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6年1月的天津港碼頭,起重機吊起印有“中國製造”字樣的通信設備集裝箱,工人們在寒風中仔細檢查箱體綁帶。鏡頭切換至船艙內,援外技術專家老陳正反複核對設備清單,他隨身攜帶的帆布包內,裝著《高原通信施工手冊》和磨損的《全國通信網升級技術彙編》。遠處的海麵波濤起伏,船帆即將駛向陌生的國度。字幕浮現:1966年初,當新中國通信技術在自力更生中漸成體係,一批技術人員帶著設備與經驗,踏上跨越山海的征程。老陳和他的團隊在陌生的語言、迥異的環境中,用測繪儀丈量異國土地,以螺絲刀傳遞技術火種,讓“中國通信方案”在他鄉的土地上生根——這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不同文明間關於信息傳遞的智慧對話。】
1966年1月5日,北京郵電部的會議室裡,46歲的援外技術專家老陳展開受援國的地形圖,剛果布)的熱帶雨林、坦桑尼亞的高原地貌在地圖上交錯。桌上的《通信技術援外任務書》寫著:“6個月內協助受援國搭建基礎通信網絡,培養本土技術人員。”他抬起頭,看著團隊裡年輕的技術員:“那裡沒有現成的基站鐵塔,沒有成熟的電力係統,咱們得把國內‘白手起家’的本事都用上。”
一、遠洋貨輪上的籌備戰
根據《1966年通信技術援外檔案》檔案編號yd19660102),首批援外設備的籌備充滿挑戰。受援國電力標準與國內不同,老陳團隊將23台“前進一號”電台的電源模塊全部改裝為寬電壓適配型。在天津港裝箱時,技術員小張發現木質包裝箱在海運中可能受潮,立即聯係當地工廠,改用內襯防潮油紙的鐵皮箱——這個細節後來被寫入《援外設備運輸規範》。
航行途中,老陳組織團隊開展“技術複訓”。船艙的過道裡,他們用粉筆在地板上畫出通信網絡拓撲圖,模擬熱帶雨林中的線路鋪設難題。當老陳提問“如何在沼澤地帶立杆”時,曾參與西南通信建設的小李回答:“參考川藏線的經驗,用水泥預製樁加鋼索固定。”這個回答讓老陳欣慰地點頭,卻也在他心裡埋下擔憂:異國的環境真能照搬國內方案嗎?
二、熱帶雨林裡的拓荒路
1月20日,團隊抵達剛果布)。濕熱的空氣瞬間讓老陳的眼鏡蒙上霧氣,當他看到當地居民用擊鼓傳遞消息時,意識到任務的艱巨性。在首都布拉柴維爾郊外選址基站時,勘測隊遭遇沼澤,越野車深陷泥潭。老陳脫下膠鞋,赤腳走進及膝的淤泥:“先探路,設備必須運進去。”
搭建第一座基站時,當地人圍觀的目光中帶著好奇與懷疑。老陳手把手教當地工人組裝鐵塔,當他發現工人因語言障礙無法理解“水平校準”指令時,立即用樹枝在泥地上畫出示意圖,又找來兩塊木板演示傾斜角度的危害。夜幕降臨時,鐵塔終於矗立起來,老陳抹了把臉上的汗水,在工作日誌中寫道:“語言不通不是障礙,技術本身就是通用語言。”
三、技術傳授中的文化碰撞
培訓當地技術人員的過程充滿挑戰。老陳準備的教材中,“晶體管工作原理”的電路圖讓學員們困惑不已。他想起在國內普及密碼學時的經驗,改用“水流與閥門”比喻電流控製,又將複雜的公式編成便於記憶的口訣。當學員馬賽爾第一次獨立完成電台調試時,興奮地用林格拉語喊道:“我讓機器說話了!”
但也有摩擦發生。一次設備維護培訓中,當地工人圖卡未按規程操作,導致電路短路。老陳嚴肅批評,圖卡卻認為“差不多就行”。老陳沒有說教,而是帶他去看因故障中斷的醫院通信線路——急救電話無法接通,病床上的孕婦正在痛苦呻吟。圖卡沉默許久,第二天主動要求重學操作規範。
四、極端環境下的技術攻堅
在坦桑尼亞高原,團隊遭遇強雷暴天氣,已架設的通信線路多次遭雷擊。老陳帶領團隊重新設計防雷係統,將國內西南通信建設中“多極接地+浪湧保護”的方案改良應用。為獲取準確的土壤電阻率數據,他們背著沉重的勘測儀,在海拔3000米的山地徒步15公裡。當新係統經受住持續三小時的雷暴考驗,當地電信局長豎起大拇指:“中國技術,像乞力馬紮羅山一樣可靠!”
物資短缺也是難題。某次施工中,固定天線的螺栓耗儘,老陳發現當地鐵匠鋪能打造相似零件。他帶著圖紙和樣品登門,與鐵匠反複溝通尺寸精度,最終打造出符合標準的替代品。這個“土洋結合”的案例,後來成為援外技術培訓的經典教案。
五、跨越國界的技術傳承
6月,剛果布)首條覆蓋3個城市的通信乾線竣工。老陳在開通儀式上,將操作手冊鄭重交給當地技術員安娜。當安娜用流利的漢語說出“感謝”時,老陳眼眶濕潤——這個曾因電路知識太難而偷偷抹淚的女孩,如今已能獨立處理複雜故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坦桑尼亞的告彆儀式上,學員們自發唱起傳統民謠,有人將刻著“友誼長存”的木雕送給老陳。老陳在歸國的輪船上,望著逐漸遠去的海岸線,翻開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日誌,上麵新增了許多用拚音標注的當地詞彙:“jabo你好)”“asante謝謝)”,還有一行小字:“技術援助不是終點,而是共同進步的起點。”
六、海外實踐的經驗反哺
1966年7月的《通信技術援外總結報告》檔案編號yd19660718)顯示,首批援外項目完成通信線路架設860公裡,培訓當地技術人員217名,改進設備適應性技術13項。老陳團隊總結的《熱帶地區通信工程施工指南》《跨文化技術培訓手冊》被納入郵電部標準教材,其中“因地製宜材料替代法”“口語化教學模式”等創新,反過來推動了國內通信建設的方法論革新。
在郵電部的慶功會上,老陳展示了一張特殊的合影——他與受援國技術員們站在通信基站下,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我們帶去的不僅是設備,”老陳指著照片說,“更是用技術搭建起的信任橋梁。”而在世界地圖上,那些新出現的通信線路標識,正如同紐帶,連接著不同國度對信息時代的共同向往。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66年通信技術援外檔案》、老陳陳永強,原郵電部援外技術專家組組長)工作日記及78位參與援外項目人員訪談實錄整理。設備改造細節、技術傳授方法等,源自《中國通信技術援外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yd19660811)。施工數據、培訓成果等,均參考原始工程文件,確保每個援外環節與技術交流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