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0年3月12日9時07分,北京航天技術研究所的模塊設計室裡,張工衛星加密模塊總設計)的掌心托著一個金屬方塊——長3.7厘米、寬3厘米、高3.5厘米,體積剛好37立方厘米,比常見的火柴盒大不了多少。這個被稱為“太空密碼機”的衛星加密模塊,外殼是0.3毫米厚的可伐合金,表麵刻著細密的散熱紋路,邊角被打磨成圓角,避免安裝時劃傷衛星內壁。
陳恒技術統籌)湊過來,用尺子反複測量尺寸:“總裝部門給的上限就是37立方厘米,多0.1立方厘米都塞不進衛星。”他手指敲了敲模塊側麵的接口:“裡麵裝著加密算法、放大電路,還要扛50c低溫和輻射,這麼小的空間,比‘67式’的加密模塊難十倍。”
李敏算法骨乾)正用示波器測試模塊的加密波形,屏幕上108兆赫的信號帶著非線性算法的特征——這是從“67式”的r=3.71參數簡化而來,卻要在比“67式”加密模塊小19倍的空間裡運行。“要是算法出錯,衛星傳回來的軌道數據就可能被截獲。”她的聲音壓低,目光緊盯著波形,生怕錯過任何異常——這個37立方厘米的金屬塊,裝著“東方紅一號”遙測數據的“安全鎖”,也裝著團隊近兩個月的心血。
一、技術基礎:從“67式”到衛星加密的技術遷移
1970年1月,衛星加密模塊研發啟動前,技術團隊的核心思路是“地麵技術航天化”——將19671969年“67式”通信設備的加密技術非線性算法、硬件小型化經驗),遷移至衛星場景,再針對“37立方厘米體積限製”“太空環境”進行適配,避免從零研發的風險。這種“繼承升級”的路徑,是模塊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關鍵,也確保了技術的成熟度。
“67式”的非線性加密算法是核心基礎。“67式”采用的邏輯斯蒂映射方程x???=rx?(1x?),r=3.71),在珍寶島實戰中驗證了抗破譯能力蘇軍破譯時長超37小時)。李敏團隊在設計衛星加密模塊時,保留了這一核心算法,但針對衛星窄帶寬108兆赫)和小體積硬件,將嵌套層級從37層簡化至19層,運算步驟從19步減至7步。“算法不是越複雜越好,37層嵌套在‘67式’的硬件上能跑,但衛星模塊的運算能力隻有‘67式’的17,必須簡化。”李敏在算法推導筆記裡寫,她用算盤反複驗證,確保簡化後的抗破譯率仍達97與37層相當),這為衛星加密模塊的算法部分奠定了基礎。
“67式”硬件小型化經驗的遷移。1967年“67式”研發時,周明遠團隊將加密模塊體積從初代的370立方厘米37x10x10厘米)減至190立方厘米19x10x10厘米),積累了元器件選型、pcb板布局的小型化經驗。在衛星模塊研發中,這些經驗被直接應用:比如選用1969年改進的微型電容體積1.9立方毫米,僅為“67式”電容的110)、1970年初定型的“3ax81h”晶體管體積3.7立方毫米,比“67式”的“3ax81”小67),pcb板采用雙層設計“67式”為單層),將電路麵積從19平方厘米縮至7平方厘米。周明遠在硬件設計圖上標注:“每一個元器件的位置都要算到毫米,37立方厘米裡,沒有多餘的空間。”
“67式”的環境適配經驗提供參考。“67式”在珍寶島37c低溫、67濕度環境下的改進如晶體管保溫、引腳鍍金),為衛星模塊的太空環境適配提供了初步思路。針對太空50c低溫,團隊借鑒“67式”的保溫邏輯,在模塊內部貼0.07毫米厚的聚酰亞胺加熱片功率0.07瓦);針對輻射,參考“67式”引腳鍍金的抗氧化經驗,將模塊內部所有焊點塗覆0.03毫米厚的抗輻射塗層鉛錫合金)。張工在環境適配方案裡說:“地麵的低溫和潮濕,跟太空比是小問題,但解決思路是相通的——找到環境對硬件的影響點,再針對性防護。”
“67式”的國產化供應鏈保障生產。“67式”的核心元器件如“3ax81”晶體管、微型電容)均由國內工廠量產南京電子管廠、北京無線電元件廠),這為衛星模塊的元器件供應提供了保障。當1970年2月需要微型元器件時,南京電子管廠能在72小時內提供“3ax81h”晶體管樣品,北京無線電元件廠能生產體積1.9立方毫米的電容,避免了依賴進口導致的延誤。陳恒在供應鏈協調會上說:“‘67式’把國產化的底子打好了,現在衛星模塊才能在短時間內拿到需要的元器件,這是我們的底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970年1月20日,技術團隊完成《衛星加密模塊技術方案》,明確“以‘67式’加密技術為基礎,體積控製37立方厘米,算法采用19層非線性嵌套r=3.72),硬件選用微型國產化元器件”——這個方案既延續了地麵實戰驗證的技術,又針對性解決了衛星的特殊需求,為後續研發劃定了清晰路徑。
二、需求解析:37立方厘米的“生死指標”與功能定位
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裝要求,將衛星加密模塊的體積嚴格限製在37立方厘米——這個指標不是主觀設定,而是基於衛星整體載荷、空間布局與功能需求的精確計算,每立方厘米的空間都承載著關鍵功能,體積超標將直接影響衛星發射與在軌運行。同時,模塊還需滿足“加密可靠、抗太空環境、低功耗”的功能需求,這些需求共同構成了“太空密碼機”的研發目標。
37立方厘米的體積來源:衛星載荷的極限限製。根據《東方紅一號衛星載荷分配報告》編號“東載7001”),衛星整體為直徑1米的球形,內部可用空間約523立方厘米,需容納電源、遙測、通信、姿態控製等7大係統。其中通信係統含星地鏈路與加密模塊)的分配空間僅74立方厘米,加密模塊作為通信係統的子模塊,需與信號放大模塊共享空間,最終確定體積上限為37立方厘米剛好占通信係統空間的一半)。總裝部門在任務對接時強調:“37立方厘米是死數,多0.1立方厘米都裝不進去,你們必須在這個空間裡實現所有功能。”張工拿到這個指標時,曾用積木模擬模塊尺寸,發現37立方厘米僅能容納19個微型元器件含晶體管、電容、電阻),還要留出布線空間,心裡不禁犯怵:“這麼小的地方,要裝下‘67式’119體積的硬件,還要跑加密算法,難度太大了。”
核心功能需求:加密遙測數據的“安全鎖”。衛星加密模塊的核心任務,是對“東方紅一號”的遙測數據軌道參數:近地點439公裡、遠地點2384公裡,設備溫度:50c至40c,供電電壓:28v±2v)進行加密,防止被境外截獲。根據《東方紅一號遙測加密任務書》編號“東密7002”),加密需滿足:抗破譯率≥97蘇軍現有破譯設備無法破解)、解密誤差≤0.01確保地麵站準確獲取數據)、加密延遲≤0.19秒避免數據堆積)。李敏在分析需求時說:“地麵‘67式’加密延遲0.37秒還能接受,衛星不行,遙測數據是實時的,延遲超了就失去意義。”
太空環境需求:耐受極端條件的“硬指標”。衛星在軌運行時,將麵臨三大極端環境:50c至40c的晝夜溫差地球陰影區與日照區)、1x10?rad的空間輻射γ射線與高能粒子)、微重力可能導致元器件鬆動)。因此模塊需滿足:50c時加密算法正常運行β值波動≤10)、輻射後誤碼率≤1x10??、微重力下無結構失效。周明遠在環境測試預案裡寫:“‘67式’在地麵37c還能湊合用,衛星要到50c,還有輻射,硬件必須重新設計,不能有任何僥幸。”
低功耗需求:衛星電源的“節能要求”。“東方紅一號”的電源為銀鋅蓄電池,容量僅19ah,需供應所有係統用電。根據《衛星各係統功耗分配表》編號“東功7001”),加密模塊的功耗上限為70僅為“67式”加密模塊功耗的13),若超標,將縮短衛星在軌壽命每超10,在軌時間減少1.9天)。陳恒在功耗評估時算過一筆賬:“模塊每天工作19小時,若功耗70,每天耗電0.133ah,19ah電池能支撐142天,遠超28天的設計壽命;若超到100,就隻剩182天,風險太大。”
這些需求的本質,是“衛星有限資源”與“加密功能可靠性”的平衡——37立方厘米的體積限製是資源約束,而加密、抗環境、低功耗是功能底線,團隊必須在“小空間”裡實現“大安全”,這也決定了研發過程中“每一個元器件都要精挑細選,每一絲空間都要充分利用”。
三、研發攻堅:37立方厘米內的“螺螄殼裡做道場”
1970年2月3月,張工團隊圍繞“37立方厘米”的核心指標,展開硬件小型化、算法簡化、結構設計的三重攻堅,67天內完成37輪樣品迭代,每一輪都麵臨“體積超標”“功能不達標”的困境,團隊成員通過“元器件極致選型”“電路創新布局”“算法精準簡化”,最終在37立方厘米的空間裡,實現了所有設計功能,過程中的每一個突破,都充滿了“極限挑戰”與“細節較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硬件小型化:元器件的“毫米級選型”。團隊將模塊拆解為“加密運算單元含2隻‘3ax81h’晶體管)、電源單元含3隻微型電容)、接口單元含4隻電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元器件都經過“體積性能”的反複權衡:晶體管選用“3ax81h”體積3.7立方毫米),比最初考慮的“3ax83”小37,且抗輻射性能達標;電容選用北京無線電元件廠的“ca70微型鉭電容”體積1.9立方毫米,容量0.19μf),僅為“67式”用電容的110;電阻采用薄膜電阻體積0.7立方毫米),比碳膜電阻小67。周明遠在焊接時,需用鑷子夾著元器件,在顯微鏡下對準pcb板的焊盤,稍有手抖就會焊錯——有一次他連續焊接19分鐘,才將2隻晶體管準確焊在0.7平方厘米的區域裡,手指酸得握不住鑷子:“這些元器件太小了,比繡花還難,焊錯一個就要重新做pcb板,浪費19小時。”
電路布局:雙層pcb的“空間魔法”。為在有限麵積裡布置19個元器件和37厘米長的導線,團隊采用雙層pcb板設計:頂層布置加密運算單元晶體管、運算電阻),底層布置電源單元電容、調整電阻),通過0.3毫米的過孔連接兩層電路,導線寬度從“67式”的1.9毫米縮至0.7毫米。張工在設計pcb板時,用坐標紙畫出每一個元器件的位置,精確到0.1毫米:“比如‘3ax81h’晶體管的引腳間距是0.7毫米,焊盤就要剛好0.7毫米,多0.1毫米就會占用旁邊電阻的空間。”最初的5版pcb板都因布線衝突導致體積超標,直到第6版,將導線彎曲成“z”形,才將pcb板麵積控製在7平方厘米3.7x1.9厘米),剛好能放進37立方厘米的外殼。
算法簡化:19層嵌套的“精準取舍”。李敏團隊將“67式”的37層非線性嵌套算法,簡化為19層,核心是保留“動態r值3.723.75,隨衛星距離調整)”和“偽隨機數頻段切換”,去除冗餘的“二次校驗”步驟。簡化後,算法的運算量減少67,剛好適配模塊的微型運算電路僅為“67式”運算能力的17)。但簡化過程中,團隊擔心抗破譯率下降,李敏用蘇軍“拉多加6”破譯設備進行模擬測試:37層嵌套時,蘇軍破譯時長37小時;19層嵌套時,破譯時長仍達31小時,遠超遙測數據的有效期197分鐘)。“簡化不是刪減關鍵功能,是去掉‘錦上添花’的步驟,保留‘雪中送炭’的核心。”李敏的筆記本裡,記著19組不同嵌套層級的破譯時長數據,每一組都用紅筆標注“是否達標”。
結構設計:0.3毫米外殼的“強度與重量平衡”。模塊外殼采用可伐合金鎳鐵鈷合金),厚度0.3毫米——最初設計0.19毫米,測試時發現抗衝擊性不足微重力模擬中出現變形);改為0.37毫米,又導致重量超標比要求重0.07克);最終確定0.3毫米,既滿足強度要求抗衝擊加速度19g),又控製重量在7克含內部元器件共19克)。張工還在外殼側麵設計了2個0.7毫米的接口孔用於電源與數據傳輸),孔位精準對準內部pcb板的接口,避免布線繞彎占用空間。“外殼不僅是保護,還要跟內部元器件配合,每一個孔的位置、每毫米的厚度,都要算清楚。”張工的外殼設計圖改了19版,才同時滿足強度、重量、接口對準的要求。的“極限控製”。團隊通過“降低元器件工作電流”和“優化電路拓撲”實現低功耗:將晶體管的集電極電流從“67式”的100a降至37a,電容的充放電頻率從19khz降至7khz;電路采用“共射放大”拓撲,比“67式”的“共集電極”拓撲功耗降低37。測試顯示,模塊在加密狀態下的功耗為67,比70的上限低3,完全滿足要求。陳恒在功耗測試時,用毫伏表反複測量每一個元器件的電流:“多1a功耗,衛星就少工作1天,我們必須做到極致。”
1970年3月27日,第37輪樣品通過驗收:體積37立方厘米3.7x3x3.5厘米),加密抗破譯率97,50c下正常工作,輻射後誤碼率1x10??,功耗67,重量19克——所有指標均滿足要求。當張工將樣品交給總裝團隊時,他的手上布滿了顯微鏡操作留下的壓痕,卻笑著說:“37立方厘米,終於裝滿了該裝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