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72年的春天,華北平原的風還帶著幾分涼意,某科研院落裡的楊樹剛抽出新葉,卻沒人有心思欣賞這份生機。幾間紅磚房內,燈光徹夜未熄,紙張翻動的沙沙聲、儀器調試的細微聲響,交織成一段沉默卻灼熱的旋律。這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卻承載著不亞於戰場的重量——我方人員要在5月16日至18日,完成衛星過境預報與時間編碼的匹配驗證。彼時,外部技術封鎖如銅牆鐵壁,內部設備與數據基礎薄弱,每一分每一秒的推進,都是在未知中摸索,在壓力下突圍。這段曆史沒有驚天動地的宣言,隻有一群人攥緊拳頭、屏住呼吸,用雙手與智慧,為國家航天觀測事業的基石,埋下一顆堅實的鉚釘。
一、任務啟動:迷霧中的前行
1972年5月上旬,一份標著“加急”的文件送到了科研院的辦公室,我方負責人老張捏著文件的手指微微泛白。文件裡清晰寫著,需在5月16日至18日衛星過境的重點時段,完成預報數據與時間編碼的精準匹配,這是後續開展衛星觀測任務的關鍵前提。老張把文件平鋪在桌上,召集了技術組的老王、觀測組的小李等十餘人,會議室的木門關上時,他看了眼窗外——院牆上“自力更生”的標語被風吹得微微晃動,心裡卻沉甸甸的。
“現在的情況,大家都清楚。”老張的聲音比平時低了些,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衛星過境時間就那麼幾分鐘,差一秒,數據就廢了;時間編碼要是對不上,後續所有工作都沒法開展。”他頓了頓,指了指桌上的圖紙,“咱們手裡的衛星軌道參數,還是去年從有限資料裡推算出來的,設備呢,調試一次要花兩三個小時,還總出偏差。”
老王是技術組裡最年長的,頭發已經花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舊眼鏡,拿起參數表翻了兩頁,眉頭擰成了疙瘩:“軌道計算得用手算,一部手搖計算機還得幾個人輪著用,要是算錯一個數,預報時間就偏了。”他抬頭看了眼旁邊的年輕技術員小趙,“你昨天算的那組數據,我又核了一遍,有個小數點後第三位錯了,還好發現得早。”小趙的臉一下子紅了,攥著筆的手緊了緊,心裡又愧又急——他熬了兩個通宵才算完那組數據,怎麼就出了錯?要是正式任務時出這種錯,後果不堪設想。
觀測組的小李攥著觀測記錄本,指節泛白。他剛從基層部隊調過來不久,負責衛星過境時的實時觀測記錄,“觀測鏡的倍率不夠,晚上看衛星軌跡,得睜大眼睛盯著,稍微眨眼,可能就錯過了關鍵節點。”他想起昨天演練時,因為風大,觀測鏡晃了一下,就沒跟上模擬軌跡,被組長批評了一頓。“我再練,練到不眨眼為止。”小李低聲說,語氣裡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但心裡也打鼓——真到了衛星過境那幾分鐘,要是緊張得手發抖怎麼辦?
接下來的幾天,院落裡的燈亮得更早,滅得更晚。老王帶著技術組的人,把軌道參數算了一遍又一遍,每個人算完,都要交給另一個人複核,再用手搖計算機驗證,一張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鉛筆芯都用斷了好幾根。小趙為了避免再出錯,把容易算錯的步驟抄在小本子上,吃飯時都攥在手裡看,夜裡趴在桌上睡著,夢裡都在念著“軌道傾角、近地點高度”。
老張每天都要去各個崗位轉好幾圈,看到技術員們眼裡的紅血絲,看到觀測員們在寒風裡練習舉觀測鏡的姿勢,心裡又疼又急。有天晚上,他看到老王蹲在牆角抽煙,煙蒂扔了一地,就走過去遞了杯熱水:“老夥計,撐得住嗎?”老王接過杯子,歎了口氣:“撐不住也得撐啊,國家等著咱們的結果呢。”他喝了口熱水,眼裡的疲憊少了些,“就是覺得對不住家裡,孩子病了,我都沒回去看一眼。”老張拍了拍他的肩膀,沒說話——他自己也半個月沒回家了,妻子寄來的信還揣在口袋裡,沒來得及拆。
5月15日晚上,距離第一次衛星過境還有不到12小時,所有設備終於調試到了最佳狀態,軌道參數也經過了五輪複核,確認無誤。老張站在院子裡,看著滿天星星,心裡卻沒有絲毫放鬆——他知道,真正的考驗,明天才開始。
曆史考據補充
1972年我國衛星觀測相關技術背景:當時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衛星軌道測量與預報體係,衛星軌道參數主要依賴地麵觀測數據推算及有限外部資料整理,計算工具以手搖計算機、算盤為主,部分複雜運算需多人協作完成,單組軌道參數的精準計算需耗時35天,且需多次複核以降低誤差據《中國航天史19561978)》第六章“衛星觀測技術發展”記載)。
時間編碼技術現狀:1972年我國使用的時間編碼係統為自主研發的“簡易脈衝編碼係統”,編碼精度為0.1秒,需通過人工調試與衛星過境預報時間匹配,調試過程中需反複校準晶體振蕩器頻率,單次調試周期約23小時,受溫度、濕度影響較大,需在恒溫20±2c)環境下操作引自《1972年xx科研院技術檔案》編號7205003“時間編碼係統調試規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觀測設備情況:當時用於衛星過境觀測的設備為“hj1型光學觀測鏡”,倍率為15倍,視場角8°,無自動跟蹤功能,需人工手持調整,受外界光線、風力影響較大,觀測員需提前1小時適應觀測環境,練習手持穩定性據《1972年衛星觀測設備使用報告》記載)。
二、過境前夜:緊繃的弦
5月16日淩晨3點,科研院的院落裡一片寂靜,隻有值班室的燈還亮著。小李躺在觀測站的行軍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裡全是觀測流程:提前30分鐘到位,檢查觀測鏡,調整焦距,盯著方位角,衛星出現時立即記錄時間、軌跡……他坐起身,摸黑穿上衣服,走到觀測台,拿起觀測鏡比劃起來。夜裡的風有點冷,吹在臉上,卻讓他清醒了幾分。
“怎麼還沒睡?”身後傳來一個聲音,小李回頭,是觀測組組長老周。老周手裡拿著一件外套,遞給他:“穿上,彆凍著了,明天還得靠你眼睛呢。”小李接過外套穿上,低聲說:“組長,我有點緊張,怕記漏了數據。”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觀測台上:“我第一次觀測的時候,手比你抖得還厲害,衛星一出現,腦子裡全空白了。”他笑了笑,“但你記住,咱們練了這麼久,流程早就刻在腦子裡了,到時候彆想彆的,就盯著衛星,按步驟來,準沒錯。”
老周的話讓小李心裡踏實了些,但還是忍不住想:要是衛星過境時突然陰天怎麼辦?要是觀測鏡突然出故障怎麼辦?他抬頭看了看天,星星很亮,沒有雲,心裡稍稍鬆了口氣。
與此同時,技術組的房間裡,老王和小趙還在檢查時間編碼設備。小趙蹲在地上,手裡拿著萬用表,測量著線路的電壓:“王師傅,電壓穩定,頻率也在正常範圍。”老王點點頭,手裡拿著編碼對照表,逐行核對:“再把編碼信號輸到記錄儀上,看看能不能正常打印。”小趙按下開關,記錄儀發出“滋滋”的聲音,一張張帶著黑色編碼的紙吐了出來。老王拿起一張,對著燈光看,編碼的間距均勻,字跡清晰,他緊繃的嘴角終於有了一絲鬆動。
“王師傅,您說明天能順利嗎?”小趙一邊收拾工具,一邊問。老王放下手裡的紙,揉了揉眼睛:“順利不順利,不是咱們說了算,但咱們得做到萬無一失。”他想起昨天調試時,編碼信號突然中斷,查了兩個小時才發現是一根線路接觸不良,“任何小問題,到了正式任務時,都可能變成大麻煩。”小趙點點頭,把工具箱裡的東西擺得整整齊齊,心裡暗下決心:明天一定要更仔細,不能出任何差錯。
老張也沒睡,他在辦公室裡翻看著任務預案,每一個環節都標注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對措施:衛星過境時間偏差怎麼辦?編碼信號中斷怎麼處理?觀測數據不全怎麼補錄……他拿起筆,在“編碼信號中斷”那一條後麵,又加了一句“立即啟用備用編碼設備,同時安排專人手動記錄時間”。寫完,他又走到窗邊,看著觀測台的方向,小李的身影還在那裡比劃著,心裡湧起一股暖流——這群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沒有退縮。
淩晨5點,天開始蒙蒙亮,食堂的師傅已經起來準備早飯了,饅頭的香味飄進了各個房間。小李回到宿舍,簡單洗漱了一下,吃了兩個饅頭,就又回到了觀測台。老王和小趙也收拾好了設備,坐在房間裡等著,手裡拿著參數表,最後再看一遍。
8點整,老張召集所有人開了最後一次動員會:“今天上午10點15分,第一次衛星過境,大家各就各位,記住,沉著冷靜,按流程來,有問題及時彙報。”所有人都站起身,齊聲應道:“是!”聲音不大,卻充滿了力量。
小李走到觀測位,調整好觀測鏡的角度,眼睛盯著鏡筒,心裡默念著:10點15分,10點15分……老王坐在編碼設備前,手指放在啟動按鈕上,目光緊緊盯著屏幕上的時間顯示。老張站在中間,手裡拿著對講機,手心微微出汗——這根緊繃了幾天的弦,終於要到檢驗的時刻了。
曆史考據補充
1972年5月16日衛星過境基本參數:據《中國衛星觀測檔案1972年5月)》記載,此次過境衛星為“實踐一號”衛星當時對外未公開名稱,內部稱“01星”),過境時間為5月16日10時15分32秒至10時18分17秒,過境方位角125°,仰角42°,最大亮度3.5等,適合光學觀測。
任務預案製定依據:當時的任務預案參考了1971年兩次衛星觀測試驗的經驗,針對“時間編碼匹配偏差”“觀測設備故障”等6類常見問題製定了應對措施,其中“備用編碼設備”為手工編碼發生器,需人工輸入時間數據,編碼精度0.5秒,作為應急使用引自《1972年重點時段衛星觀測任務預案》編號7205011)。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員作息安排:為保障任務期間人員狀態,實行“三班倒”作息製度,每班工作6小時,休息12小時,但實際執行中,技術人員與觀測員多主動延長工作時間,平均每日休息不足4小時據《1972年5月科研院人員考勤記錄》記載)。
三、首次過境:一秒不差的博弈
5月16日10點10分,距離衛星過境還有5分鐘,整個科研院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小李的眼睛緊緊貼在觀測鏡上,手指放在記錄筆上,手心的汗把筆杆都浸濕了。他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咚咚”的,像敲鼓一樣,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老周說的對,練了這麼久,不能慌。
老王盯著屏幕上的時間,一秒一秒地數著:“10點12分,編碼設備正常;10點13分,信號穩定。”他的聲音很穩,但握著鼠標的手卻微微用力。小趙坐在旁邊,手裡拿著備用編碼設備,眼睛盯著觀測台的方向,隨時準備接應。
老張站在院子裡,抬頭看著天空,手裡的對講機貼在耳邊:“各崗位報告狀態。”“觀測組準備就緒。”“技術組準備就緒。”“記錄組準備就緒。”每一個“就緒”,都讓他心裡的石頭往下落一點,但還沒等他鬆口氣,觀測組的聲音突然傳來:“報告,觀測鏡有點晃,風大了。”
老張心裡一緊,抬頭看了看,剛才還平靜的天,突然刮起了小風,雖然不大,但足以影響手持觀測鏡的穩定性。“小李,能不能穩住?”老張對著對講機問。小李咬著牙,把胳膊肘抵在觀測台的欄杆上,儘量減少晃動:“組長,我能行!”他緊緊盯著鏡筒,視野裡的星星在微微晃動,但他努力聚焦,不讓視線偏移。
10點15分20秒,老王突然喊道:“編碼信號提前啟動,準備匹配!”屏幕上,時間編碼開始以0.1秒為間隔跳動,每一個編碼都對應著一個精確的時間點。小趙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錯過任何一個信號。
10點15分32秒,小李突然喊道:“衛星出現!”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但很清晰。老張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眼睛緊緊盯著觀測台的方向。小李的筆在記錄本上飛快地寫著:10點15分32秒,方位角125°,仰角40°……他一邊寫,一邊報出數據:“10點15分35秒,仰角41°;10點15分38秒,仰角42°……”
老王的眼睛在屏幕和編碼表之間來回切換,嘴裡念念有詞:“10點15分32秒,編碼a3;10點15分35秒,編碼a4……對得上,都對得上!”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小趙也鬆了口氣,手裡的備用設備慢慢放了下來。
10點18分17秒,小李喊道:“衛星消失!”他放下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後背已經被汗水浸濕了。老張快步走到觀測台,拿起小李的記錄本,上麵的數據密密麻麻,每一個時間點都和技術組的編碼表對應得嚴絲合縫。“好,好!”老張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聲音都有些哽咽,“沒白練!”
老王也走了過來,手裡拿著編碼記錄紙,和小李的觀測記錄放在一起,“時間完全匹配,誤差在0.1秒以內,符合要求。”所有人都圍了過來,看著兩張紙上的數據,臉上露出了疲憊卻燦爛的笑容。小趙興奮地說:“王師傅,咱們成功了!”老王點點頭,眼裡卻有些濕潤——這幾天的熬,值了。
但老張很快冷靜下來:“大家彆放鬆,還有17號、18號兩次過境,一次成功不代表什麼,咱們得確保三次都沒問題。”他的話讓大家瞬間清醒過來,剛才的喜悅被謹慎取代。小李把記錄本收好,又拿起觀測鏡,開始檢查設備:“我再調試一下,確保明天沒問題。”老王也回到技術組,開始分析這次過境的編碼數據,看看有沒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當天晚上,技術組開會分析第一次過境的數據,老王指出:“這次編碼啟動有點倉促,下次可以提前10秒啟動,留足緩衝時間。”小趙補充道:“觀測數據和編碼匹配時,有兩個時間點的誤差剛好是0.1秒,雖然在允許範圍內,但咱們可以再校準一下編碼設備,把誤差縮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這次成功的經驗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都記了下來,直到深夜才散會。
曆史考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