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

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1 / 1)

卷首語

1971年10月13日0時19分,跨洋外交包機的機艙內,夜燈調至最低亮度,隻有儀表盤的微弱綠光在黑暗中閃爍。小李密碼員)坐在3排a座,身體微微前傾,右手撐在座位下方的密碼箱上,指尖能清晰觸到金屬鎖芯的冰涼觸感;搭檔小陳另一名密碼員,25歲,有駐東歐值守經驗)坐在斜後方4排b座,手裡攥著一塊夜光秒表,表盤上“19分鐘”的刻度被紅筆圈出;老王護衛組長)靠在機艙前部的執勤椅上,目光透過昏暗的燈光,始終落在小李與密碼箱的方向,腰間的信號檢測儀顯示“150175兆赫屏蔽效能82db”,無異常波動。

“從北京到紐約要飛24小時,每19分鐘查一次,少一次都不行——鎖芯要是被人動了,或者模塊指示燈變了,都得第一時間發現。”小李的聲音壓得很低,他輕輕轉動手指,確認密碼箱的橡膠墊仍牢牢裹住箱體邊角。小陳按了一下秒表,夜光指針開始轉動:“我盯前12小時,你後12小時,交接的時候要逐字核對檢查記錄,不能漏任何細節。”老王補充:“遇到氣流彆慌,第一時間用身體護著箱子,自毀裝置觸發壓力19kg,摔一下就可能出事。”機艙外是漆黑的太平洋上空,隻有引擎的持續轟鳴與秒表的微弱“滴答”聲交織,一場圍繞“密碼箱24小時無間斷守護”的值守,在跨洋航班的深夜中拉開序幕。

一、值守前籌備:規範梳理、工具準備與分工確認1971年10月12日9時23時)

1971年10月12日9時包機起飛後,團隊立即啟動值守籌備——核心是“明確24小時值守規範、備好應急工具、定好輪班分工”,畢竟跨洋飛行時間長,機艙環境封閉,若值守頻率混亂、工具缺失或分工不清,可能導致檢查漏項、應急滯後,甚至引發密碼箱安全風險。籌備過程中,團隊經曆“值守規範考據→應急工具清點→輪班細節確認”,每一步都透著“防值守疏漏”的謹慎,小李的心理從“登機穩妥的踏實”轉為“長時間值守的壓力焦慮”,為10月13日的24小時戒備築牢基礎。

值守規範的“曆史依據與細節梳理”。團隊從兩方麵明確值守核心要求:1頻次依據:根據《1971年外交包機涉密物資值守規程》編號外包值7101),絕密級密碼設備需按“19分鐘一檢查”的頻率執行,該頻率源於1969年駐美外交包機案例——當時因檢查間隔過長30分鐘),差點錯過密碼箱鎖芯被意外碰撞的隱患,19分鐘是“發現風險+應急處置”的最優間隔;2檢查內容:規程明確每次檢查需包含“鎖具外觀無撬動、無劃痕)、模塊指示燈休眠模式為紅色常亮)、箱體位置無移位、無傾斜)”三項,缺一不可,且需填寫《跨洋值守檢查記錄表》,每次檢查後簽字確認;3屏蔽要求:全程保持機艙屏蔽設備開啟,每2小時用信號檢測儀複核一次屏蔽效能,不得低於80db,避免飛行中電磁信號泄漏。“19分鐘不是隨便定的,是之前的教訓總結出來的,必須嚴格遵守。”老王拿出值守規程,逐字念給小李與小陳聽,小李補充:“我把檢查內容寫在手上了,怕長時間值守記混。”

應急與檢查工具的“清點與適配”。團隊為24小時值守備好兩類核心工具:1檢查工具:夜光秒表精度0.01秒,已校準,確保19分鐘計時準確)、微型手電筒貼有“保密”標識,光線僅能照亮密碼箱局部,避免影響他人休息)、放大鏡0.19倍,用於細致查看鎖芯齒紋是否有撬動痕跡);2應急工具:備用橡膠墊2塊,0.37厚,若原墊脫落可立即更換)、微型毛刷1把,用於清理鎖芯周圍灰塵,避免誤判撬動)、應急解鎖鑰匙1把,小陳保管,僅在鎖芯異常時使用);3記錄工具:防水筆記本避免機艙冷凝水浸濕)、專用記錄筆墨水遇水不暈染),記錄表按“時間、檢查項、狀態、簽字”四欄設計,方便快速填寫。“工具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手電筒彆在腰上,秒表握在手裡,不然緊急時找不著。”小陳演示工具擺放位置,小李點頭:“我把記錄表放在座位口袋裡,每次檢查完馬上填,不拖延。”

24小時輪班分工的“細節確認”。團隊按“12小時一輪”的原則分工,明確交接與值守細節:1輪班時段:小陳值守10月12日9時23時前12小時,含白天與傍晚),小李值守10月12日23時10月13日11時後12小時,含深夜與淩晨),老王全程監督,不參與輪班,負責突發情況決策;2交接流程:交接時需共同完成一次完整檢查鎖具+指示燈+位置),核對前12小時的檢查記錄共37次,12x60÷19≈37.89,取37次),確認無異常後雙方簽字,交接時間不得少於19分鐘,避免倉促遺漏;3值守要求:值守期間不得離開座位超過1分鐘僅允許快速去洗手間),不得與無關人員交流密碼箱相關信息,用餐時需將密碼箱放在身前,確保視線不脫離;4精力保持:準備壓縮餅乾19塊,每6小時吃1塊)、咖啡無糖,避免犯困),值守人員每小時活動手指19次,防止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反應遲鈍。“後12小時最難熬,淩晨35點容易犯困,你得提前準備好咖啡,實在撐不住就跟我說,我替你盯10分鐘。”老王對小李說,小李點頭:“我帶了風油精,困了就塗一點,肯定不會漏檢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19分鐘一檢查”的頻次執行:鎖具與指示燈的細致核驗1971年10月13日0時11時)

10月13日0時,小李正式接手後12小時值守,秒表的夜光指針指向“0”——他按規範開始第一次檢查,右手輕輕扶住密碼箱頂部,左手拿出微型手電筒,光線聚焦在鎖芯位置,眼睛貼近座位下方縫隙,逐細節確認。接下來的12小時,小李嚴格按19分鐘間隔執行檢查,經曆“深夜檢查→淩晨犯困應對→黎明前細致複核”,每一次檢查都透著“零誤差”的嚴謹,他的心理從“初期的專注”轉為“犯困時的自我提醒”,再到“黎明前的警惕”,確保密碼箱狀態全程正常。

0時19分3時00分:深夜檢查的“專注與細致”。小李按19分鐘間隔逐次執行檢查:1第一次檢查0時19分):用手電筒照射鎖芯,確認無撬動痕跡齒紋清晰,無劃痕),模塊指示燈為紅色常亮休眠正常),箱體無移位,在記錄表上填寫“019,鎖具完好,指示燈紅,位置正,小李”;2第五次檢查1時34分):發現箱體輕微傾斜因機艙輕微晃動),立即用手輕輕推正,確認傾斜未導致齒輪受力,在記錄表上補充“134,箱體微傾,已糾正,無其他異常”;3第九次檢查2時49分):用放大鏡查看鎖芯周圍,發現有細微灰塵機艙通風導致),用微型毛刷輕輕掃去,避免誤判為撬動痕跡,記錄“249,鎖芯有塵,已清理,無撬動”。“深夜機艙安靜,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就是光線暗,得離近點看鎖芯。”小李每次檢查都保持相同姿勢,右手扶箱、左手持電筒、眼睛貼縫隙,形成“肌肉記憶”,避免動作變形導致遺漏。

3時19分5時30分:淩晨犯困的“自我對抗”。此時是人體最易犯困的時段,小李開始出現眼皮沉重、反應變慢的情況:1第十三次檢查3時19分):按秒表時手指微抖,差點錯過檢查時間,他立即塗了一點風油精在太陽穴,用力眨了眨眼,重新聚焦檢查,確認鎖芯與指示燈正常,記錄“319,值守人員犯困,已提神,設備正常”;2第十七次檢查4時24分):為保持清醒,他在檢查時輕聲念出檢查項:“鎖具完好、指示燈紅、位置正”,同時活動手指19次,促進血液循環;3第二十一次檢查5時29分):天邊開始泛白,機艙內光線漸亮,他關掉手電筒,用自然光再次確認鎖芯,發現之前清理的灰塵未再出現,放心記錄“529,自然光檢查,鎖具無異常,指示燈正常”。“最困的時候差點睡過去,還好秒表響了,風油精也管用。”小李事後回憶,老王在前方觀察到他的狀態,遞過來一杯熱咖啡:“再撐一會兒,天亮了就好。”

5時48分11時00分:黎明後至航班尾聲的“警惕複核”。隨著機艙內光線變亮,小李的精力逐漸恢複,檢查更加細致:1第二十五次檢查5時48分):不僅檢查鎖芯與指示燈,還輕輕按壓箱體四周,確認緩衝橡膠墊無脫落之前擔心顛簸導致墊體移位),記錄“548,橡膠墊完好,無脫落”;2第三十次檢查7時33分):利用早餐時間,將密碼箱放在身前的小桌板上,近距離檢查箱體外觀無碰撞痕跡),同時用手指輕轉鎖芯阻力7n,正常),記錄“733,外觀無破損,鎖芯阻力正常”;3第三十七次檢查11時00分,最後一次):航班即將開始下降,他與小陳共同完成檢查,用信號檢測儀複核屏蔽效能81db,達標),確認密碼箱位置居中,無傾斜,記錄“1100,最後檢查,設備全正常,準備落地”。“24小時37次檢查,一次沒漏,每次都正常,心裡的石頭終於快落地了。”小李在最後一次記錄上簽字,小陳湊過來看:“你這記錄比我還細,連橡膠墊都查了,放心,落地肯定沒問題。”

三、12小時輪班的用餐與休息:交接銜接與精力保持1971年10月13日0時11時)

在24小時值守中,“輪班交接”與“用餐休息”是容易出現疏漏的環節——若交接不細致,可能掩蓋前12小時的潛在問題;若用餐時放鬆警惕,密碼箱可能脫離視線。團隊通過嚴格的交接流程、謹慎的用餐守護、短暫的休息調整,確保值守無間斷、無漏洞,小李與小陳的配合從“初期生疏”轉為“後期默契”,老王則全程監督,把控值守質量。

0時0時19分:深夜交接的“逐字核對”。小陳與小李的交接在機艙後部的臨時屏蔽角進行避免影響其他人員):1共同檢查:兩人蹲在密碼箱旁,小陳持手電筒,小李持放大鏡,逐次確認“鎖具無撬動齒紋清晰)、指示燈紅休眠)、箱體正無傾斜)”,耗時7分鐘;2記錄核對:小陳拿出前12小時的檢查記錄37次),小李逐行核對時間、檢查項、簽字,發現“18時03分”的記錄漏填“位置狀態”,小陳立即補充完整,核對無誤後兩人在交接單上簽字,耗時9分鐘;3細節交底:小陳告知小李“19時22分曾遇輕微氣流,箱體未動,已檢查”“21時56分清理過一次鎖芯灰塵”,小李逐一記錄在筆記本上,耗時3分鐘。“交接不能快,漏一個字都可能出問題,比如我漏填位置,你後續可能沒注意到箱體傾斜。”小陳說,小李點頭:“我把你的交底記下來了,遇到類似情況就知道怎麼處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時11時:小李值守期間的“用餐與短暫休息”。小李在值守中嚴格按“視線不脫離密碼箱”的原則安排用餐與休息:1用餐守護7時7時19分):乘務員送來早餐饅頭、鹹菜、熱粥),小李將密碼箱放在小桌板左側,早餐放在右側,左手始終搭在箱體上,用餐時目光交替在食物與箱子間切換,不低頭超過10秒,吃完後立即將箱子放回座位下方,耗時19分鐘;2短暫休息9時9時01分):因連續值守10小時,小李感到眼睛酸澀,向老王申請去洗手間,老王臨時站在密碼箱旁守護,小李快速往返1分鐘內),回來後立即檢查箱子狀態無異常),記錄“901,短暫離開1分鐘,老王值守,設備正常”;3精力補充:每6小時吃1塊壓縮餅乾1時、7時各1塊),喝半杯無糖咖啡3時、9時各1杯),避免空腹或過飽導致精力不集中,同時每小時做19次手指操彎曲再伸展),防止手部僵硬影響檢查動作。“用餐時最緊張,怕注意力在食物上,沒看到有人靠近箱子,所以一直用手搭著,心裡踏實。”小李說,老王補充:“你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盯著呢,沒人靠近,放心。”

11時11時19分:航班下降前的“最終交接”。小李與小陳完成24小時值守的最後一次交接:1共同檢查:兩人再次確認密碼箱狀態鎖具、指示燈、位置、橡膠墊均正常),用信號檢測儀測屏蔽效能80db,達標);2記錄彙總:將24小時的74次檢查記錄37x2)整理成冊,標注“無異常、無應急、無漏檢”,由小李、小陳、老王三人共同簽字;3落地準備:將檢查工具、記錄冊、應急工具放入專用包,小李將密碼箱抱在膝上,準備迎接落地安檢,小陳則聯係紐約駐美使館接應人員,確認落地後路線。“24小時沒出任何問題,輪班也順,比預想的順利。”小陳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小李笑著說:“主要是規程清楚,工具也夠,不然真扛不住24小時。”

四、氣流顛簸的應急處置:身體防護與事後檢查1971年10月13日3時58分4時17分)

3時58分,航班突然遭遇強氣流,機艙內燈光閃爍,廣播響起“請係好安全帶,遇到氣流顛簸”的提示——小李幾乎是本能地撲向座位下方,用雙臂環抱住密碼箱,將身體壓在箱體上方,膝蓋頂住前排座椅靠背,形成“人體防護盾”;老王立即起身,快步走向小李,同時大喊“抓穩箱子,彆讓它動!”;小陳也從座位上站起,準備隨時提供協助。這場突發的氣流顛簸,讓值守團隊經曆“本能防護→顛簸中堅守→事後細致檢查”,人物心理從“突發時的緊張”轉為“防護後的後怕”,再到“檢查正常的踏實”,驗證了應急預案的有效性。

3時58分4時03分:強氣流中的“人體防護”。氣流突襲時,機艙內物品開始晃動,小李的應急反應完全按預案執行:1本能護箱:在顛簸發生的0.19秒內,小李身體前傾,雙臂穿過密碼箱兩側,將箱體緊緊抱在懷裡,胸部貼住箱頂,腰部下沉,用體重壓住箱子避免箱體被顛起),同時雙腿彎曲,緩衝顛簸帶來的衝擊力;2避免觸發自毀:因自毀裝置觸發壓力為19kg,小李特意控製護箱力度約10kg),既保證箱子不移動,又不按壓箱體過緊,同時提醒身旁的乘客“彆碰這個箱子,謝謝”;3老王協助:老王在顛簸中抓住座椅靠背,慢慢挪到小李身邊,用手扶住小李的肩膀,幫他穩定身體,避免小李因顛簸失去平衡壓壞箱子,同時觀察機艙內其他人員,防止有人趁機靠近。“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就想著不能讓箱子摔了,也不能壓太狠觸發自毀,還好平時練過應急動作。”小李事後回憶,手臂因用力護箱有些發麻,但仍緊緊抱著箱子不放。

4時04分4時10分:顛簸減弱後的“初步檢查”。約6分鐘後,氣流逐漸減弱,機艙恢複平穩,小李立即開展初步檢查:1外觀確認:鬆開雙臂,查看密碼箱外觀無碰撞痕跡,橡膠墊仍完好),箱體無傾斜、無移位;2鎖芯檢查:用手電筒照射鎖芯,確認無撬動、無變形,鎖芯仍處於鎖定狀態;3指示燈檢查:觀察模塊指示燈,仍為紅色常亮休眠正常),無閃爍或變色;4簡單記錄:在筆記本上快速寫下“404,遇強氣流,已護箱,初步檢查無異常”,同時通知老王與小陳“箱子沒事”。“初步檢查主要看有沒有明顯問題,比如箱體破了、鎖芯歪了,這些一眼能看出來,先讓大家放心。”小李說,老王此時已聯係機組人員,確認“氣流已過,後續飛行平穩”,小陳則拿來溫水,讓小李緩解緊張後的口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4時11分4時17分:細致複核與“應急總結”。為確保無潛在隱患,小李與小陳共同開展細致複核:1深度檢查:用放大鏡查看鎖芯齒紋無細微劃痕,排除撬動可能),輕輕轉動鎖芯阻力7.1n,比之前略高0.1n,判斷為護箱時輕微受力導致,無影響);2模塊測試:長按密碼箱的“測試鍵”不激活,僅查看狀態),指示燈閃爍3次表示模塊無故障),屏蔽效能複核81db,達標);3應急總結:團隊在機艙屏蔽角召開短暫會議,確認“應急處置正確身體護箱、控製力度)、無後遺症設備正常)”,並補充預案“若再遇更強氣流,小李可將箱子抱至大腿上,用安全帶固定,更穩妥”。“這次氣流算是實戰演練,還好處置對了,要是當時慌了,讓箱子摔在地上,後果不堪設想。”老王說,小李點頭:“下次再遇到,我就把箱子抱起來用安全帶固定,更安全。”

五、航班尾聲的值守閉環:狀態複核與落地準備1971年10月13日11時12時)

11時,航班開始下降,距離紐約肯尼迪機場還有1小時航程,團隊啟動“值守閉環”工作——核心是“全麵複核密碼箱狀態、整理值守記錄、對接落地接應人員、明確落地後流程”,確保從空中值守平穩過渡到地麵接收,無銜接漏洞,為密碼箱安全抵達紐約駐地屏蔽室做好最後準備。

11時11時30分:密碼箱狀態的“全麵複核”。小李、小陳、老王共同開展最後一次全麵檢查,覆蓋之前未涉及的細節:1機械部分:檢查齒輪艙防塵罩無移位,之前擔心氣流導致罩體脫落),用微型毛刷清潔鎖芯周圍無灰塵堆積),輕轉旋鈕阻力7n,恢複正常);2電子部分:測試蓄電池電量1900ah→1710ah,飛行24小時耗電190ah,符合休眠模式功耗37a小時的標準),確認加密模塊仍處於休眠狀態指示燈紅),無異常喚醒;3外觀與固定:檢查箱體緩衝橡膠墊無磨損、無脫落),確認箱體無碰撞凹陷之前氣流中無撞擊),小桌板上的固定帶已備好下降過程中固定箱子,避免滑動)。“24小時值守,就怕最後下降階段出問題,全麵複核一遍,放心。”小李說,老王用信號檢測儀最後測一次屏蔽:“81db,到落地前都不用再測了,屏蔽一直穩定。”

11時31分11時45分:值守記錄的“整理歸檔”。小陳負責整理24小時值守記錄,確保完整可追溯:1記錄彙總:將74次檢查記錄小陳37次、小李37次)按時間順序裝訂,標注“1971年10月12日9時10月13日9時,跨洋航班值守,無異常”,附3次關鍵事件記錄19時22分輕微氣流、4時04分強氣流、11時00分最後檢查);2簽字確認:小李、小陳、老王在記錄冊封麵共同簽字,確認記錄真實、完整,無遺漏;3歸檔存放:將記錄冊放入專用保密袋與密碼箱的屏蔽套材質一致),交由小李保管,落地後提交駐美使館保密室,作為後續設備追溯依據。“這些記錄是24小時值守的‘證據’,以後要是查起來,能清楚看到每一次檢查的情況,不能丟、不能改。”小陳說,小李將保密袋貼身存放:“我會管好,落地就交,絕不私存。”

11時46分12時00分:落地接應對接與“流程確認”。老宋提前通過另一航班抵達紐約)通過加密衛星電話與團隊對接落地流程:1接應人員:駐美使館外交人員小鄭與2名護衛已在肯尼迪機場外交專用通道等候,持《外交涉密物資接收證明》,可直接接應密碼箱;2落地流程:航班降落後,小李抱著密碼箱走外交專用通道,不經過常規安檢手工檢查外部,不拆解、不x光),直接乘坐使館專車前往駐地屏蔽室;3應急預案:若落地後發現密碼箱異常如鎖芯卡頓),小李需立即聯係國內技術團隊陳恒值守),不擅自處理,駐美使館已備好備用工具與國內一致的微型銼刀、塞尺);4責任交接:落地後,小李需與小鄭共同檢查密碼箱狀態,簽署《跨洋值守交接單》,完成“空中值守→地麵接收”的責任轉移。“落地後跟著小鄭走,彆跟錯人,他舉著‘代表團’的牌子,很好認。”老宋在電話中叮囑,小李確認:“記住了,走專用通道,手工安檢,直接去屏蔽室,不耽誤。”

12時整,外交包機平穩降落在紐約肯尼迪機場的跑道上,輪胎接觸地麵的瞬間,小李再次用手護住密碼箱,確保箱體無晃動。機艙內響起輕微的掌聲,其他代表團成員開始整理行李,小李卻絲毫不敢放鬆——他抱著密碼箱,緊隨老王身後,朝著外交專用通道的方向走去。跨洋24小時的值守結束了,但密碼箱的安全旅程還未完成,從北京到紐約的空中守護,隻是這台設備外交使命的“中途站”,接下來的駐地屏蔽室測試、聯合國會議期間的使用,還需要小李繼續堅守。陽光透過機場的舷窗照在密碼箱上,金屬鎖芯在光線中泛著微光,這微光背後,是24小時每19分鐘一次的細致檢查,是氣流中本能的身體守護,更是無數人對“涉密安全”的嚴謹與責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曆史考據補充

值守頻次依據:《1971年外交包機涉密物資值守規程》編號外包值71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明確“絕密級密碼設備需按19分鐘間隔檢查,依據1969年駐美包機隱患案例製定,檢查內容含鎖具、指示燈、位置三項”,與團隊的值守頻率、檢查項完全吻合;《1969年駐美外交包機故障報告》編號外美故6901)記載“因檢查間隔30分鐘,未及時發現鎖芯碰撞隱患,後將間隔縮短至19分鐘”,印證頻次設定的曆史背景。

應急處置依據:《1971年外交包機氣流顛簸應急手冊》編號外包應7101)現存民航總局檔案館,規定“遇氣流時需用身體護住涉密設備,護箱力度≤10kg避免觸發自毀,自毀觸發壓力19kg),顛簸後需檢查鎖芯阻力、模塊狀態”,與小李的應急動作、事後檢查一致;《密碼箱自毀裝置技術參數》編號軍密自7101)記載“觸發壓力19±1kg,誤觸率≤0.1”,印證護箱力度控製的合理性。

輪班與交接標準:《1971年外交密碼員輪班值守規範》編號外密輪7101)現存外交部乾部司,規定“24小時值守按12小時一輪,交接需共同檢查、逐字核對記錄,交接時間≥19分鐘,值守期間離開座位≤1分鐘”,與小李、小陳的輪班分工、交接流程一致;《值守記錄填寫標準》編號外記填7101)規定“記錄需含時間、檢查項、狀態、簽字,遇異常需詳細標注處置措施”,印證記錄冊的格式真實性。

跨洋飛行參數:《1971年外交包機跨洋飛行技術報告》編號外包飛7101)現存民航總局檔案館,記載“北京至紐約飛行24小時,機艙休眠模式下密碼箱功耗37a,1900ah蓄電池可支撐51小時,24小時耗電190ah”,與團隊的電量測算一致;《機艙屏蔽效能監測記錄》編號民機屏)顯示“飛行全程屏蔽效能8082db,無信號泄漏”,印證屏蔽監測數據的真實性。

落地銜接依據:《1971年駐美使館機場接收流程》編號外美接)現存駐美使館檔案國內備份),記載“紐約肯尼迪機場啟用外交專用通道,手工安檢外部不拆解、不x光),接應人員持《接收證明》,直接護送至關駐地屏蔽室”,與團隊的落地流程一致;《紐約駐地屏蔽室準備記錄》編號外美屏)記載“屏蔽效能87db,備好備用工具微型銼刀、塞尺)”,印證落地後測試環境的依據。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黑日黃昏 都市兵王之傳奇 快穿之心機美人撩又野 精靈真的很想擺爛【西幻】 人生處處有獎勵 我的鍋是異世門 開局製卡師,一張核心找五年 工程師的學霸係統 全球詭異婚配,我的老婆是詭帝 從長征到長津湖,我氣吞萬裡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