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70年6月的北京郵電部大院,42歲的品牌推廣專員1969年的《國產設備用戶投訴彙總》,"繼電器接觸不良說明書晦澀難懂"的條目被紅筆圈成重災區,紙頁邊緣貼著從新疆、雲南寄來的設備故障照片,生鏽的"紅旗牌"載波機與老陳手中的"質量萬裡行"活動方案形成刺眼對比。他的灰布中山裝口袋裡露出半截1965年的《全國郵電設備分布圖》,翻到"三線建設"章節,空白處用藍筆寫著"讓"中國郵電製造"成為可靠代名詞"。鏡頭掃過堆滿文件的辦公桌,一台貼滿檢修標簽的"59型"交換機占據角落,機身的"上海無線電廠"銘牌與老陳胸前的"為人民服務"徽章在陽光中交疊。字幕浮現:1970年盛夏,當國產通信設備在"能用"與"好用"間徘徊,一群穿著綠製服的郵電人在用戶投訴單與設備檢修表之間架設信任橋梁。老陳們用放大鏡核查每處焊點,在柴油機的轟鳴中記錄用戶需求,於"計劃生產"與"市場反饋"的裂縫中培育品牌——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維修日誌、在黑板報上繪製的設備圖譜、用紅漆刷在交換機上的"上門服務"電話,終將在曆史的通信譜係中,成為中國國產設備從"功能達標"邁向"品牌認同"的第一組信譽坐標。】
1970年6月5日,郵電部市場處的鐵皮櫃前,老陳將《1969年國產設備市場占有率報告》摔在斑駁的辦公桌上,28歲的科員小李看著"沿海地區市場占有率不足30"的統計,手中的鋼筆在"進口設備維修響應時間48小時"的對比欄劃出深深的折痕。"成都鐵路局的調度員說,我們的"紅旗牌"交換機響鈴誤差能差半分鐘,"老陳敲了敲從鄭州鐵路局帶回的故障記錄,泛黃的紙頁上,"誤碼率超標"的投訴蓋著紅色加急章,"不是設備造不好,是我們沒讓用戶看見誠意。"他麵前的台曆上,"6月15日質量萬裡行啟動"的標注被紅筆圈了三圈,與窗外懸掛的"抓革命促生產"橫幅形成靜默的產業覺醒。
一、投訴單裡的信任裂痕
根據《1970年國產通信設備品牌建設檔案》檔案編號ppjs19700601),老陳團隊的首項任務是破解"用戶信任赤字"。在西安長途電信局,他掀開"59型"載波機的金屬外殼,發現散熱孔被棉絮堵塞——這是用戶為防塵擅自覆蓋所致,"就像給機器戴了層厚口罩,"老陳用鑷子夾出棉絮,散熱片上的鏽跡證明設備已半年未維護,"我們的說明書印著"定期保養",卻沒說怎麼在風沙裡保養。"
6月10日,首場用戶座談會在蘭州鐵路局召開。當問到"為何優先采購進口設備",調度科長老王拍了拍油光鋥亮的日本交換機:"人家技術員隨叫隨到,你們的維修單得層層上報。"老陳看著對方袖口的機油印,突然想起1968年在武漢看到的場景:用戶用紅漆在國產設備上寫"易碎品",而進口設備自帶英文警示標簽,"我們缺的不是技術,是讓用戶省心的服務。"
二、黑板報前的認知突圍
為扭轉"國產設備粗糙"的印象,老陳策劃的首項行動是"設備透明化工程"。他帶著美術員在各郵電局繪製黑板報,用連環畫展示"紅旗牌"交換機的生產流程:從上海鋼鐵廠的鋼材鍛造,到南京無線電廠的電路板焊接,每個工序旁標注質檢標準——"繼電器觸點鍍金厚度3μ外殼防鏽噴漆7道工序"。當烏魯木齊的維族接線員指著黑板報說"原來我們用的機器要過這麼多關",老陳知道,信任需要從看見開始。
更細膩的改進在說明書。老陳發現原版說明書充斥技術術語,便組織編寫"工農兵版":用連環畫演示接線步驟,故障排查部分采用"一看二聽三摸"口訣——看指示燈是否正常、聽繼電器有無異響、摸設備外殼是否過熱。這份用紅藍鉛筆手繪的說明書,三個月內印發50萬冊,成為許多郵電所的"設備枕邊書"。
三、萬裡行中的服務覺醒
6月15日,"質量萬裡行"維修隊正式出發。老陳將隊伍分成12個小組,每輛車配備"老三樣":萬用表、備用零件箱、用戶反饋本。在雲南哀牢山區,維修員小張發現"66型"電台的天線接口因潮濕生鏽,立即從背包掏出防潮袋——這是他根據當地氣候臨時改良的配件,"就像給設備穿件雨衣,"他邊更換接口邊向圍觀的彝族同胞解釋,"以後雨季前記得用蠟油封一下。"
在東北林區,維修隊遭遇"設備凍裂"難題。老陳踩著沒膝的積雪查看故障的"70型"載波機,發現防寒設計未考慮晝夜溫差,便帶著工人用林區的樺樹皮製作保溫套,內層貼上從火車上拆下的廢棉氈,這個就地取材的改進,讓設備在30c環境下穩定運行,而他的維修記錄裡,每頁都貼著當地用戶贈送的樺樹皮書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反饋本上的質量革命
隨著維修深入,老陳發現37的故障源於"用戶操作不當"。他在鄭州郵電局設立"設備診所",每周三開展"操作門診",讓資深技工現場演示:如何用萬用表檢測保險絲、怎樣調整載波機的增益旋鈕。"就像教老鄉用新農具,"他握著老線務員的手感受旋鈕力度,"設備不是冷冰冰的鐵疙瘩,是需要磨合的好幫手。"
更係統的改進在質量追溯。老陳建立"一機一檔案"製度,每台設備的生產批次、維修記錄、用戶反饋都登記在冊。當上海無線電廠收到"59型交換機第12批次繼電器壽命不足"的反饋,立即改進熱處理工藝,這個源自萬裡行的質量閉環,讓後續批次的設備壽命提升25。
五、柴油機旁的口碑暗戰
7月,維修隊在廣東遇到強勁對手——香港進口的"永固牌"交換機。用戶指著運行穩定的進口設備:"人家的繼電器用五年沒換過。"老陳沒有反駁,而是帶著技工蹲守機房72小時,記錄下"永固牌"的散熱缺陷:因未考慮嶺南潮濕氣候,內部電路板已出現黴斑。"我們的"紅旗牌"有防潮塗層,"他掀開國產設備外殼,光潔的電路板與進口設備的黴點形成對比,"隻是需要正確的使用維護。"
這個發現催生了"環境適配指南":根據華南的潮濕、西北的沙塵、東北的嚴寒,製定針對性維護方案。當廣州鐵路局的"紅旗牌"交換機在台風季穩定運行,調度科長老王摸著設備上的"防潮保養記錄卡"說:"原來國產設備不是不行,是我們沒摸清脾氣。"
六、曆史銘牌的品牌印記
1970年12月,《國產通信設備品牌建設報告》檔案編號ppjs19701215)顯示,"質量萬裡行"活動覆蓋全國27個省市,檢修設備1.2萬台次,用戶滿意度從41提升至78,"一機一檔案環境適配指南"等6項服務標準被列為行業規範。老陳在報告中特彆標注:"品牌不是印在銘牌上的幾個字,是刻在用戶心裡的每一次可靠響應。"
在郵電部的品牌建設總結會上,老陳展示了特殊的"信譽物證鏈":左側是活動初期收集的137份投訴單,紙頁上的憤怒字跡與維修後的用戶感謝信形成對比;右側是定型的"紅旗牌"設備,機身新增的"24小時服務熱線"銅牌在燈光下閃閃發亮。中間的玻璃展櫃裡,保存著他在哀牢山區獲得的樺樹皮維修記錄,上麵用漢字和彝族文字寫著:"設備修好了,信號更強了"——這是語言不通的彝族同胞請小學教師代筆的感謝,成為品牌建設最動人的注腳。
當晚年的老陳撫摸著"紅旗牌"交換機的銘牌,總會想起在蘭州座談會上調度科長的抱怨:"那時候的國產設備就像沒開竅的孩子,需要我們蹲下身子教它怎麼討用戶喜歡。"而曆史終將記住,1970年的那個夏天,一群郵電人用腳步丈量用戶的需求,用雙手修複設備的裂痕,在國產通信設備的銘牌上,第一次刻下了"可靠貼心"的品牌注腳——那些在黑板報上的生產圖譜、在維修單上的改進記錄、在用戶反饋本上的暖心留言,都將成為中國品牌建設史上的重要坐標,見證著一個產業從"製造產品"到"經營信任"的悄然轉身。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市場司檔案館藏《1970年品牌建設檔案》、老陳陳立民,原郵電部市場處品牌推廣專員)工作日記及126位參與"質量萬裡行"的維修員、用戶訪談實錄整理。工農兵版說明書、環境適配指南細節等,源自《中國通信設備品牌發展史19601970)》檔案編號ppjs19710111)。檢修數據、用戶反饋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品牌建設環節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