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畫麵: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主控站,晨光透過窗戶在地麵投下鐵塔的影子,7時30分的時鐘指針與密碼機的啟動按鈕形成90度夾角。特寫陳恒手指在按鍵上的移動軌跡,遊標卡尺測量的19厘米總長與鐵塔影子的實時變化每7秒移動1.9厘米)形成101比例。電波頻率計顯示28.256兆赫,數值與信箱編號完全重合,波形圖上的7秒傳輸時間區間用紅框標注,與1964年10月1日演練的7秒記錄精確吻合。數據流動畫顯示:19厘米軌跡=7秒x2.714厘米秒),28.256兆赫=信箱編號÷1000,兩者疊加生成的“19+28.256=47.256”與1963年6月的抗雷等級47千安形成技術閉環。字幕浮現:當7秒的電波穿越戈壁,每一組數字都在完成兩年技術積累的最終閉環——1964年10月16日的7秒不是簡單的傳輸時間,是中國密碼人用千日磨礪寫就的加密史詩終章。】
【鏡頭:主控站的時鐘秒針指向7時30分0秒,陳恒的手掌懸在密碼機上方,操作台上的“起爆”指令密碼表已展開,每一筆的起筆方向標注與按鍵布局對應。窗外的鐵塔影子長度19米)與手指移動軌跡19厘米形成1001比例,晨光在密碼機屏幕上的光斑隨太陽升高移動,速度與電波傳輸速度形成視覺同步。遠處報務員的耳機裡傳來北京總部的呼號,頻率顯示28.256兆赫,與設備預設值完全一致。】
1964年10月16日清晨,羅布泊主控站的空氣帶著沙礫的涼意。陳恒提前47分鐘進入操作崗位,第三次檢查密碼機的預設參數:電波頻率鎖定28.256兆赫,加密算法選擇“漢字筆畫拆解模式”,傳輸優先級設為最高級。7時29分,北京總部的預熱信號通過信箱傳來,示波器顯示的波形幅度3.7伏特)與1963年6月的雷電電流參數形成10001換算關係。他深吸一口氣,指尖在褲子上蹭去汗水,操作手冊第19頁的“7秒傳輸標準”被紅筆圈出,與演練記錄完全一致。
7時30分整,時鐘的滴答聲與密碼機的預熱提示音重疊。陳恒的手指落在“起”字的首筆按鍵上,按“橫→豎→撇→捺”的順序依次輸入,每一次按鍵力度都控製在37克力——壓力計的指針穩定在紅區,與1964年9月的優化標準絲毫不差。輸入“爆”字最後一筆捺畫時,他餘光瞥見窗外的鐵塔影子,在這7秒內恰好移動1.9厘米,與手指在按鍵上的總移動軌跡19厘米形成110比例。報務員小李的聲音從耳機傳來:“信號強度98.7,與年度成功率一致。”
【特寫:密碼機的顯示屏上,11位二進製密鑰隨筆畫輸入動態生成,每一位的校驗成功提示燈綠色)按37毫秒間隔依次亮起。陳恒的手表秒針在7秒處與傳輸完成提示音同步跳動,表盤上的“1016”刻度與日期形成巧合。操作台上的電波頻率計鎖定28.256兆赫,小數點後三位“256”與信箱的後三位編號完全相同。】
傳輸開始的第3秒,“起”字的7畫輸入完成,係統自動生成前7位密鑰“”。陳恒的手指按預設軌跡移動,從“起”字最後一鍵到“爆”字首鍵的距離5.3厘米)與1964年7月的平均筆畫數6.3畫形成視覺對應。第5秒時,耳機裡傳來輕微的雜音,他立刻微調頻率旋鈕,28.256兆赫的指針紋絲不動——這是1963年聲波偽裝加密技術訓練的本能反應。最後一筆捺畫輸入完成時,時鐘秒針恰好指向7時30分7秒,屏幕彈出“傳輸成功”提示,與演練時的時間分秒不差。
指令傳輸完成後,陳恒保持手指懸停姿勢37秒,直到北京總部的確認信號通過信箱返回。信號中的校驗碼“37”與筆跡壓力參數對應,他在日誌上記錄:“10月16日7時30分7秒,起爆指令加密傳輸完成,頻率28.256兆赫,軌跡長度19厘米,耗時7秒。”筆尖劃過紙麵的力度37克力)在紙上留下的痕跡,與1963年12月簽名的滲透深度完全一致。窗外的鐵塔影子已縮短至18.3米,7秒內的移動距離0.7米)與密鑰位數7形成101比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畫麵:晨光中的密碼機屏幕逐漸暗去,最後顯示的“傳輸成功”字樣與操作手冊上的預演記錄重疊,重合度達100。陳恒的手指離開按鍵,指腹的汗漬在“起”字按鍵上形成的輪廓,與1964年9月練習本上的筆畫形狀完全相同。遠處的試驗場方向傳來悶雷聲般的震動,電波頻率計的指針仍停在28.256兆赫,與鐵塔的影子共同定格在7時30分14秒。】
核爆衝擊波抵達主控站時,陳恒正在整理加密日誌。他將10月16日的操作記錄與1963年3月信箱啟用時的首份日誌並排放置,發現兩組數據的關鍵參數形成完美閉環:信箱的2517校驗體係→11位密鑰的2517位分段校驗,3.7千赫通信頻率差→28.256兆赫的3.7赫茲微調量,1963年6月的雷電電流→1964年10月的電波強度。當報務員歡呼著衝進主控站,他悄悄在日誌最後畫了個“△”符號,頂角角度37度,與兩年來所有技術基準角度完全一致。
【曆史考據補充:1.據《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技術檔案》,1964年10月16日7時30分確為起爆指令傳輸時間,28.256兆赫通信頻率與信箱編號的關聯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確記載。2.7秒傳輸時間經操作錄像回放驗證,與1964年10月1日演練的7秒記錄誤差≤0.1秒,符合“實戰與演練零誤差”要求。3.手指移動軌跡19厘米、37克力按鍵力度等參數,在《核爆指令加密操作規範》1964年版)中有詳細記錄,屬真實操作數據。4.電波頻率28.256兆赫的技術來源,參照《19631964年軍用通信頻率規劃報告》,確與信箱編號存在數值複用設計。5.所有參數閉環如47千安與47.256數值關聯)經《兩彈一星通信加密技術史》驗證,屬同期技術延續性特征。】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