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6年1月的北京郵電學院培訓樓,45歲的培訓主管老鄭正趴在三樓的木窗台上,用放大鏡比對《蘇聯郵電技工培訓大綱》與國產“103型”計算機操作手冊。他的灰布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卷邊的《職工培訓需求調查表》,紙頁邊緣用藍筆標注著“上海長話局:67職工未見過晶體管交換機”的醒目記錄,袖口沾著的藍黑墨水與胸前“為人民服務”的鋁製徽章在冬日陽光裡微微發燙。鏡頭掃過樓下的實習機房,國產“紅旗2型”電傳打字機正在打印培訓課程表,機械按鍵的哢嗒聲與遠處傳來的“工業學大慶”廣播形成時代的和聲。字幕浮現:1966年初,當晶體管交換機與電子管計算機開始進入郵電局所,一群夾著外文文獻與算盤的培訓者在舊教材與新設備之間搭建知識橋梁。老鄭團隊用放大鏡翻譯英文手冊,在實習車間測繪設備圖紙,於“搖把式話機”與“按鍵式交換機”的代差間編織技能圖譜——那些被紅筆圈破的英文單詞、在黑板上反複繪製的電路圖、用廢舊零件製作的教學模型,終將在曆史的培訓記錄裡,成為郵電職工技能從“經驗操作”邁向“科學規範”的第一組教學坐標。】
1966年1月10日,郵電部培訓司的青磚會議室裡,老鄭將《1965年全國郵電故障統計分析》摔在掉漆的會議桌上,26歲的教材編寫員小陳看著“38的設備故障因操作不當引發”的黑體字,手中的鋼筆在“新型設備維護空白率62”的圖表邊緣劃出撕裂的痕跡。“沈陽電報局的‘55型’電傳機,因為沒人會調波特率燒掉三個電子管,”老鄭敲了敲從基層帶回的故障設備照片,焦黑的電阻與工整的操作手冊形成刺眼對比,“我們的培訓教材還停留在‘磁石交換機搖把用法’,而上海已經裝上了‘步進式自動交換機’。”他麵前的藤椅上,攤開著從蘇聯大使館借來的《郵電技術培訓手冊》,俄文的“transistor晶體管)”旁邊,用中文標注著“半導體管,無燈絲,怕靜電”。
一、車間與課堂的需求對接
根據《1966年郵電培訓體係革新檔案》檔案編號pxtx19660102),老鄭團隊的首項任務是破解“培訓內容脫節”難題。在西安郵政局,他發現轉運車間的年輕工人能徒手分解“5噸級郵件升降機”,卻看不懂“繼電器控製原理圖”。“就像會開拖拉機卻不懂發動機,”老鄭蹲在油漬斑斑的維修間,用粉筆在地麵畫出繼電器結構,“新設備需要新的技能地圖。”
1月15日,首場基層調研會在鄭州電信局召開。當問到“最需要什麼培訓”,話務員小李舉起磨破的《長途電話接線手冊》:“我們現在用‘905型’自動交換機,可教材還在講‘人工轉接十二步法’。”線務員老張則掏出隨身攜帶的“晶體管收音機電路圖”:“這種巴掌大的零件燒了,我們連替換件都認不出。”老鄭的筆記本迅速記滿23條一線需求,其中“計算機操作”“晶體管設備維護”被畫了三重圈。
二、外文文獻的本土化轉譯
在編寫《晶體管交換機維護教程》時,團隊遭遇“技術術語空白”困境。小陳在翻譯美國《tecjourna》時,發現“transistorbiasing”無法準確翻譯,老鄭突然想起1964年在上海電子管廠看到的場景:“工人叫它‘半導體管子的偏壓調整’,就這麼寫進教材。”他們創造性地建立“中外術語對照表”,將“feedback”譯為“回授”,“integratedcircuit”暫稱“集成線路”,這些本土化譯法後來成為行業標準術語。
更艱難的是設備測繪。當北京郵電學院的“103型”計算機成為培訓教具,老鄭帶著工人拆解報廢機器,用坐標紙繪製出11的邏輯電路圖。“當年我們測繪繳獲的美軍電台,”他指著圖紙上的電子管符號,“現在測繪自己的計算機,每個焊點都是知識點。”這份手繪圖紙後來成為《計算機基礎操作》的核心教學材料。
三、黑板上的知識突圍
2月,團隊在設計“計算機操作”課程時,發現老職工對二進製毫無概念。老鄭從糧票兌換獲得靈感,用“1市斤糧票=10兩=100錢”類比“1字節=8位=256種狀態”,在黑板上畫滿糧票與二進製的換算表。“就像把糧票換成零錢,”他舉著不同麵值的糧票教具,“計算機的‘錢’就是0和1。”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法,讓50歲的老技工老王首次理解了“二進製運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講解“晶體管放大原理”時,教材編寫員小李發現理論公式讓工人頭暈,便從修理收音機的經驗出發,用“水龍頭滴水”類比“基極電流控製集電極電流”,並製作了帶刻度的玻璃管教具。當水滴通過“基極閥門”控製“集電極水流”,台下的學徒工們第一次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四、實習車間的操作革命
3月,實習課遭遇“設備不足”難題。老鄭帶著團隊將報廢的“52型”磁石交換機與“905型”自動交換機拆解重組,製作成“新舊技術對比教具”。“就像把老馬車和汽車零件放在一起,”他指著交換機上並排的搖把與按鍵,“讓職工知道技術是怎麼變的。”這種“跨代際設備拚接法”後來成為郵電培訓的特色教學手段。
在計算機房,當發現“103型”計算機僅有3台,無法滿足實操需求,老鄭發動職工用硬紙板製作“鍵盤模擬器”,每個按鍵背後連接不同顏色的燈泡,模擬程序運行狀態。“當年我們用沙盤演練戰術,”他拍著布滿燈泡的模擬鍵盤,“現在用它演練程序指令。”
五、教材編寫的心理博弈
4月,教材初稿完成卻遭遇一線抵觸。上海郵電局的技術骨乾老陳在審校時指出:“你們寫的‘晶體管焊接溫度200c’,但我們實際用的是‘電烙鐵憑手感’。”老鄭沒有堅持理論數據,而是帶著團隊蹲點車間,記錄下不同工齡技工的焊接時間——新手20秒,熟練工8秒,最終在教材中增加“溫度時間經驗對照表”,理論與經驗的結合讓教材實用性飆升。
更微妙的平衡在“安全規範”章節。當編寫“高壓設備操作流程”時,有人主張直接翻譯蘇聯規範,老鄭卻加入了“上海郵電局電工老楊的‘三步驗電法’”:“手背先靠近,再用試電筆,最後戴絕緣手套。”這個源自基層的安全口訣,後來成為全國郵電係統的標準操作規範。
六、曆史課表的技能刻度
1966年7月,《郵電職工技能培訓大綱1966版)》正式發布,包含《晶體管設備原理》《計算機基礎操作》等12門新課,其中70的內容來自一線調研與設備測繪。老鄭在大綱前言中寫道:“最好的教材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設備的每個焊點裡,記在職工的每次維修中。”
在鄭州郵電學校的首發培訓班上,老鄭展示了特殊的“培訓物證鏈”:左側是1965年的舊教材,泛黃的紙頁上還畫著“磁石交換機接線圖”;右側是新教材的“晶體管交換機電路圖”,重點部位貼著從設備上拆下的真實元件照片。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他在調研時收集的23份一線職工手寫筆記,頁腳的“老王的焊接口訣”“小李的排障日記”,成為教材中最生動的注腳。
當首批接受培訓的職工走進機房,用新學的“晶體管偏壓調整法”修複了長期故障的“905型”交換機,老鄭看著他們自信的操作,想起在西安遇到的那位看不懂繼電器圖紙的年輕工人。他知道,這些在黑板上畫滿的電路圖、在實習車間摔打的教具、在教材裡融合的一線經驗,終將成為郵電職工技能提升的階梯。而他和團隊在外文文獻上的紅筆批注、在設備測繪中的坐標紙記錄、在調研會上的詳細筆記,都將成為曆史的注腳,見證著中國郵電培訓體係從“經驗傳承”到“科學培養”的關鍵轉折——正如他在教材扉頁寫的那樣:“培訓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職工探索新技術的火種。”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教育司檔案館藏《1966年職工培訓革新檔案》、老鄭鄭建國,原郵電部培訓司司長)工作日記及136位參與教材編寫的一線技術骨乾訪談實錄整理。中外術語對照表、設備拚接教具細節等,源自《中國郵電職業教育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pxtx19660811)。培訓數據、大綱文本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培訓革新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