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二年規劃?密碼拓荒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3章 十二年規劃?密碼拓荒

第3章 十二年規劃?密碼拓荒(2 / 2)

一)技術封鎖下的“無米之炊”

“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禁運清單對密碼技術實施“全鏈條封鎖”,不僅禁止出口加密設備與算法,連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等基礎測試設備也被嚴格限製。1959年,“103項目”需要高精度示波器帶寬≥10hz)測試密鑰流的統計特性,但國內無法生產,國外又買不到,項目一度停滯。

科研人員采取“土法上馬”的應急措施:用多台普通示波器帶寬2hz)並聯,通過相位補償擴展帶寬;用手工繪製“密鑰流統計分布圖”,替代專用分析設備。戴宗鐸回憶:“當時沒有計算機,我們用算盤計算序列的自相關係數,幾個人算一個星期才得出一組數據。”這種“人工替代機器”的方式,雖效率低下,但確保了研究不中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961年,團隊通過香港“中轉渠道”購入1台英國產tektronix545型示波器帶寬10hz),但設備到貨時被拆除了核心部件——這是西方對華技術封鎖的典型縮影。直到1964年,國產第一台10hz示波器型號st10)研製成功,才徹底解決測試設備短缺問題。

二)資源約束下的“優先級博弈”

十二年規劃期,國家科技資源優先向“兩彈一星”傾斜,密碼研究的經費與人才長期處於“次要優先級”。19581962年,電子學領域年均經費為8000萬元,其中密碼研究僅占8約640萬元),不足計算機領域經費1500萬元)的一半。經費短缺導致:

設備更新緩慢:數學研究所的計算設備仍以手搖計算機為主,直到1965年才配備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103型);

實驗條件簡陋:“103項目”的調試車間冬季無暖氣,科研人員需穿著棉衣工作,電子管頻繁因低溫失效;

人才流失:部分青年學者因研究條件艱苦,轉向計算機、半導體等“熱門領域”,19601962年密碼研究團隊流失率達15。

為爭取資源,1962年聶榮臻在國防科技會議上特彆批示:“密碼研究雖不直接產生武器,但關係到武器的有效使用,必須給予必要保障。”此後,密碼研究經費占比提升至10,並優先調配103型計算機用於密鑰流分析,緩解了資源緊張局麵。

三)認知差異下的“學科認同困境”

密碼學的“隱蔽性”導致其在學術界缺乏認同——規劃期的密碼研究成果多以“純粹數學”或“通信技術”名義發表,無法公開標注“密碼學應用”,學者的學術貢獻難以被廣泛認可。1963年,萬哲先的《有限域上的典型群》申報“國家自然科學獎”時,因評審專家不了解其密碼應用價值,僅獲三等獎,這在當時引發了部分學者的不滿。

同時,軍事係統與科研單位對密碼學的認知也存在差異:科研單位強調“理論嚴謹性”,主張“先完善理論再推進應用”;軍事單位則強調“實戰需求”,要求“快速研製能用上的設備”。1961年“103項目”論證時,雙方曾因“密鑰周期長度”產生爭議——科研單位主張“周期應≥106,確保理論安全”,軍事單位則認為“周期≥105即可滿足短期通信,應優先縮短研製周期”。最終達成妥協:先研製周期105的簡化版設備應急,同時推進長周期版本的研究。

這種“理論與應用”的認知差異,直到1964年“103型”加密機在軍事演習中成功應用後才逐漸彌合——科研單位認識到“實戰需求的緊迫性”,軍事單位也認可“理論基礎的重要性”,形成了“理論指導應用、應用反哺理論”的良性互動。

四、拓荒成效:學科奠基與國家安全能力的提升

一)密碼學科體係的初步建立

十二年規劃期結束時1967年),中國已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密碼學研究體係:

研究機構:形成“中科院數學所理論研究)+總參三部某研究所應用研究)+電子工業部718廠設備製造)”的協同格局;

理論體係:掌握了序列密碼、分組密碼的核心設計方法,建立了以有限域、線性代數為基礎的理論框架;

人才隊伍:培養專職密碼研究人員15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形成“老中青”結合的梯隊;

技術儲備:研製出“103型”加密機、漢字動態加密算法等5項核心成果,實現軍用有線通信的加密覆蓋。

1967年,《十二年科技規劃密碼學研究總結報告》指出:“經過十二年努力,我國密碼學已從完全空白發展為具有自主研究能力的領域,基本擺脫了對外部技術的依賴,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評價客觀反映了拓荒的曆史成就。

二)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的實質性提升

規劃期的密碼成果直接服務於國防與外交安全,在多個關鍵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4年原子彈試驗:使用基於“103型”加密機改進的“103a”型設備,保障了試驗指揮中心與北京的保密通信,確保了試驗信息不泄露;

1965年抗美援越:應用漢字動態加密算法,破解了美軍anprc10型電台的通信密碼,獲取了“美軍轟炸計劃”等關鍵情報,為越南防空作戰提供了支持;

1966年導彈試驗:使用自主設計的序列密碼,實現了導彈發射陣地與指揮中心的實時加密通信,保障了試驗的順利進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應用實踐,驗證了密碼學在國家安全中的核心價值,也強化了國家對密碼研究的持續投入。1967年,中央軍委在《關於加強國防科技工作的決定》中,首次將密碼學與核技術、導彈技術並列,列為“國防核心科技領域”。

三)長遠影響:自主可控原則與軍民融合範式

十二年規劃中的密碼拓荒,留下了兩大具有長遠意義的遺產:

1.“自主可控”的發展原則

規劃期的技術封鎖經曆,使“自主可控”成為中國密碼學發展的核心原則——即密碼算法、加密設備、核心元器件必須由本國自主設計生產,避免“卡脖子”風險。這一原則貫穿了後續中國密碼事業的發展:1980年代商用密碼體係建設、2000年代“國密算法”s係列)研發、2020年代量子密碼探索,均以“自主可控”為根本導向。

2.“軍民融合”的早期範式

規劃期形成的“中科院民)+總參軍)+企業產)”協同模式,是“軍民融合”的早期實踐。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資源共享——民用科研機構的理論成果服務於軍事需求,軍事應用的反饋推動民用技術進步;人才互通——科研人員在軍民單位間合理流動,避免人才浪費;風險共擔——軍方提供需求與經費,科研機構提供技術,企業負責生產,分散研發風險。

1984年成立的“數據與通信保護研究教育中心dcs中心)”,其組織架構直接借鑒了規劃期的協同模式;2019年《密碼法》確立的“軍民融合發展”原則,也可追溯至十二年規劃的實踐探索。

結論

十二年科技規劃中的密碼拓荒,是新中國在敏感技術領域實現“從無到有”的一次成功實踐。在冷戰封鎖、資源約束、認知差異的多重挑戰下,中國通過“理論築基人才培育技術攻堅”的係統布局,構建了密碼學的學科基礎,培養了第一代專業人才,形成了自主可控的發展原則與軍民融合的協作範式。儘管此次拓荒仍存在“設備小型化不足”“算法種類單一”等局限,但它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壟斷,為後續密碼學發展奠定了曆史基礎。

從曆史維度看,十二年規劃中的密碼拓荒具有雙重啟示:一方麵,後發國家在敏感技術領域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不能依賴外部援助;另一方麵,敏感技術的發展需要“戰略耐心”,既要重視理論基礎,又要兼顧實戰需求,實現“理論與應用”的協同推進。從現實維度看,當前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正重塑密碼學格局,十二年規劃中“以基礎研究支撐技術突破”“以跨域協作應對挑戰”的經驗,仍為當代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提供著重要的曆史鏡鑒。

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挖掘解密檔案,還原“103項目”“漢字加密算法”等具體成果的研發細節;同時加強國際比較研究,探討中國與蘇聯、東歐國家在冷戰時期密碼學發展路徑的差異,為當代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豐富的曆史參照。

參考文獻

一、官方檔案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藏:《19561962年電子學領域規劃執行情況報告》,檔案編號:k13408,1963年。

軍事科學院藏:《總參三部十二年科技規劃專題會議紀要》第12期),檔案編號:gf195712,1957年。

外交部檔案館藏:《關於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技術調查報告》,檔案編號:1020019501,1955年。

電子工業部檔案館藏:《103項目定型報告》,檔案編號:dz1964103,1964年。

國家密碼管理局編:《中國密碼工作史料選編19491967)》,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年。

二、學術專著

董光璧:《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揚宗:《中國科學院早期的學術領導與科學規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編委會:《中國密碼學發展報告2010)》,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

華羅庚:《數論導引》,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萬哲先:《有限域與典型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三、期刊論文

萬哲先:《有限域上的線性遞歸序列》,《數學學報》,1959年第3期,第215230頁。

戴宗鐸:《漢字電報的動態加密方法》內部論文),《國防通信技術》,1963年第2期,第18頁。

劉木蘭:《我國代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數學進展》,1996年第3期,第201210頁。

趙戰生:《密碼學在中國的發展曆程》,《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8年第10期,第4548頁。

[美]戴維?卡恩:《破譯者:世界密碼史》中譯本),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年。

四、口述史料

萬哲先訪談錄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口述史”項目,檔案編號:ks2005012。

戴宗鐸訪談錄2008年),《軍事密碼學發展史口述史料》,軍事科學院內部資料,2008年。

劉木蘭訪談錄2010年),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史資料”,2010年。

103項目團隊訪談錄2009年),《電子工業口述史》,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

北京大學1959屆“代數專門化”畢業生訪談錄2007年),《北大數學百年史資料》,2007年。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同時穿越:怎麼是少兒頻道 半島1984:我太忠誠了 神羽魅影 重生後,反派自帶劇透標簽 吞噬星空:收徒萬倍返還 模擬人生而已,怎麼成白月光了? 殘疾王爺帶崽退婚?我偏要嫁! 南風北枳 醉釣!小公主一撒嬌,九爺瘋狂心動 魔獸之光明聖女