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培訓效果評估會,部隊與研發方代表分析考核數據,張工展示“理論平均85分、實操平均92分、場景平均88分”的統計結果;檔案資料:《培訓效果評估報告》總結“優點:實操占比高;不足:場景覆蓋不全”。】
效果評估采用“多維度調研法”:通過考核成績分析量化能力水平)、士兵問卷調查了解滿意度)、部隊反饋掌握使用情況)、實戰模擬檢驗真實能力)四個維度,全麵評估培訓效果。調查顯示92的士兵對培訓滿意度較高,認為“實用性強、貼近實戰”。
針對評估發現的問題如“高原環境訓練缺失”“複雜故障處置能力不足”),張工、李工牽頭優化培訓方案:增加高原環境模擬訓練用低壓艙模擬海拔5000環境),擴充20個複雜故障案例如晶體管燒毀、電路短路),提升培訓的全麵性。
【曆史影像:1969年培訓優化研討會,研發團隊與部隊共同修訂《培訓大綱》,將場景訓練課時從3天增至4天,增加“高原、叢林”等新場景;李工重新繪製10張場景訓練示意圖,補充高原操作要點。】
建立“培訓效果跟蹤機製”:培訓結束後3個月、6個月,張工、李工兩次回訪部隊,跟蹤士兵操作情況,收集“設備使用中的新問題”“培訓未覆蓋的知識點”,作為下一輪培訓優化的依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評估結果還用於教學團隊優化:根據士兵反饋,調整教學方法如減少理論講解、增加實操時間)、更換教學道具如製作更直觀的電路模型),提升教學質量;對評分較低的教學內容,重新設計教學方案。
九、培訓教材與教程編製:知識傳承的載體建設
【畫麵:教材編製現場,張工、李工伏案編寫《操作員手冊》,用藍黑鋼筆書寫文字,手繪操作步驟圖;桌上堆滿“73式”電路圖、測試數據,作為教材編寫的依據。】
培訓教材分為三類:《指揮員指導手冊》1冊,側重決策與管理)、《操作員實操手冊》1冊,側重標準操作)、《維護員技術手冊》2冊,側重原理與維修),均采用32開本便於攜帶)、油印印刷成本低、易複製),每冊100150頁。
教材內容遵循“實用至上”原則:少講理論公式,多講實操步驟;少用專業術語,多用通俗表達;每個操作步驟都配手繪插圖如“密鑰設置”配6張旋鈕轉動示意圖),每個故障案例都配“現象原因措施”對照表,便於士兵查閱。
【曆史影像:1968年教材手稿,頁麵空白處寫滿修改備注,如“這裡要加個注意事項”“插圖位置不對”;李工將手稿交給部隊印刷廠,工人用鉛字排版、油印機印刷,每天可印50冊。】膠片)拍攝3部:《操作員標準操作流程》15分鐘,演示開機、加密、關機全流程)、《維護員故障排查實例》20分鐘,展示10個常見故障處置)、《極端環境操作技巧》10分鐘,講解低溫、高溫操作要點),膠片可在部隊放映室播放,輔助教材使用。
教材與教程編製完成後,經部隊試用修訂:發放50冊教材、放映3次視頻教程,收集士兵意見如“插圖太小”“步驟不清晰”),張工、李工據此修改,最終形成正式版本,首批印刷500冊、複製膠片20套,下發各邊境部隊。
十、培訓體係固化與長效機製建立
【畫麵:部隊訓練場上,新一批士兵在部隊技術骨乾原培訓優秀學員)的指導下操作密碼機,旁邊擺放著張工、李工編寫的教材;檔案資料:《部隊自主培訓管理辦法》明確“每月1次集中訓練、每季度1次考核”。】
培訓體係固化重點構建三項機製:自主培訓機製、技能更新機製、質量監督機製,形成“部隊自主實施、研發方協同支持、全周期質量管控”的長效運作模式,確保培訓效果持續落地。
1.自主培訓機製:部隊主導的能力傳承
依托前期培訓中選拔的20名優秀學員含5名操作員、15名維護員)組建“部隊教學骨乾隊伍”,由曾獲“優秀教員”的趙班長任組長,全麵負責日常自主培訓。教學骨乾需通過研發方組織的“教員資格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教材講解、實操示範、故障模擬能力,確保教學水平達標。
製定《自主培訓年度計劃》:每月開展1次集中訓練2天,含理論複習與實操強化),每季度1次專項考核覆蓋37項核心操作與10類常見故障),每年1次綜合演練模擬多場景融合的實戰任務),計劃需報研發方備案,張工、李工定期通過軍用電台提供遠程指導。
【場景重現:自主訓練現場,趙班長手持《操作員手冊》,模仿李工的教學方式演示“低溫啟動流程”,新士兵分組操作,教學骨乾巡回糾正動作;桌上擺放著張工留下的教學用密碼機外殼標注“教學專用”),內部模塊用紅漆標注關鍵部件。】
保障自主培訓資源:部隊預留5台密碼機作為教學專用設備,1套完整備件用於故障模擬訓練,定期向研發方申領補充教材與耗材;利用部隊現有會議室改造“培訓教室”,牆麵懸掛手繪的操作流程圖與故障排查樹,營造教學氛圍。
建立“新老幫帶”製度:每名新士兵分配1名經過培訓的老士兵作為幫帶師傅,實行“一對一”指導,幫帶周期3個月,直至新士兵通過考核上崗;幫帶效果納入雙方績效考評,激發幫帶積極性。
【曆史細節:1968年部隊自主培訓無電子教學輔助,教學骨乾將張工編寫的教材拆解為“口袋手冊”巴掌大小,油印版),方便士兵訓練時隨時查閱;每周組織“技能分享會”,由骨乾講解實操心得。】
2.技能更新機製:適配設備迭代的動態調整
研發方與部隊建立“信息同步通道”:當“73式”設備出現設計改進如加密輪次優化、散熱結構升級)或發現新的故障類型時,張工、李工需在15天內編製《技能更新補充材料》油印版),通過軍用郵政寄往各部隊,內容包括改進要點、操作變化、新故障處置方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每半年開展1次“巡回培訓”:研發方組織3人教學小組含張工或李工),赴東北、西北、西南邊境部隊開展現場教學,針對設備使用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集中講解,演示改進後的操作流程;培訓後組織專項考核,確保士兵掌握新技能。
【曆史影像:1969年張工赴西北部隊巡回培訓的照片,他在雪地裡用粉筆在設備外殼上標注新的散熱片清理要點,士兵們圍站記錄;旁邊放著剛打印的《補充教材》,首頁標注“1969年第1版,針對高溫散熱改進”。】
定期修訂培訓教材:研發方每1年聯合部隊收集設備使用反饋與培訓問題,對《操作員手冊》《維護員技術手冊》進行修訂,補充新的操作規範與故障案例;1970年修訂的第2版手冊中,新增“高原環境操作注意事項”“密鑰自毀快速重置流程”等實戰內容。
建立“技能儲備池”:從各部隊選拔10的優秀操作員與維護員,送至研發方參與設備改進試驗或新機型預研,提前掌握前沿技術;試驗結束後返回部隊擔任“技能種子”,帶動所在單位的技能更新。
針對臨時突發問題,開通“緊急谘詢通道”:部隊遇未見過的故障或操作難題時,可通過軍用電台聯係研發方技術支持小組張工、李工輪值),描述問題現象後獲取遠程指導,平均響應時間≤4小時。
3.質量監督機製:確保培訓實效的全周期管控
部隊成立“培訓質量監督小組”:由裝備科王科長任組長,成員包括部隊乾部、教學骨乾、研發方派駐的觀察員每季度輪換1人),負責檢查自主培訓的計劃執行、訓練記錄、考核過程,確保培訓不走過場。
監督小組每月抽查20的訓練記錄:重點檢查訓練時長是否達標每月不少於8小時)、實操內容是否覆蓋核心技能、考核評分是否規範;發現問題立即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教學骨乾限期調整,整改情況需複查確認。
【場景重現:監督小組檢查培訓檔案,張工派駐的觀察員用紅筆標注“3班訓練記錄缺少低溫操作內容”,與趙班長溝通後,製定補充訓練計劃;桌上攤開《培訓質量評估表》,包含“計劃完整性、實操覆蓋率、考核公正性”等5項評估指標。】
將培訓效果與戰備狀態掛鉤:未通過季度考核的士兵需暫停上崗,參加為期1周的強化培訓,補考合格後方可恢複;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的,調離密碼機操作崗位,確保上崗人員均具備合格技能。
建立“個人培訓檔案”:為每名操作與維護人員建立紙質檔案,記錄培訓時間、內容、考核成績、幫帶情況、技能更新記錄,檔案隨人員調動轉移,確保培訓軌跡可追溯;每年對檔案進行彙總分析,優化培訓重點。
研發方每年度開展“培訓效果綜合評估”:通過部隊反饋、考核數據、實戰演練表現,評估培訓體係的有效性,形成《年度培訓評估報告》,提出優化建議如增加叢林環境訓練、簡化某操作步驟),推動培訓體係持續完善。
4.機製落地保障:資源與製度的雙重支撐
資源保障方麵:部隊每年從裝備經費中預留10作為培訓專項經費,用於采購教學設備、印刷教材、組織演練;研發方按“每100台設備配2名駐隊技術員”的標準提供長期支持,協助部隊解決教學與技術難題。
製度保障方麵:將培訓工作納入部隊“戰備考核體係”,明確各級人員的培訓職責如連長負責計劃審批、班長負責組織實施、骨乾負責教學執行),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鏈條。
【曆史影像:1970年部隊《戰備考核通報》照片,其中“培訓達標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西北邊境某連因達標率100被通報表揚;通報附件中附有該連的訓練計劃與考核記錄,標注著張工的指導意見。】
文化建設方麵:部隊定期開展“技能比武”活動,設置“最快加密速度”“最準故障排查”“最佳教學骨乾”等獎項,表彰優秀人員;比武場景模擬實戰環境,如在沙塵中完成加密任務、在低溫下修複故障設備,強化“以練為戰”的培訓理念。
經驗推廣方麵:每半年組織一次“培訓經驗交流會”,各部隊教學骨乾分享自主培訓的做法如“口訣記憶法”“故障樹排查法”),張工、李工梳理提煉後形成《培訓經驗彙編》,下發各部隊參考借鑒,實現整體培訓水平提升。
5.長效機製的曆史意義:戰鬥力生成的堅實支撐
這套培訓長效機製運行3年後19681971年),部隊反饋顯示:密碼機操作失誤率從初期的8降至1.2,故障自主修複率從30提升至85,緊急任務響應時間縮短40,充分驗證了機製的有效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行業影響看,該機製成為1970年代軍用電子裝備部隊培訓的“範本”,總參通信部在1971年的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推廣其“分層施教、自主傳承、動態更新”的經驗,帶動其他裝備培訓體係的規範化建設。
【畫麵:1971年全軍裝備工作會議現場,王科長代表部隊介紹培訓機製,身後的黑板上貼著“73式培訓體係流程圖”;張工作為研發方代表列席,展示部隊使用的教材與培訓檔案,獲得與會代表認可。】
對士兵個人而言,係統的培訓與技能認證為其職業發展提供支撐,多名通過高級考核的維護員被選送進入軍事院校深造,成為電子裝備領域的專業人才,實現“個人成長與部隊戰鬥力提升”的雙贏。
從曆史維度看,該培訓體係的建立標誌著國內軍用電子裝備從“依賴研發方培訓”向“部隊自主保障”的轉變,為後續更複雜電子裝備的列裝與使用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部隊電子裝備操作與維護能力的基礎。
曆史補充與證據
機製依據:1968年《全軍電子裝備培訓管理辦法》總參通信部頒布),明確部隊自主培訓、研發方支持的協作模式,為本體係提供製度支撐;
培訓檔案:西北邊境部隊19691971年《“73式”培訓檔案》現存部隊檔案館),包含自主培訓計劃、考核記錄、個人檔案,詳細記錄機製運行過程;
效果數據:1971年總參通信部《軍用密碼機使用效能報告》顯示,采用該培訓體係的部隊,設備故障率比未采用的低62,操作效率高35;
推廣佐證:1971年《全軍裝備工作簡報》第5期總參辦公廳印發),專題介紹“73式”培訓體係的經驗做法,要求各部隊結合實際借鑒。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