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1年9月17日5時37分,北京某軍工測試場的循環測試區,夜色還未完全褪去,兩台密碼箱貼有“循環樣品0102”標簽)被固定在自動測試工裝上,箱體側麵的密碼旋鈕在應急燈下發著微弱的金屬光澤。老周機械負責人)穿著略顯褶皺的工裝,手裡攥著《聯合國駐留周期模擬方案》,“每日3次循環、19天完成1000次、磨損量≤0.015”的關鍵參數被紅筆圈出;小王測試員)趴在數據記錄儀前,屏幕上“循環次數:0”“故障記錄:無”的字樣清晰可見,他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前一晚剛校準完測試設備;小張電子工程師)正連接加密模塊與模擬通信終端,調試“加密通信”環節的信號強度;老宋項目協調人)站在排班表前,用粉筆修改著19天的輪班計劃,“白班8小時、夜班6小時,確保循環不中斷”的字樣被反複描粗。
“聯合國駐留至少3個月,每天用3次,就是270次,我們測1000次,得確保中間不出岔子——要是在紐約用著用著旋鈕卡了、加密斷了,麻煩就大了。”老周的聲音在寂靜的測試區格外清晰,他轉動其中一台密碼箱的旋鈕,“今天開始,咱們就跟著循環轉,卡一次、斷一次,都得記下來,不能漏。”小王按下循環啟動按鈕,模擬通信終端傳來“嘀嘀”的信號聲,一場圍繞“密碼箱長期耐用性”的馬拉鬆測試,在測試場的機械運轉聲中拉開序幕。
一、測試前籌備:場景依據、設備校準與人員排班1971年9月10日16日)
1971年9月10日起,團隊的核心任務是“讓循環測試貼合紐約實際、讓設備記錄精準、讓人員扛住19天的連續作戰”——千次循環不是簡單的重複,若場景脫離外交習慣、設備記錄偏差、人員疲勞失誤,測試數據就會失去“預判耐久性”的意義。籌備過程中,團隊經曆“場景依據梳理→設備精準校準→人員排班與預案”,每一步都透著“防循環失控”的謹慎,老宋的心理從“重量性能平衡後的踏實”轉為“長期循環出故障的焦慮”,為9月17日的測試築牢基礎。
循環場景的“實際依據梳理”。團隊從外交部獲取1971年外交人員駐聯合國的工作預案,梳理循環測試的核心依據:1使用頻率:外交人員每日需加密通信3次早8時、午12時、晚18時),對應“輸入密碼→加密通信→鎖定”的完整流程,每次間隔約46小時,與聯合國會議的作息匹配;2單次時長:輸入密碼含核對)約1.9分鐘、加密通信傳遞190字符密件)約7分鐘、鎖定密碼箱含檢查)約1.1分鐘,單次循環總時長約10分鐘1.9+7+1.1=10),1000次循環需分鐘≈6.94天,分19天執行每天約52.6次,取53次,19x53=1007次,預留7次冗餘);3故障場景:參考1970年駐外密碼箱的故障記錄,“旋鈕卡頓”“齒輪卡滯”“加密中斷”是高頻故障,需提前準備清潔工具、備用齒輪等。“循環得像在紐約用一樣,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磨損快,慢了不貼合實際。”老周在場景流程圖上標注每個步驟的時長,小王補充:“190字符的密件是參考外交部的‘日常通信量’,比如傳遞會議日程、簡單指令,剛好7分鐘能完成加密發送。”
測試設備的“精準校準”。團隊重點校準三類核心設備,確保循環數據真實:1自動循環測試台:校準“密碼輸入機械臂”的動作精度按鍵誤差≤0.01)、“加密通信模擬終端”的信號強度與紐約聯合國總部的信號強度一致,71db)、“鎖定檢測傳感器”的響應時間≤0.1秒,避免誤判鎖定狀態);2磨損測量設備:025螺旋測微儀精度0.001)用標準量塊0.01、0.1)校準,三坐標測量儀精度0.0005)校準齒輪齧合麵的測量精度,確保磨損量記錄準確;3故障記錄設備:數據記錄儀的采樣頻率調至1次秒,可捕捉“卡頓瞬間的扭矩變化”如旋鈕卡頓前扭矩從3.7n?驟升至7.1n?),避免漏記故障。“循環測試要測19天,設備要是中間不準了,前麵的數據就白記了。”小張說,他還測試了測試台的“連續運行穩定性”——連續24小時運行120次循環,設備無死機,數據記錄完整,誤差≤0.1。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員排班與“故障應急預案”。考慮到19天的連續測試,團隊製定“三班倒”排班表:1白班8001600):老周機械監控)、小王數據記錄);2中班16002200):小張加密終端監控)、老李故障處理);3夜班2200800):老鄭工具維護)、小趙數據複核),每班配備1名機動人員,應對突發故障;4故障預案:針對“旋鈕卡頓”,準備酒精棉清潔齒輪)、微型毛刷清除灰塵)、備用齒輪若磨損嚴重);針對“加密中斷”,備用通信模塊19台,與樣品匹配);針對“鎖定失效”,備用機械鎖芯19個)。“夜班最熬人,得盯著設備彆出問題,萬一卡頓沒發現,齒輪可能磨壞。”老鄭說,他還在測試區備了咖啡和壓縮餅乾,緩解夜班人員的疲勞。
二、循環場景設計:“輸入加密鎖定”的貼合式流程1971年9月16日)
9月16日,團隊完成循環場景的最終設計——核心是“讓每個步驟都複刻外交人員的實際操作”,避免“為循環而循環”的形式化流程,確保千次循環能真實反映聯合國駐留期間的使用狀態。設計過程中,團隊經曆“步驟拆解→參數確定→流程驗證”,每一步都透著“對實際使用的尊重”,老周的心理從“流程框架完成的踏實”轉為“細節偏差的擔憂”,為次日的循環執行定好“操作標準”。
“輸入密碼”步驟的“細節設計”。團隊按外交人員的輸入習慣設計:1密碼輸入:采用“6位機械密碼”與樣品一致),機械臂按鍵速度0.7秒位模擬人手指的操作速度,比快速按鍵更貼近實際,避免齒輪因快速轉動過度磨損),輸入錯誤後需等待19秒才能重新輸入模擬人糾錯的等待時間);2密碼核對:輸入完成後,測試台自動觸發“密碼驗證”,若正確則進入加密環節,錯誤則記錄“誤輸一次”千次循環中允許≤19次誤輸,模擬緊張時的操作失誤);3旋鈕反饋:記錄每次輸入後旋鈕的轉動阻力正常3.73.9n?,超過4.1n?則判定為“卡頓前兆”)。“人輸入密碼不會像機器一樣快,0.7秒位剛好,太快了齒輪咬合不充分,反而容易磨。”老周讓機械臂試輸19次,小王記錄阻力:“最高3.8n?,最低3.7n?,正常。”
“加密通信”步驟的“場景還原”。小張按實際外交通信設計:1密件內容:選用1971年外交常用的“會議日程密件”190字符,含日期、時間、參會人員),與聯合國會議的密件格式一致;2加密過程:模擬“密碼箱→外交終端→聯合國總部”的通信鏈路,加密速率192字符分鐘與樣品性能一致),通信時長7分鐘含加密1.9分鐘、發送3.7分鐘、確認1.4分鐘);3信號乾擾:在通信中期加入“紐約常見的電磁乾擾”頻率37hz,強度87db),測試加密模塊的抗乾擾能力需保持97的通信成功率)。“要是沒乾擾,就不像紐約的實際環境了——聯合國周圍的電磁信號多,模塊得扛住。”小張模擬乾擾後,加密模塊仍正常通信,成功率100,“比預期的97還好,抗乾擾沒問題。”
“鎖定密碼箱”步驟的“流程規範”。老周按外交人員的鎖定習慣設計:1機械鎖定:輸入密碼後,測試台自動觸發“機械鎖芯複位”旋鈕順時針轉19度),鎖定時間1.1分鐘含鎖芯複位0.7分鐘、檢查鎖定狀態0.4分鐘);2電子鎖定:同步觸發加密模塊的“休眠模式”功耗降至37a,與樣品待機功耗一致),切斷通信鏈路;3鎖定檢測:用傳感器檢測“鎖芯到位信號”“模塊休眠信號”,雙信號確認後,才算完成一次循環,避免“假鎖定”導致後續循環偏差。“鎖定必須‘機械+電子’雙確認,不然人走了箱子沒鎖好,就麻煩了。”老周測試19次鎖定流程,全部雙信號確認,無一次假鎖定,“流程沒問題,明天就能按這個來。”
三、千次循環執行:19天的“連續作戰與故障處理”1971年9月17日10月5日)
9月17日8時,千次循環正式啟動——老周按下自動測試台的“開始”按鈕,機械臂開始按設計流程輸入密碼,加密終端亮起“通信中”的指示燈,小王在記錄表上寫下“第1次循環啟動,時間800”。接下來的19天,團隊按排班表輪流值守,經曆“初期順暢→中期卡頓→後期穩定”,重點記錄第370次的卡頓故障及處理,人物心理從“初期輕鬆”轉為“卡頓焦慮”,再到“處理後踏實”,確保千次循環完整落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前7天的“順暢執行”。前7天共完成371次循環7x53=371),設備運行穩定:1每日循環:白班完成19次、中班17次、夜班17次,誤差≤1次,數據記錄完整每次循環的輸入時間、加密成功率、鎖定狀態、旋鈕阻力);2參數穩定:旋鈕阻力始終在3.73.9n?、加密成功率100、鎖定確認率100,無任何異常;3人員狀態:白班小王記錄數據時格外認真,每完成10次就複核一次;中班小張盯著通信終端,生怕乾擾導致中斷;夜班老鄭偶爾會起身檢查齒輪,“夜裡設備聲音小,有異常能及時聽見”。“前7天順得有點不敢信,就怕後麵出問題。”老宋在每日複盤會上說,老周則提醒:“彆掉以輕心,千次循環才剛過三分之一,齒輪剛開始磨合,後麵可能有磨損。”
第8天的“第370次卡頓故障”。9月24日第8天)14時19分,中班值守的小張突然發現“第370次循環”的密碼旋鈕轉動緩慢,數據記錄儀顯示“扭矩從3.8n?升至7.1n?”,立即喊來老李:“卡頓了!扭矩超了!”老李關掉測試台,拆開密碼箱的旋鈕外殼:1故障排查:用手電筒照射齒輪齧合麵,發現有少量金屬碎屑和灰塵循環中測試台的金屬磨損碎屑掉入),卡在第3組齒輪的齒槽間;2故障處理:用微型毛刷清除碎屑,用酒精棉擦拭齒輪表麵酒精濃度71,避免腐蝕齒輪),重新組裝後,測試旋鈕阻力恢複至3.8n?;3原因分析:測試台的“碎屑防護墊”0.37厚)移位,導致碎屑掉入,老鄭立即調整防護墊位置,並用膠帶固定。“還好是碎屑,不是齒輪磨損,不然得換齒輪,耽誤循環。”老李擦了擦汗,小張重新啟動循環,第370次順利完成,“虛驚一場,要是夜班沒發現,齒輪可能被磨壞。”
後11天的“穩定收尾”。處理完卡頓後,剩餘11天共完成636次循環11x57≈627,加上前7天的371,共998,最後補2次,總1000次),設備狀態更穩定:1參數變化:旋鈕阻力緩慢升至3.9n?齒輪輕微磨合)、加密成功率仍100、鎖定確認率100,無二次卡頓;2人員堅持:夜班小趙後期有些疲勞,但仍按每小時複核一次數據,“多盯一眼,就少一分風險”;老周每天早上都會檢查齒輪的碎屑情況,確保防護墊在位;3循環完成:10月5日8時,第1000次循環的鎖定確認信號亮起,小王在記錄表上寫下“第1000次循環完成,無重大故障,僅第370次卡頓已處理)”,團隊自發鼓掌——19天的連續作戰終於結束。“1000次,比預想的順利,就是夜班熬人,但值了。”老鄭說,老宋則拿著完整的循環記錄,“這數據夠紮實,能證明設備能扛住紐約的使用。”
四、磨損評估:齒輪壽命與部件耐久性驗證1971年10月6日8日)
10月6日起,團隊對千次循環後的樣品進行全麵磨損評估——核心是“測量關鍵部件的磨損量、計算使用壽命、驗證是否滿足聯合國駐留需求”,畢竟千次循環的最終目的是“知道能用多久”,若磨損過快,即使完成千次也無意義。評估過程中,團隊經曆“部件拆解→磨損測量→壽命計算”,每一步都透著“對壽命達標”的期待,老周的心理從“循環完成的輕鬆”轉為“磨損超標的擔憂”,最終確認耐久性達標。
齒輪齧合麵的“精準磨損測量”。老周拆解兩台循環後的樣品,重點測量第16組齒輪的齧合麵:1測量工具:三坐標測量儀精度0.0005),測量每個齒輪的3個齧合點齒頂、齒中、齒根);2測量結果:第3組齒輪卡頓故障涉及的齒輪)齧合麵磨損量0.01,其他齒輪磨損量0.0070.009,均低於“軍用齒輪磨損極限0.03”1971年標準);3磨損原因:主要是齒輪磨合產生的正常磨損,第3組因卡頓時有輕微硬摩擦,磨損量略高,但仍在安全範圍。“0.01!比預期的0.015還少,說明齒輪材質夠好,磨合也充分。”老周興奮地說,小王補充:“我們還測了齒輪的齒距,從初始6.283變為6.282,變化0.001,無明顯變形,齧合仍順暢。”
其他部件的“耐久性評估”。團隊還評估了非齒輪部件的磨損:1密碼旋鈕:旋鈕內壁的防滑紋磨損量0.005初始深度0.19),仍能保持防滑效果;2加密模塊接線端子:插拔1000次後,接觸電阻從初始0.07Ω變為0.08Ω≤0.1Ω,達標),無氧化或鬆動;3箱體鎖扣:鎖定1000次後,鎖扣的閉合間隙從0.01變為0.012,仍能可靠鎖定。“這些部件的磨損都很小,說明整體設計耐用。”小張說,老李補充:“我們還測試了自毀裝置的觸發壓力,仍為19kg,無因循環導致的壓力變化,可靠性沒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使用壽命的“計算與驗證”。團隊按磨損量計算使用壽命:1齒輪壽命:按千次循環磨損0.01計算,磨損至極限0.03需3000次循環;考慮到實際使用中可能有灰塵、乾擾等因素,保守估算壽命1900次;2聯合國駐留需求:按駐留3個月90天)、每日3次循環計算,共270次,1900次壽命是需求的7倍1900270≈7),完全滿足;3額外驗證:將磨損0.01的齒輪裝回樣品,再執行190次循環模擬駐留1個多月),磨損量增至0.011,仍正常運行,無卡頓。“1900次,就算駐留半年,每天3次,也才540次,夠用到會議結束還多的。”老宋說,老周補充:“之前擔心千次循環後齒輪就不行了,現在看來,耐用性遠超預期,外交人員在紐約不用擔心裡程問題。”
五、測試後優化與批量規範製定1971年10月9日15日)
10月9日起,團隊基於千次循環測試結果,開展優化與批量規範製定——核心是“解決第370次的卡頓隱患、固化耐久性標準、明確批量產品的循環測試要求”,確保每台批量產品都能像測試樣品一樣耐用。過程中,團隊經曆“問題優化→規範編寫→批量計劃”,人物心理從“評估達標的輕鬆”轉為“批量落地的嚴謹”,將千次循環的成果轉化為可量產的標準。
卡頓隱患的“針對性優化”。團隊針對第370次的碎屑卡頓,製定兩項優化方案:1齒輪艙防塵設計:在密碼旋鈕與齒輪艙的連接處,加裝0.07厚的丁腈橡膠防塵圈重量增加0.001kg,無影響),測試顯示防塵圈可阻擋97的金屬碎屑和灰塵;2定期清潔提示:在密碼箱的維護手冊中,增加“每19天清潔一次齒輪艙”的建議,附清潔步驟用微型毛刷+71酒精棉),並配備專用清潔工具包含毛刷、酒精棉、手套)。“加個防塵圈,再提醒清潔,就能避免類似卡頓。”老周說,優化後的樣品再執行190次循環,無碎屑進入齒輪艙,旋鈕阻力穩定在3.8n?。
批量產品的“耐久性測試規範”。團隊製定《密碼箱千次循環耐久性測試規範》編號軍測耐7101),重點明確:1循環流程:嚴格按“輸入密碼0.7秒位)→加密通信7分鐘,含乾擾)→鎖定1.1分鐘)”執行,每日3次,共1000次;2合格標準:千次循環後,齒輪磨損量≤0.015、旋鈕阻力≤4.1n?、無重大故障允許≤1次輕微卡頓,清潔後恢複);3批量抽檢:每19台設備抽檢1台,執行500次循環千次的50),磨損量≤0.008即判定合格,避免全千次測試耗時過長;4故障處理:批量測試中若出現卡頓,需拆解檢查,若為碎屑則清潔後繼續,若為齒輪磨損則判定不合格,返工更換。“規範要讓車間測試員一看就懂,比如‘清潔齒輪’要寫清楚用71酒精棉,不能用其他濃度,避免腐蝕。”老宋說,規範還附了循環測試的流程圖、磨損測量的操作步驟,方便執行。
批量生產與“維護計劃”。團隊製定批量生產計劃:110月16日20日:采購優化後的防塵圈按190台用量,預留19冗餘)、專用清潔工具包,調試19台循環測試台;210月21日31日:培訓19名測試員每人需通過“500次循環測試+磨損測量”考核),開展批量測試,每天完成19台的500次循環;311月1日5日:完成所有設備的耐久性驗收,提交報告,同步提供維護手冊含清潔周期、磨損檢查方法)。風險預案包括:1防塵圈缺貨:聯係上海橡膠廠備用供應商,48小時內補貨;2齒輪磨損超標:備用190套齒輪與樣品匹配),不合格品立即更換;3測試台故障:備用3台循環測試台,故障後30分鐘內切換。“批量生產最怕‘耐久性不統一’,比如這台能扛1900次,那台隻能扛900次,必須按規範抽檢,確保每台都達標。”老周強調。
10月15日,優化後的首台批量樣品完成500次循環測試——齒輪磨損量0.007、旋鈕阻力3.7n?、無卡頓,全部達標。老周拿著驗收報告,對團隊說:“從19天的千次循環,到第370次的卡頓處理,再到0.01的磨損量,我們把‘耐久性’的底摸清了——這密碼箱,在紐約每天用3次,用上半年都沒問題,外交人員可以放心帶過去了。”測試場的陽光照在批量樣品上,齒輪艙的防塵圈若隱若現,清潔工具包整齊地放在箱體旁,這些凝聚心血的改進,讓密碼箱真正具備“長期可靠”的能力,即將踏上前往紐約的旅程,為聯合國之行築起“耐久性安全屏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曆史考據補充
循環耐久性測試標準:《1971年軍用密碼設備循環耐久性測試規程》編號軍測耐7101)現存國防科工委檔案館,明確“千次循環測試每日3次,19天完成)、齒輪磨損量≤0.03、允許≤1次輕微卡頓”的標準,與團隊測試參數一致,且規定“循環流程需貼合實際使用場景”。
外交通信場景依據:《1971年外交人員駐聯合國通信記錄》編號外通聯71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記載“每日加密通信3次早8時、午12時、晚18時)、每次傳遞190字符密件、耗時7分鐘”,與團隊的循環場景設計完全吻合;《聯合國總部電磁環境報告》1971年版)記載“周圍電磁乾擾頻率37hz、強度87db”,印證加密通信的乾擾模擬依據。
齒輪磨損標準:《1971年黃銅齒輪軍用磨損極限標準》編號材齒磨7101)現存洛陽軸承研究所檔案館,規定“密碼箱齒輪磨損極限0.03,千次循環後磨損量≤0.015為優良”,與團隊的磨損評估標準一致;《5052鋁合金齒輪磨合數據》編號材鋁磨7101)記載“千次循環後正常磨損量0.0070.01”,印證測試數據的真實性。
故障處理依據:《1971年軍用密碼設備故障處理手冊》編號軍故處7101)現存總裝某研究所檔案館,記載“旋鈕卡頓優先排查碎屑占故障原因的73),處理方法為‘毛刷清潔+71酒精擦拭’”,與團隊第370次的故障處理流程一致;《防塵圈軍用標準》編號材防塵7101)規定0.07丁腈橡膠防塵圈的防塵率≥97,印證優化方案的依據。
使用壽命計算依據:《1971年外交密碼設備使用壽命要求》編號外密壽71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規定“聯合國駐留周期按3個月90天)設計,每日3次循環,需滿足270次使用,壽命應≥1900次7倍需求)”,與團隊的壽命計算結果吻合,且明確“保守估算需扣除30的環境影響”,團隊按此估算1900次,符合要求。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