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小時的生命防線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812章 小時的生命防線

第812章 小時的生命防線(1 / 2)

卷首語

1968年7月19日淩晨2點,滇西某通信山洞的柴油發電機突然發出一陣異常的轟鳴,隨後是石塊墜落的脆響。值班技術員小李猛地從行軍床上彈起,手電筒的光束掃過洞頂,一道新裂開的縫隙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蔓延,碎土像下雨般落在“67式”指揮設備的外殼上。

“塌方了!”他的喊聲被更大的崩塌聲淹沒。老張衝進來時,正撞見一塊籃球大小的岩石砸在設備旁的鋼釺上,火花濺到布滿灰塵的操作台上。洞外的暴雨還在傾瀉,洞壁滲出的水流混著泥沙,在地麵彙成蜿蜒的小溪——這個儲存著前線通信樞紐設備的山洞,正在被大自然的力量撕裂。

王參謀帶著戰士們衝進來時,小李已經用帆布蓋住了核心設備。“必須立刻加固!”老張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他從工具箱底層翻出一本泛黃的手冊,封麵上“1962年應急加固方案”的字跡被水浸得模糊,“就用這個,當年在朝鮮戰場的坑道裡救過命。”

暴雨中,手電筒的光柱在洞內外穿梭。戰士們扛來的圓木還帶著濕泥,鋼釺碰撞岩石的叮當聲與洞頂的碎裂聲交織在一起。小李看著手冊上的手繪加固圖,突然意識到,他們即將用1962年的智慧,在37小時內與塌方賽跑,守護的不僅是設備,更是前線的通信生命線。

一、崩塌瞬間:從預警到危機爆發

1968年7月的滇西,雨季比往年來得更猛。連續15天的暴雨讓山體含水量飽和,駐守在通信山洞的戰士們每天都要檢查洞頂的裂縫——這是1962年修建時就存在的隱患,當時的施工日誌裡寫著“局部岩層不穩定,需定期觀測”。

7月18日晚,值班班長發現西側洞壁的裂縫比早上寬了2毫米,滲水量也突然增大。他立刻向王參謀報告,得到的指示是“加強巡邏,每小時記錄一次”。沒人意識到,這已經是山體滑坡的前兆——後來的地質報告顯示,當時洞頂上方30米處的土層已經開始蠕動,速度達到每小時5厘米。

老張是當天下午帶著設備檢修組進山的。“67式”指揮係統剛完成兼容性測試,需要在實戰環境下再運行72小時。當他檢查洞頂的支撐結構時,手指摸到一處鬆動的木楔,這是1962年施工時留下的應急加固件。“這玩意兒該換了。”他對小李說,卻沒料到幾個小時後,這會成為救命的關鍵。

淩晨1點50分,第一個預警信號出現:柴油發電機的電壓突然波動,不是設備故障,而是洞體輕微變形導致的電纜接觸不良。小李在排查時,發現洞壁的一處鋼筋網已經凹陷了3厘米,他剛在記錄本上寫下“緊急”兩個字,就聽到頭頂傳來令人牙酸的斷裂聲。

崩塌從西側開始,像慢鏡頭一樣展開。先是小塊岩石墜落,接著是成片的泥土傾瀉,洞頂的混凝土預製板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老張第一時間撲向控製台,按下設備斷電按鈕——短路可能引發火災,在密閉空間裡後果不堪設想。

王參謀帶著戰士們衝進洞時,能見度已經不足5米。“所有人分成兩組!”他的吼聲蓋過崩塌聲,“一組加固洞口,防止二次坍塌;二組保護設備,往東側安全區轉移!”但當二組試圖搬動“67式”主機時,發現洞體變形已經卡住了設備底座,強行拖動可能造成更大損壞。

“不能動!”老張大喊,他指著洞頂新出現的橫貫裂縫,“現在移動設備產生的震動,可能讓整個洞頂塌下來。”他從防水袋裡掏出那本1962年的手冊,雨水和泥土已經弄臟了封麵,“隻能原地加固,用當年的方案。”

小李看著手冊上的手繪插圖,心臟狂跳。圖中展示的是用圓木和鋼釺搭建三角形支撐的方法,簡陋得像農村的柴房結構。“這能頂住嗎?”他忍不住質疑,手裡的鋼釺在顫抖——剛才一塊岩石擦著他的肩膀落下,砸在設備側麵,留下一個淺淺的凹痕。

洞外的暴雨沒有減弱的跡象,山體的轟鳴聲從遠處傳來,像巨獸在低吼。王參謀看了看表,淩晨2點17分。他掏出指南針,確認東側30米處是洞體最堅固的地段,但設備無法移動的現實讓他咬了咬牙:“就按老張說的做,給我爭分奪秒!”

二、方案的回響:1962年的坑道記憶

老張蹲在泥濘中翻開手冊,第17頁的“岩石洞穴應急加固”章節被折了又折,邊角已經磨成圓弧。他的手指撫過“三角支撐法”的說明,突然想起1962年的那個冬天——在朝鮮戰場的廢棄坑道裡,就是靠著這種方法,他們保住了通信設備,撐過了三天三夜的炮火封鎖。

“當年的坑道比這還險。”他對圍過來的戰士們說,聲音不自覺地放低,“炮彈炸得洞頂直掉渣,我們就用步槍槍管當鋼釺,背包帶捆圓木,硬是撐到了增援。”手冊上的字跡突然變得清晰,那是當年的老班長用鉛筆補注的“每根圓木承重不得超過500公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李在旁邊記錄數據,聽到這話愣了一下。他一直以為1962年的方案是過時的老古董,卻沒想到老張親身實踐過。“可是現在的設備比當年的重得多。”他忍不住說,“67式主機有800公斤,三角架能撐住嗎?”他的質疑讓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幾個年輕戰士停下了手裡的活。

王參謀也猶豫了。他參加過1965年的工程培訓,學的是現代鋼筋混凝土加固法,對這種“土辦法”本能地不信任。“老張,這不是鬨著玩的。”他指著洞頂不斷掉落的碎石,“一旦支撐垮了,不僅設備沒了,我們都得埋在這兒。”

老張沒說話,從手冊裡抽出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1962年加固後的坑道,幾根歪歪扭扭的圓木支撐著裂縫,旁邊就是當時的通信電台。“這張照片裡的支撐,頂住了15發122炮彈的震動。”他的手指點著照片裡的三角結構,“三角形的穩定性,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比什麼公式都管用。”

分歧在暴雨中持續了17分鐘。當一塊直徑半米的岩石砸在離設備三米遠的地方時,王參謀終於下了決心:“按老張的方案辦,但必須每小時檢查支撐強度!”他讓小李記錄下所有數據,“如果偏差超過2厘米,立刻改用備用方案。”

備用方案是小李提出的,用帶來的輕型鋼架搭建臨時支撐。但實踐中發現,鋼架雖然堅固,卻無法像圓木那樣隨洞體微小變形而調整——有兩根鋼架在安裝時就因受力不均斷裂了。“這就是問題所在。”老張撿起斷裂的鋼架,“1962年的方案知道自己笨,所以留了容錯的餘地。”

加固工作在淩晨4點全麵展開。戰士們冒雨從附近的木工房扛來圓木,直徑都在20厘米以上,這是手冊規定的最低標準。老張親自指導搭建:“每根立柱必須埋入地下30厘米,斜撐與地麵夾角60度,這是當年用命試出來的角度。”

小李在測量時發現,斜撐與立柱的連接處,老張要求用鐵絲纏繞至少12圈,而不是更方便的螺栓。“鐵絲有彈性。”老張解釋,他演示如何在纏繞到第8圈時故意留出微小空隙,“洞體震動時,這點彈性能卸去三成的力。”這個細節在手冊裡隻寫了“牢固捆綁”,卻是老班長當年反複強調的關鍵。

天快亮時,第一組三角支撐立了起來。老張讓兩個戰士吊在斜撐上搖晃,觀察變形情況。當晃動停止,支撐的回彈量在1厘米以內,符合1962年的標準。“行了。”他抹了把臉上的泥水,“再搭三組,把設備圍起來。”那一刻,小李突然覺得這本濕透的手冊,比任何設計圖紙都有力量。

三、37小時的拉鋸:人與塌方的對峙

上午8點,暴雨轉為中雨,但洞頂的崩塌並沒有停止。第四組支撐剛搭建到一半,一塊岩石擊穿了臨時鋪在設備上方的帆布,砸在主機側麵的散熱片上,發出刺耳的金屬撞擊聲。小李的心揪緊了——那是上周剛完成兼容性測試的核心模塊,一旦損壞,前線的通信將中斷至少48小時。

“加鋪一層鋼板!”王參謀吼道。戰士們冒雨從倉庫運來兩塊厚5毫米的鋼板,用鋼索固定在支撐頂端。當又一塊岩石落下時,鋼板發出沉悶的響聲,凹陷了一個小坑,卻沒有穿透。“這是1962年方案的補充。”老張看著鋼板說,“當年我們用的是彈藥箱,原理一樣——硬抗不如巧卸。”

支撐的穩定性需要持續監控。小李發明了一個簡易裝置:在每根立柱旁立一根細鐵絲,頂端掛著小石塊,一旦立柱沉降超過2厘米,石塊就會觸碰地麵的鈴鐺。這個方法源自手冊裡的“懸錘觀測法”,隻是用鈴鐺代替了人工觀察。“1962年的戰士眼睛瞪得比鈴鐺還靈。”老張笑著說,卻在檢查時把鐵絲的長度又縮短了5毫米——他要留足安全餘量。

中午12點,最危險的情況出現:東側洞壁突然出現橫向裂縫,直接威脅到設備所在的安全區。王參謀主張立刻放棄設備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老張卻指著剛測的支撐數據:“三角架的變形量穩定在1.2厘米,還能撐!”兩人的爭執驚動了洞外的指揮部,通過雨聲嘈雜的對講機,傳來“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設備”的命令。


最新小说: 造個係統做金融 綜武:救下李莫愁後,她讓我負責 惡雌帶崽,誰家毛茸茸獸夫醋瘋了 我,解夢師,不好惹! 玫瑰戟 火紅年代:從片警到刑偵之王 軍旅:我有一支動物百萬大軍 命運世界 八零:嬌嬌一撩,冷麵大佬破戒了 九獄鎮界塔:從與魔女同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