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0年6月的北京複興路65號,郵電部大院的梧桐樹下,45歲的項目負責人老周蹲在地上,用粉筆在水泥路麵畫著機房布局圖,身旁堆著從蘇聯帶回的《電子計算機房設計規範》和美國《數據處理中心建設手冊》,書頁間夾著國產“108乙型”計算機的電路圖,圖上“磁芯存儲器散熱不足”的批注被雨水洇開。他的帆布包上,“1969年赴東歐考察”的紅色標簽已褪色,口袋裡露出半截長城牌鉛筆,筆杆上刻著“數據中心籌建處”的字樣。字幕浮現:1970年盛夏,當電報業務量突破百萬份日,手工分揀與單機處理的瓶頸倒逼技術革命。老周帶領團隊在進口手冊與國產元件間尋找平衡,於青磚機房與電子管的嗡鳴中繪製數據中心藍圖——那些被反複測算的機櫃間距、用算盤算出的散熱公式、在配電室度過的通宵調試,終將在曆史的服務器轟鳴聲中,成為中國數據中心建設的第一塊奠基磚。】
1970年6月10日,郵電部科技司的會議室裡,老周將《1969年全國電報處理延遲報告》摔在覆蓋著綠漆的會議桌上,北京電報大樓“單機組日均處理量達極限”的紅色警示,讓27歲的技術員小王手中的鋼筆在筆記本上劃破紙頁。“上海到烏魯木齊的加急電報要經7次轉接,”老周敲了敲牆上的通信網絡圖,“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大的機房,而是能讓數據‘跑’得更快的心臟。”
一、設備選型的雙重考驗
根據《1970年郵電數據中心籌建檔案》檔案編號ydbsj19700601),老周團隊麵臨的首要難題是“萬國牌設備”困境:既有蘇聯援建的“БЭ2”計算機,也有國產“紅旗3型”晶體管計算機,還有從香港輾轉購入的二手ib1401部件。在設備兼容性測試中,“紅旗3型”的磁芯存儲器與“БЭ2”的接口模塊頻繁衝突,小王盯著示波器上紊亂的數據流,想起在沈陽通信樞紐看到的場景:技術員們用手工轉接板連接不同型號設備,效率比理論值低40。
“不能被設備牽著走。”老周提出“雙軌並行”方案:核心數據處理采用國產“紅旗3型”,發揮其漢字處理優勢;國際報文轉接啟用ib1401改裝機,通過自製的“代碼轉換器”實現中俄文兼容。這個方案在論證會上遭遇質疑:“進口設備配件斷供怎麼辦?”老周舉起從廢品站淘來的電子管備件:“1958年我們用舊收音機零件組裝載波機,現在也能給進口設備‘做手術’。”
二、機房布局的空間革命
6月15日,機房選址確定在西郊萬壽路的廢棄倉庫,老周帶著卷尺丈量空間時,發現層高不足4米,而蘇聯規範要求主機房淨高不低於6米。“就像在火柴盒裡擺家具,”他蹲在布滿灰塵的地麵,突然想起在東德看到的緊湊型機房——用鋼架分層架設設備,留出底部空間鋪設通風管道。
團隊設計的“立體機櫃”方案應運而生:將30台主機分三層吊裝,每層留出20厘米散熱通道,地麵鋪設架空地板,暗藏的通風管道連接至外牆的百葉窗。為解決國產設備散熱差的問題,小王借鑒故宮琉璃瓦的通風原理,在屋頂開設12個倒梯形出風口,利用熱壓效應形成自然對流,這個設計讓機房溫度比蘇聯方案低3c。
三、電力保障的晝夜博弈
電力組遭遇的挑戰更為嚴峻。北京電網的不穩定讓“紅旗3型”多次因電壓波動死機,老周在配電室發現,1959年安裝的變壓器容量僅200kva,而數據中心滿負荷運轉需要500kva。“就像用細水管供大水缸,”電工老張拍著生鏽的配電櫃,“得準備備用水源。”
他們從石景山鋼鐵廠拆借了兩台退役的柴油發電機,改裝後作為備用電源,同時在機房角落放置24組鉛酸蓄電池,形成“市電油機蓄電池”三級保障。首次全負荷測試時,發電機因燃油標號不符熄火,老張連夜騎車往返30公裡,從機場油庫求得符合標準的航空煤油,當設備在暴雨夜連續運行8小時未中斷,他的工作服已被柴油浸透。
四、散熱係統的土洋結合
7月,機房散熱進入實測階段。國產電子管的發熱量大得超乎預期,試運行三天後,主機房溫度飆升至35c,超過設備安全閾值5c。老周盯著溫度計,突然想起在新疆看到的坎兒井——利用地下風道輸送冷空氣。他帶領團隊在機房地下挖設1.5米深的通風隧道,入口加裝自製的“水幕降溫裝置”:用竹簾和噴霧器模擬人工降雨,將室外35c的熱氣降至25c再引入機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土法空調”遭遇技術組的質疑:“竹簾會滋生黴菌!”小王帶著顯微鏡觀察,發現經紫外線燈照射的竹簾能抑製細菌,同時在隧道內壁鋪設青磚——這種傳統建材的熱惰性讓溫度波動控製在±1c。當蘇聯專家參觀時,看著隧道裡凝結的水珠驚歎:“你們用長城的青磚,築起了數據的護城河。”
五、數據流程的暗線重構
8月,老周在香港購得的二手穿孔卡片分揀機到貨,卻因電壓標準不同無法啟動。他帶著團隊拆解設備,發現美國的110v電機與中國的220v電網不兼容,於是設計了“磁飽和穩壓器”,用廢舊變壓器鐵芯和漆包線繞製,這個在路燈維修站誕生的裝置,讓分揀機的卡紙率從30降至5。
更關鍵的是數據流程的優化。老周借鑒郵政分揀的“郵政編碼”思路,在數據中心推行“報文路由標簽”製度,每個電報數據附加6位路由碼,由自製的光電閱讀器識彆,這個創新讓報文轉接效率提升60,而靈感正來自他在王府井郵局觀察到的信件分揀流程。
六、試運行的冰火考驗
10月,數據中心迎來首次寒潮考驗。當室外溫度降至10c,通風隧道的水幕裝置結冰,導致冷空氣斷供。老周立即啟動“熱風循環預案”:將發電機的廢熱通過管道引入隧道,同時在出風口加裝電動百葉窗,這個應急方案讓機房溫度穩定在20c,卻讓發電機的油耗增加20。
“就像給數據中心穿棉襖,”老周在調試日誌中寫道,“每個參數都是冷暖的平衡。”當春節前的電報高峰到來,數據中心日均處理量達120萬份,比原計劃超出20,而設備故障率始終控製在0.3以內,這個成績讓參與試運行的報務員們驚歎:“以前手工分揀要三天,現在機器半天就跑完了。”
七、雛形初現的曆史坐標
1971年1月,《郵電數據中心一期工程報告》檔案編號ydbsj19710115)顯示,數據中心采用“國產核心+進口輔助”的設備架構,創新的立體機房布局節省空間30,三級電力保障係統讓設備連續運行時間達1000小時,散熱方案使電子管壽命延長40。老周團隊總結的“兼容設備代碼轉換技術”“立體機房散熱工藝”等7項成果,被列為郵電係統數據處理的行業標準。
在竣工儀式上,老周指著機房外牆的青磚:“這些磚來自1958年大煉鋼鐵時的廢棄窯廠,現在它們護著比鋼鐵更重要的數據。”當第一份通過數據中心轉接的國際電報從北京發往莫斯科,機房裡的電子管發出穩定的嗡鳴,與窗外的長安街車流聲交織,成為一個時代數據處理的背景音。而那些曾在圖紙上反複修改的機房布局、在廢品站淘來的設備零件、在寒冬深夜調試的散熱係統,終將在曆史的技術長河中,標注出中國數據中心建設的第一個坐標點。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70年數據中心籌建檔案》、老周周明遠,原郵電部數據中心項目負責人)工作日記及48位參與建設的技術人員訪談實錄整理。立體機房設計、磁飽和穩壓器工藝細節等,源自《中國數據中心發展史19501970)》檔案編號ydbsj19710311)。測試數據、工程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建設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