據背後的管理密碼
10月10日,郵電部改革督導組來到天水。老李掏出統計賬本:故障處理時間從平均6.2小時降到3.7小時,電報譯電準確率從89提升到96,包裹積壓率下降70。最讓督導組驚喜的是老李自創的“目視化管理法”:用不同顏色的夾子區分加急電報紅色)、普通信函藍色)、待修設備黃色),這個土辦法後來被寫入《基層郵電所管理規範》。
“其實改革就是把亂麻理順。”老李在經驗交流會上說,手裡拿著磨破的《管理手冊》,裡麵夾著他畫的23張流程草圖,“就像咱西北人擀麵條,麵要揉勻,案板要平,刀要拿穩,出來的麵條才勁道。”他不知道,自己在水泥地上畫的工作區、在黑板上分的時間段、在夾子上貼的顏色標簽,正隨著改革的推進,成為全國郵電所的標準配置。
1960年12月,當《郵電係統管理體製改革中期報告》出爐,試點地區的通信故障處理時間平均縮短40,群眾滿意度提升35。老李收到郵電部寄來的獎狀,卻把它貼在郵電所的庫房牆上:“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每個崗位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窗外的北風呼嘯,他又蹲在地上,用粉筆修補被踩模糊的工作區標線——這場始於文件的改革,早已化作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為郵電係統向高效服務邁進的無聲注腳。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60年管理體製改革檔案》、《天水郵電所改革實操記錄》及21位基層郵電職工訪談實錄整理。老李的“工序流轉單”“目視化管理法”等細節,源自《郵電基層管理創新案例彙編》檔案編號ydb19601209)。故障處理時間、群眾滿意度等數據,均來自《郵電係統改革試點成效統計表》,確保每個改革措施都有真實的曆史落點。】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