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中蘇通信技術合作徹底中斷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187章 中蘇通信技術合作徹底中斷

第187章 中蘇通信技術合作徹底中斷(1 / 1)

卷首語

【畫麵:1964年4月的北京某通信研究所,蘇製電子管設備靜靜陳列在實驗室角落,表麵落滿灰塵。鏡頭轉向隔壁辦公室,芯片研發團隊負責人老吳正將最後一批蘇聯技術資料鎖進保密櫃,泛黃的圖紙邊緣還留著俄語批注。窗外的梧桐樹新芽初綻,而室內的空氣卻仿佛凝固在技術合作終止的瞬間。字幕浮現:1964年春,當懸掛在通信設備上的蘇聯銘牌逐漸失去光澤,一場關乎通信行業命脈的自主突圍戰悄然打響。老吳和他的團隊在布滿算盤與烙鐵的實驗室裡,用計算尺丈量技術差距,以晶體管搭建創新階梯——那些被退回的蘇聯設備說明書,終將成為中國通信人走向自主研發的墊腳石。】

1964年4月10日,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的會議室裡,43歲的芯片研發團隊負責人老吳捏著剛收到的加急電報,指節泛白。電報內容僅有一行字:“蘇方終止所有通信技術合作項目,撤回全部專家。”他望向牆上懸掛的“中蘇通信技術合作成果展”海報,三個月前還在熱烈討論的聯合研發計劃,此刻化作諷刺的剪影。

一、技術真空下的困局

根據《1964年通信行業技術合作變動檔案》檔案編號txhz19640401),中蘇合作中斷前,我國通信設備60的核心部件依賴蘇聯進口。老吳團隊正在攻堅的“高頻通信芯片”項目,關鍵的光刻工藝和摻雜技術均由蘇方專家把控。技術員小張翻著尚未完成的實驗記錄,聲音發顫:“咱們連高精度光刻掩膜版都造不出來,拿什麼繼續研發?”

老吳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打開保密櫃,取出1958年仿製蘇聯設備時的工作筆記。泛黃的紙頁上,歪歪扭扭的公式旁畫著簡陋的替代方案:“用玻璃片手工雕刻掩膜,誤差0.1毫米”“用土法提煉矽原料純度98”。“當年我們能讓繳獲的電台重新發聲,現在也能啃下芯片這塊硬骨頭。”他的聲音不高,卻讓會議室的氣氛驟然凝重。

二、車間裡的逆向突圍

為解決光刻掩膜難題,老吳帶著團隊紮進機械廠。他們發現精密光學儀器廠生產的製版相機,經過改裝可用於光刻。但在實際操作中,玻璃掩膜版的平整度始終無法達標——任何細微的凹凸都會導致芯片線路短路。老吳想起在蘇聯進修時見過的鏡麵研磨技術,立即聯係光學鏡片廠,嘗試用研磨鏡片的工藝處理掩膜版。

技術員小李主動請纓負責研磨工序。他每天在顯微鏡下工作12小時,雙手沾滿金剛砂,指甲縫裡嵌滿玻璃碎屑。經過28天反複試驗,當第一塊表麵粗糙度達到0.05微米的掩膜版製作成功時,小李的手掌已布滿血泡。“這比繡花還難十倍。”他笑著舉起布滿裂口的手,眼中卻閃著興奮的光。

三、算盤上的算法革命

芯片核心的電路設計更具挑戰。蘇聯專家帶走了所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資料,老吳團隊隻能依靠算盤和計算尺完成百萬次運算。他們將芯片電路拆解成136個基本單元,每個單元分配給不同小組計算。研究所的機房裡,算盤聲從早到晚不停歇,老吳戴著老花鏡穿梭其中,隨時核對關鍵節點的數據。

在計算晶體管閾值電壓時,團隊遭遇理論瓶頸。老唐送來的抗震設計數據給了老吳啟發:“結構力學的應力分布模型,或許能遷移到電路電場分析。”他帶領團隊重新推導公式,在第47次嘗試中,終於找到符合設計要求的電壓參數組合。當計算結果在坐標紙上連成完整曲線時,老吳發現自己的襯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四、熔爐旁的材料攻堅

芯片製造的另一關鍵是矽原料純度。當時國內能買到的工業矽,雜質含量高達0.1,而芯片級矽片要求純度99.9999。老吳帶著團隊參考古代煉丹術文獻,設計出“多級蒸餾+區熔提純”工藝。在簡陋的車間裡,他們用石英坩堝搭建蒸餾裝置,用自製的高頻感應爐進行區熔。

每次提純實驗都充滿風險。一次蒸餾過程中,石英坩堝突然爆裂,滾燙的矽液濺到老吳手背,留下永久的疤痕。但他隻是簡單包紮後繼續實驗:“蘇聯人能做到的,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經過13次連續72小時的不間斷提純,當第一塊純度達標的矽錠從熔爐中取出時,整個車間響起壓抑已久的歡呼聲。

五、顯微鏡下的勝利時刻

1964年12月,首枚自主研發的高頻通信芯片進入流片階段。老吳守在光刻機前,看著掩膜版緩緩下降,心提到了嗓子眼。當光刻完成的矽片被放入顯微鏡,清晰的電路圖案讓在場所有人屏住呼吸——線寬精度達到3微米,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成功了!”技術員小張激動地抱住老吳,淚水滴在實驗服上。但老吳很快恢複冷靜:“彆急,還有封裝和測試。”接下來的兩周,團隊對芯片進行了127項性能測試。當最後一項“高頻信號放大率”指標超過設計標準15時,老吳終於露出笑容,他掏出貼身收藏的蘇聯技術資料,在封麵上鄭重寫下:“我們自己的芯片,誕生了。”

六、保密櫃裡的曆史見證

1965年1月,《國產高頻通信芯片研發驗收報告》檔案編號txhz19650108)顯示,該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期水平,部分參數優於蘇聯同類產品。老吳團隊的研發日誌被整理成《通信芯片自主研發指南》,其中“手工光刻工藝”“多級提純法”等創新技術,為後續芯片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老吳的辦公室裡,曾經鎖著蘇聯資料的保密櫃如今存放著國產芯片樣品。每當年輕工程師前來請教,他就會指著樣品說:“技術封鎖是壓力,更是動力。記住,真正的核心技術,永遠買不來、求不來。”窗外的梧桐樹已枝繁葉茂,而中國通信行業,正沿著自主創新的道路,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通信研究院檔案館藏《19641965年通信芯片研發檔案》、老吳吳誌遠,原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芯片研發組組長)工作日記及27位參與研發人員訪談實錄整理。手工光刻工藝、多級提純法等細節,源自《中國通信芯片技術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txhz19650312)。性能測試數據、驗收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技術文檔,確保每個研發環節與技術突破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瞎混在民國 在荒野求生 記憶狙擊 異能世界:我開局召喚愛莉希雅 禦獸:弟弟害死我後,他也重生了 從一戰開始準備抗戰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今夜不眠 再回2012,商界大佬都說我是個莽夫 末日降臨:我有一座積木安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