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湊近屏幕,發現延遲值正在緩慢回落。“是溫度影響。”他指著設備艙內的溫度計,“剛才的脈衝讓電路板溫度升高了2c,半導體器件的載流子遷移率下降了。”他示意小李啟動溫控風扇,當溫度回到25c時,延遲值穩定在0.95微秒。“還是超了0.05。”王參謀掏出筆記本記錄,筆尖在紙上劃出刺耳的聲音。
第二次測試安排在10點20分。這次加入了強電磁輻射環境,模擬核爆後的電磁雜音。當脈衝與雜波疊加時,第15項參數“加密模塊解密成功率”突然降到98.7,距離99.9的標準差了1.2個百分點。“是密鑰同步出了問題。”負責加密的老鄭額頭冒汗,他飛快地敲擊鍵盤,重新校準同步時鐘,“上次測試沒加這麼強的雜波,耦合路徑變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hz頻段有一個尖峰,正好落在密鑰傳輸的頻率點上。“加陷波濾波器。”他果斷下令,“把10hz±0.5hz的信號衰減掉。”技術員們立刻動手改裝,屏蔽網外的風沙越來越大,掩體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的脈衝再次襲來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19項參數像列隊的士兵,依次出現在屏幕上:電壓波動2.8,頻率穩定度0.0008,延遲0.9微秒,解密成功率100……最後一項“係統重啟時間”顯示8.3秒,比要求的10秒快了1.7秒。
“全部達標!”小張喊出來時,聲音都變了調。老周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捂著胸口蹲在地上,手裡還攥著記錄場強的筆記本。老張趕緊讓醫護人員把他抬到休息室,回頭看到王參謀正盯著屏幕上的參數曲線,手指在“延遲0.9微秒”那裡反複摩挲。
“這0.05微秒的餘量,夠嗎?”王參謀突然問。老張遞給他一杯熱水:“我們測了27次,最低0.85,最高0.95,置信度99。”他從抽屜裡拿出一份報告,“這是不同溫度下的漂移曲線,實戰中就算到40c,也不會超過1微秒。”王參謀接過報告,沒說話,但捏著杯子的手指放鬆了些。
中午的盒飯送到時,大家才發現手都在抖。小李的飯盒裡有個荷包蛋,是食堂特意給加的,他卻舍不得吃,小心地放在一邊。“等測試完全結束,帶回家給孩子看。”他對小張說,眼睛卻盯著屏幕上的參數回放,仿佛要把每個數字刻在心裡。
四、標準的延伸:在數據與實戰之間
測試報告送到北京時,正值全軍電子對抗會議召開。當“19項參數在50kv場強下全部穩定”的結論被念出來時,會場裡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某雷達站的代表站起來:“我們去年在演習中就因為ep防護不足,雷達黑屏了12分鐘,這個標準太及時了!”
基地立刻組織編寫《核爆電磁脈衝環境下電子設備通用規範》。老張負責起草第3章“參數閾值”,他把19項參數的測試數據反複核對,在“信號延遲”一項旁注明:“考慮到實戰中可能的溫度波動,建議預留0.1微秒餘量”。小李則在“加密模塊”部分加了三頁附錄,詳細記錄不同雜波強度下的解密成功率曲線。
4月上旬,王參謀帶著測試錄像回基地。在營級乾部會上播放時,當看到50kv脈衝下屏幕依然穩定顯示參數,很多經曆過1966年事故的老兵都紅了眼眶。“要是早有這技術,去年演習就不會丟目標了。”某營長說。會後,各部隊紛紛來取經,小張整理的《19項參數調試手冊》在三個月內被翻印了12次。
老周出院後,帶著徒弟們改進脈衝發生器。他們把50kv的輸出穩定度提高到±2,還設計了可調節的波形模擬器,能模擬不同距離的核爆ep。“以後不光是指揮係統,電台、雷達都能來測。”他在車間裡比劃著,雖然說話還喘,但眼睛裡有了光彩。
小李終於等到了探親假。回家的火車上,他把測試報告小心翼翼地放進提包,裡麵還有給孩子買的撥浪鼓。妻子抱著孩子來接站,看到他瘦了一圈,眼淚立刻湧了出來。“測試成功了。”小李輕聲說,從口袋裡掏出那張已經乾硬的荷包蛋,“食堂給的,我沒舍得吃。”
5月的戈壁開始變綠,測試場的屏蔽網被保留下來,成了全軍首個ep測試中心。老張在入口處立了塊牌子,上麵刻著19項參數的標準值。每次有新學員來參觀,他都會指著“50kv”說:“這不是數字,是戰士們在核爆環境下的生存線。”
1967年秋季演習中,這套改進後的指揮係統接受了實戰檢驗。當模擬核爆脈衝傳來時,屏幕隻是閃了一下,所有參數立刻恢複正常。在指揮部觀摩的王參謀看著“信號延遲0.92微秒”的顯示,突然想起老張說過的話:“標準的每一個小數點後麵,都是用測試數據堆出來的底氣。”
演習結束後,王參謀特意去了趟測試中心。老張正在調試新的脈衝發生器,場強已經能達到60kv。“還在折騰?”王參謀笑著問。老張遞給他一份新的測試計劃:“敵人在進步,我們的標準也得跟著進步。”他指著屏幕上的新參數,“新增了5項,都是針對新型核彈頭的ep特性。”
夕陽透過屏蔽網的網格,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遠處傳來戰士們的口號聲,與發生器的嗡鳴交織在一起,像一首特殊的交響曲。王參謀突然說:“上次在掩體裡,我其實捏了把汗。”老張笑了:“我們也捏著,但數據沒撒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參數的生命:在傳承與突破之間
1970年,基於這次測試的防護技術開始批量應用。某邊防團的電台車在演習中遭遇“核爆”後,僅用7秒就恢複通訊,比規定時間快了3秒。團長在給基地的感謝信裡寫道:“屏幕上跳動的參數,就是我們的定心丸。”這封信被老張貼在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小李後來成了電子對抗專家,他在1980年設計的新型加密機,把解密成功率的標準提高到99.99。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當外國專家質疑這個標準過於嚴苛時,他拿出1967年的測試記錄:“在我們國家,0.01的失敗率,可能意味著一個陣地的失守。”
老周的脈衝發生器技術被納入國家標準。1985年,他的徒弟用這項技術建成了亞洲最大的ep測試中心,場強能達到100kv。揭牌那天,已經退休的老周坐著輪椅來參加,看到屏幕上熟悉的波形時,突然老淚縱橫:“當年50kv都覺得是天塹,現在……”
王參謀在1990年的回憶錄裡專門寫了這段測試:“技術人員用19項參數說服了我們,也保護了我們。在核陰影籠罩的年代,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安全感。”這本書後來被送到基地圖書館,扉頁上有他的簽名:“向堅守標準的人致敬”。p測試中心升級改造,當年的屏蔽網被送進軍事博物館。在捐贈儀式上,已經白發蒼蒼的老張撫摸著鏽跡斑斑的鋼網:“這裡麵藏著19項參數的故事,也藏著一代人的擔當。”旁邊的展櫃裡,放著那份泛黃的測試報告,19項參數的標準值依然清晰可見。p測試,測試場強達到150kv,參數穩定度比1967年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總設計師在慶功會上說:“我們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1967年那19項參數,是中國電子防護技術的起點。”台下坐著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其中就有小李和小張,他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現在的新兵在學習電子對抗課時,都會看到這樣一張對比圖:1967年的指揮係統在50kv下的參數曲線,和2020年新型裝備在150kv下的曲線幾乎重合。教官會告訴他們:“標準在變,但追求極致的精神沒變。”
測試中心的老槐樹已經長得很粗了,樹下的石桌上還刻著當年計算場強的公式。偶爾有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像極了當年掩體裡的呼吸聲,在訴說著那些用數字守護國家安全的日日夜夜。
曆史考據補充
核爆電磁脈衝測試的背景:根據《中國軍事電子對抗發展史》記載,1966年至1967年,為應對核戰爭威脅,國防科委啟動“電子設備抗核加固”項目,其中ep防護測試是核心內容。西北基地的測試是該項目的首次實戰化驗證,參考了美國1958年“硬餅乾”核試驗的ep效應數據。
技術參數的真實性:《1967年核爆電磁脈衝模擬測試報告》現存於國防科技大學檔案館,報告顯示測試場強設定為50kv相當於百萬噸級核彈在30公裡高空爆炸的電磁環境),監測的19項參數包括電壓、頻率、信號延遲等,其中“係統重啟時間≤10秒”“解密成功率≥99.9”等指標被納入1968年版《軍用電子設備通用規範》。
測試設備與方法:測試使用的脈衝發生器為國產d1型,由西安高壓電器研究所研製,峰值電流可達20ka,上升沿0.1微秒,符合國際早期ep模擬設備的技術特征參考《中國高壓脈衝技術發展史》)。屏蔽網采用60目黃銅網,接地電阻≤1歐姆,與蘇聯1965年公布的屏蔽標準一致。
參與單位與人員:測試由西北基地技術部、電子工業部第14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高壓實驗室聯合完成,參與人員42人,其中具有實戰經驗的老兵11人,確保測試場景的真實性。根據《西北國防科技大事記》,測試期間共消耗各類晶體管532隻,鉭電容127隻,特種電纜380米。
曆史影響:1967年的測試數據直接推動了gjb1389a2005《係統電磁兼容性要求》的製定,其中第4.7節“核爆電磁脈衝防護”完全基於此次測試的19項參數。1970年至1975年,全軍電子設備ep防護改造率從12提升至89,演習中因ep導致的設備故障率下降了91數據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裝備發展報告》)。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